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被讨厭的勇氣第一夜讀後感

被讨厭的勇氣第一夜讀後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19:59:53

從前,在被譽為千年之都的古都郊外住着一位哲人,他主張: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随時可以獲得幸福。

有一位青年無法接受這種觀點,于是他去拜訪這位哲人一探究。全書記錄了兩人五個晚上展開的辯論。

從粘性的角度分析,開篇哲人的觀點就打開了讀者的認知缺口,制造了一個意外,抓住了讀者注意力。

持不同觀點的青年要拜訪哲人,角色沖突也讓身為讀者的我産生持續的好奇,将會展開怎樣的辯論呢?

這本書很薄,全書以對話的方式寫成,讀起來不費勁。懷着極大的好奇心,我幾乎一鼓作氣把書看完。

本書主要是介紹阿德勒的心理學。把其中幾個對我觸動較深的概念拎出來,颠覆常識的觀點還真不少。

1.選擇論

1)觀點:世界是客觀的,無所謂好壞,人的心智選擇給客觀世界賦予了主觀意義。

論證:井水大體上是恒溫的,哲人家附近的井水常年17度左右。為何人夏天喝覺得冰涼,冬天喝覺得溫潤?

17度井水是客觀的,人根據自身所處環境的不同喝出了冬暖夏涼的感覺。這種感覺是真實的,是人賦予的。

2)推論:過去的經曆也是客觀的,歡樂和痛苦都是人自找的。

論證:同理,人過去的經曆也是客觀,無所謂好和壞,是人的解讀賦予了其幸福或痛苦的意義。

舉例,同樣對于半杯水,有的人關注杯子上面空氣的部分,隻剩半杯水了;有的人關注杯子下面有水的部分,還有半杯水呢!

同樣面對車禍,雙腿被截肢,有的病人很慶幸能夠活下來;有的病人痛苦得死去活來,抱怨為什麼不幸的偏偏是自己。

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内心歡喜,看到的世界就歡喜;你内心悲痛,看到的世界就悲慘。換句話說,你的歡樂和悲痛都是自找的!

到了這一步自然而然就會産生疑問:為什麼有的人能夠樂觀解讀,有的人卻選擇悲觀的解讀視角呢?即,人為何會自找不痛快?

答案是選擇偏好。

3)觀點:持續的曆史選擇偏好造就了人當下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可以被重新選擇。

舉個例子。垂釣者坐在池塘邊,水面平靜如同鏡子,連波紋都沒有。忽然,池塘的右邊躍起一條魚兒,然後湖面重歸平靜。

請問,是否一切都恢複如初了呢?

不。如果現場有腦磁掃描儀的話,就會發現垂釣者的大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的腦神經細胞被分配到關注池塘的右邊。

魚兒躍起來之前,垂釣者的注意力可能平均分配,魚兒躍起來之後,垂釣者的更多的注意力偏向了右邊。這就是選擇偏好。

長期持續的選擇偏好造就了人當下的心智模式,導緻了他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是偏悲觀的人還是偏樂觀的人。

到了這一步,就會自然而然提出問題:既然心智模式是選擇的結果,那麼心智模式是否可以被重新選擇?

答案是可以,但是很難。難在哪裡?

難在多數人缺乏改變選擇的勇氣。下面介紹的“目的論”會進一步颠覆你的認知。

2.目的論

1)觀點:人做任何事情都蘊含着某種目的,決定人當下狀态的是你選擇的目的,而非過去的原因。

與目的論相對的是原因論,認為決定當下狀态的是過去發生的原因。這是典型的因果思維方式。

活在痛苦之中的青年列舉了種種原因,從小不被父母關愛、有個優秀哥哥、上普通的大學、長相中等偏下,這些是造成他自卑的原因。

阿德勒明确否認原因論。首先因為過去無法改變,糾結無益;其次過去是客觀的,賦予過去何種意義取決于當下的你。

用目的論來解釋青年的情況,青年首先有了維持當前自卑生活的“目的”,然後再“捏造”種種借口來說服别人和自己當前生活狀态的合理性!

讀到這裡就會産生一個驚訝:這說不通啊,為啥青年要維持當前自卑的生活狀态呢?

