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四書五經是說哪些

四書五經是說哪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0 12:11:02

四書五經是說哪些?一、何謂“四書”“四書”的《大學》《中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南宋的朱熹(1130—1200)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著作彙編在一起,并加注釋,名為《四書集注》,簡稱四書,于南宋光宗紹興元年(1190)刊行,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四書五經是說哪些?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四書五經是說哪些(的主要内容是什麼)1

四書五經是說哪些

一、何謂“四書”

“四書”的《大學》《中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南宋的朱熹(1130—1200)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著作彙編在一起,并加注釋,名為《四書集注》,簡稱四書,于南宋光宗紹興元年(1190)刊行。

四書是孔孟儒家思想集大成之作,是封建時代讀書人必讀之書,科舉取士的标準讀本,統治封建社會的思想達700年之久,影響深遠。

《大學》:闡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強調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為什麼稱為《大學》?北宋理學家程頤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這“大人”有别于“小民”,是指國家統治者。

《中庸》:是極具辯證思想的處世之道,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行為标準。為什麼稱為《中庸》?程頤的解釋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用現代語言說就是不左不右,不變來變去。《中庸》提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學習鑽研過程和認識方法。

《論語》:是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從政、治學、育人的經驗總結,簡潔明快,富于哲理,妙語連珠,耐人尋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影響了整個東方文化的形成。在聯合國大廳裡,赫然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論語》格言,顯示了東方文化的魅力。

《孟子》:是孟子弟子和再傳弟子對孟子言行的記錄。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還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顯示了孟子的人格魅力,更為中國傳統文化增光添彩。

二、何謂“五經”

五經,是儒家最早的五部經典著作,它是華夏文明的最早記錄,是中國文化之根。

在先秦時期,中國産生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西漢時,《樂》已不見流傳,隻餘《詩》《書》《禮》《易》《春秋》“五經”。有人認為《樂》亡佚于秦始皇的焚書,也有人認為《樂》本來就沒有文字,隻是配合詩或禮來演奏的樂譜。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産生于西周初葉至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前6世紀)500多年間這一漫長的曆史時期,共305篇,分風、雅、頌三大類。它是中華先民的歌唱,是我國優美文學的源頭。

《書經》:又稱《尚書》,是中國上古時代曆史文件的彙編,主要記錄帝王或執政大臣的講話。文字艱深,僵硬古闆。書中提到的“五常”,唐朝學者孔穎達解釋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禮記》:是一部儒家關于各種禮儀的論著,是中華禮儀之邦的源泉。書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談及儒家如何修養道德、為人處世,南宋時被朱熹編入“四書”,大力宣揚。

《易經》:是夏商周時期蔔筮之術的記錄。它通過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其哲學思想奠定了中國人的辯證思想。《易經》在夏代叫“連山”,殷代稱“歸藏”,周代名“周易”,傳承而來就是今天的《易經》。

《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孔子根據魯國史官的記載(原文已佚)整理而成,記載了春秋時代中國古代社會處于轉型時期240多年的曆史。孔子修訂的《春秋》是“經”,是提綱式的,用字簡練深刻,“寓褒貶,别善惡”,其“微言大義”的筆法“以一字為褒貶”,成了著名的“春秋筆法”。解釋《春秋》經的書是“傳”,有三部:《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

三、“四書五經”花絮

1.東亞儒學文化圈關注“四書五經”,聯合國原秘書長潘基文尊孔孟為精神導師。

孔子及其學說幾千年來一直影響着東亞文化圈的日本、朝鮮半島和東南亞各國,“四書五經”在這些國家也引起相當的關注。

據孔子77代嫡孫女孔德懋考證,孔子儒家思想在公元3世紀傳入日本,公元8世紀,日本政府規定《論語》《孝經》等儒學經典為全國必讀書籍,江戶時代,各地建立了許多孔廟,多久孔廟建于1708年,現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日本明仁天皇1992年曾來這裡視察。