因為是這麼做有反常識的好處。

人甯願選擇維持現狀,也不願意面對未知的改變。哪怕現狀是痛苦的,它是已知的、熟悉的,人也因此具備某種掌控感。

一旦要打破現狀,人就要被迫面對不确定的未知。那些想改變現狀而又止步不前的人,雖然嘴上抱怨,但終究缺乏選擇改變的勇氣。

2)推論:情緒也是根據目的來選擇的,所謂的憤怒、悲傷不過是達成目的一種手段而已。

上面的觀點太過颠覆常識,青年一時難以接受,他試圖舉例說明并非所有事情都能用目的論解釋。

青年性格溫文爾雅,有天他衣着得體和朋友去咖啡館,結果服務員把咖啡撒到新買的衣服上,于是青年勃然發怒大罵服務員。

青年認為,在這個例子裡,他發怒是身不由己的。因為他被冒犯了,弄髒了剛買的衣服,因此産生了憤怒。這是原因論的解釋。

哲人辯駁了這種觀點。目的論認為,人的目的發生在前,情緒發生在後。是青年先有了壓倒對方的目的,才産生了憤怒。

認知标簽理論認為,外界的刺激會喚醒大腦,大腦會分析喚醒原因并貼上認知标簽,認知标簽決定了人的情緒和身體反應。

青年的目的就是大腦選擇貼的認知标簽,他的目的是威懾冒犯他的服務員,因此他選擇了憤怒。

我們換個假設場景,假設弄撒咖啡的是青年一直愛慕的女神偶像,他是否還會發怒呢?大概率不會。因為他的目的變了。

他的目的是找機會靠近女神,弄撒咖啡簡直是求之不得的天賜良機,他心裡很可能會竊喜。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人的情緒服務于其目的。所謂的憤怒不過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已。重要的是你選擇的目的。

阿德勒的心理學充滿了頓悟的味道。說到這裡,就不難理解本書開篇哲人的論斷“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随時可以獲得幸福”。

3.自卑與超越

1)一切煩惱都源于人際關系。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想要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孤獨發生在被群體疏離時。

沒有人際關系就沒有所謂的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必須依靠社會意義。沒有社會,鑽石隻是隻石頭,鈔票隻是廢紙。

讓我們感到自卑或驕傲的是我們的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必須依托于社會意義,因此人的一切煩惱源自于人際關系。

2)自卑感向人逼問自身價值。

把人生看做賽場,勢必會有成功者和失敗者,當自我價值判斷較低時就會産生自卑感。

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自卑感,因為自卑感會向人逼問自身存在價值,人必須予以回答。

下面是三種不健康的面對自卑的策略:

有的人産生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把自己的自卑當做借口來使用,讓自己維持現狀,阻止改變。

自卑情結發展到極端情況是賣慘,借助自身不幸來壓住别人,誇耀自己的不幸來彰顯特别。

有的人會産生優越情結,表現出虛假的優越感,通過打壓他人彰顯自己的優越,其本質也是自卑。

3)正确使用自卑,選擇自我超越。

健康的自卑不和他人對比,而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跟目标比,發現差距,不斷地超越自我。

唯有停止與他人競争,才能對他人的成功給予真摯的祝福。因為他人的成功不再意味着自己的失敗。他人不再是敵人,而是我的夥伴。

4.自由與課題分離

1)尋求他人認可意味着失去自由。

尋求他人的認可意味着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把自我價值的定義權讓渡給對方意味着失去自我。

問題是,為什麼人總是傾向于尋求他人認可?

這跟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相關,獎懲教育塑造孩子從小認可父母師長,長大後認可上級和權威。

在這種教育環境下長大的我們,自然非常在意他人的目光,追求他人的認可而非内心的價值。

阿德勒說,尋求他人認可的人還沒學會課題分離,錯把别人的課題當成自己的課題來追求。

2)實現課題分離的三個重要原則

①誰承擔最終責任結果,這就是誰的課題。誰的課題誰領回去。

例子:學習是孩子的課題,而非父母的課題。要讓孩子承擔100%責任。

②不讓他人幹涉自己課題,幹涉等同于操縱,堅決捍衛自主權。

例子:結婚是子女的課題,而非父母的課題。父母催婚是越界幹涉,勢必遭到子女反叛。

③不幹涉他人的課題。幹涉意味着剝奪了對方的自主權。可提供援助,即鼓勵,絕不能幹涉。

例子:甯可看着隊員把問題搞砸,也決不可把項目奪過來自己上。否則TA永遠成長不起來。可提供援助,但必須讓TA來做。

3)自由就是找回自主權,意味着不再尋求他人認可,意味着拒絕他人,哪怕冒着被人讨厭的可能性。

課題分離意味着拒絕,拒絕意味着被讨厭,這就是自由的代價。

沒有勇氣拒絕是因為你還沒有意識到你所捍衛之事物的重要價值。人隻有覺得自己有價值時,才會獲得勇氣。

5.共同體感覺

1)人生課題的修煉

阿德勒認為有三大人際關系課題要修煉:“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最終達到“自立”以及“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目的。

通過種種借口(包括捏造他人缺點)來回避這些人生課題的人,都缺乏直面人生課題的勇氣而選擇相信自欺欺人的謊言。

課題分離是實現人際關系自由的起點,人際關系的終點是尋求“共同體的感覺”,與他人和諧相處。

2)尋求共同體感覺

所謂的共同體是指群體,我和你是最小的共同體,再往上有同姓、同窗、同事、同民族、同地區、同信仰、同物種。

要建立共同體感覺,獲得歸屬感和幸福感,有三個修行步驟,缺一不可:

①接納自己。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弄清楚哪些是能改變的,接納不能改變的部分。

②信賴他人。把他人當做夥伴而非敵人對手。我選擇信賴是我的課題,對方是否接受是他的課題。

③聚焦貢獻。幸福即貢獻感!當個體對他人産生貢獻時,就會生出價值感,即幸福感。

6.認真活在此時此刻

道理都聽懂了,接下來要如何實踐呢?阿德勒給出的建議是,認真活在此時此刻。

阿德勒認為,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糾結過去,關注未來,而沒有活在此時此刻中。

生命是連續的刹那,我們隻能活在刹那之中,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如何度過這一刹那。

就爬山而言,登頂不是關鍵,重要的是爬山的過程。就旅遊而言,抵達目的地不是關鍵,過程才是。

不要幻想未來會改變,當下即是未來!認真活在此時此刻最重要。

最後的總結

  1. 世界是客觀的,無所謂複雜好壞,心智選擇賦予客觀世界以主觀意義,人的歡樂和痛苦都是自找的。
  2. 心智模式不是天生的,而是長期選擇的結果。心智模式可以重新選擇,難在缺乏改變、直面未知的勇氣。
  3. 目的論認為決定人當下狀态的是人選擇的目的,而非過去的原因。情緒也是人選擇來達成目的的手段而已。
  4. 一切煩惱源自人際關系,價值判斷依托于社會意義,價值判斷高低帶來了煩惱。
  5. 自卑感向自身逼問存在價值,正确面對自卑,唯有停止與他人競争才能真誠給予祝福,跟自己比才能不斷超越。
  6. 人生需要修煉的三個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最終達到“自立”以及“與人和諧相處”的目的。
  7. 尋求他人認可意味着活在他人期望之中,失去自我。學會課題分離是自由自主的起點,自由的代價是被人讨厭。
  8. 人際關系的終點是尋求“共同體的感覺” 。通過接納自己、信賴他人、對他人産生貢獻,收獲幸福感和歸屬感。
  9.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糾結過去、關注未來,而沒有活在此時此刻中。當下即是未來,認真過好此時此刻最重要。

Wilson Jiang

20220628

Madrid

被讨厭的勇氣第一夜讀後感(被讨厭的勇氣讀後感)1

被讨厭的勇氣第一夜讀後感(被讨厭的勇氣讀後感)2

被讨厭的勇氣第一夜讀後感(被讨厭的勇氣讀後感)3

被讨厭的勇氣第一夜讀後感(被讨厭的勇氣讀後感)4

被讨厭的勇氣第一夜讀後感(被讨厭的勇氣讀後感)5

被讨厭的勇氣第一夜讀後感(被讨厭的勇氣讀後感)6

被讨厭的勇氣第一夜讀後感(被讨厭的勇氣讀後感)7

被讨厭的勇氣第一夜讀後感(被讨厭的勇氣讀後感)8

被讨厭的勇氣第一夜讀後感(被讨厭的勇氣讀後感)9

北京時間每周日下午2點到3點半組織線上視頻交流讀書收獲,感興趣的小夥伴歡迎留言聯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