新加坡中學的“公民課”,第一頁就是《論語》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加坡、日本的“政治教材”講的都是道德故事,如二十四孝的故事。

據韓國對全國18所高校在2000至2006年考試論文的考題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記錄中國古代思想先哲孔子言論的《論語》,在韓國的高考試題中出現過4次。另一部儒學經典《禮記》也在韓國高考試題中出現過一次。

出生韓國的聯合國原秘書長潘基文尊孔孟為精神導師。一次,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起《論語》來如數家珍,多年來,在他的錢包裡一直放着一張特殊的紙片,上面摘錄了《論語》中有關年齡與人生階段的名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他說,他現在64歲,正處于“耳順”的階段,應當善于聽取各種意見,但同時必須能夠作出自己的判斷。

當記者詢問他對中華文化的愛好,以及這種愛好對他從事聯合國的工作是否會有幫助時,潘基文說:“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響,目前,孔子的很多教誨仍在為我指引方向。”他笑稱自己是一個“走中間道路的人”,從來不走極端,儒家的中庸之道“便是我的個人哲學”。

2.朱元璋篡改孔孟“聖經”

在上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法西斯頭目希特勒為了給自己的侵略行徑找借口,曾經在1939年篡改《聖經》,使歐洲宗教界一片嘩然,不久即告失敗,傳為笑柄。

其實,這并非希特勒首創,早在14世紀中國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這麼幹過。古代中國的孔孟之書,就是當時的聖經賢傳,而朱元璋看不慣《孟子》書中的一些話,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朱元璋覺得很刺耳,很不舒服。他作為一個從草根階層發迹的皇帝,既有高度的自尊,又有強烈的自卑。為了維護他的尊嚴,便充分動用他手中的皇權對《孟子》一書大砍大删,但終不能禁絕,于是就另編一本《孟子節文》行世,結果不解決問題,反而成為曆史笑談。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對經典的定義是:“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經典就是經得起重複,常被人想起,不會忘記。哪是你朱元璋皇帝篡改得了的!

3.台灣中學的國文教材解讀“四書”有新招

台灣中學的國文課本中,文言文的比例一直很高,達60%。除了《高中國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也是高中生的必修課,而該教材的全部内容就是“四書”——以《論語》《孟子》為主,《大學》《中庸》為輔。

在高中三年裡,學生都要持之以恒地誦讀“四書”的經典篇章。你大可不必擔心學生們會成為一身酸腐氣的“孔乙己”。因為教材在啟發學生汲取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十分注意将它與現代社會生活相結合。為了便于學生理解,編者将《四書》的内容重新分類,将《論語》細劃為“論道德”“論修養”“論仁愛”等單元,而每“論”之後還有别出心裁的“問題與讨論”。比如講述過“論剛毅”後,讨論題目是“既然說‘匹夫不可奪志’,如果一個人在實現志向的過程中有困難,是否仍要不顧一切地堅持下去?”在講過“言不及義”後,讨論問題是“現代社會講究‘自我推銷’,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

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相結合,引導青年學生進行專題學習讨論,這就是台灣中學國文教材解讀“四書”的新招,也是經驗之談,給人以啟示。

4.《于丹論語心得》一書創出版新紀錄

據媒體報道,中華書局出版的《于丹論語心得》自2006年11月26日上市以來,到2007年1月已出版260萬冊,銷售量在2月初已超過230萬冊。在如此短時間内達到如此大的出版量和銷售量,幾乎是一個奇迹。

原因何在?一是國學熱的興起使傳統文化典籍備受推崇,二是該書通俗易懂,非常适合普通大衆閱讀。本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基因一直就潛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而本書作者于丹所講的内容是普通老百姓聽得懂的話,直接與大衆分享經典。一位80多歲的老者拉着于丹的手,激動地說:“感謝你把孔子給中國人找回來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