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金獎作品張烈、孔翠婷《“飛躍号”磁懸浮列車概念設計》。
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金獎作品張玉惠漆畫《盛世花開》。
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金獎作品曹丹版畫《陽光下的大橋澆築工》。
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金獎作品颉元芳水彩《遠方》。
新時代的中國美術如何守正創新?既要心系人民、書寫時代,又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高标準,講好中國故事,葆有藝術原創力。這是來自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的啟示。
經過一年多籌備,在11座城市13個分展區接連掀起美展熱潮之後,12月20日,由文旅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共同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暨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進京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以17個展廳的宏大陣容拉開帷幕——從22個藝術門類4469件作品中遴選出的573件作品,囊括中國美術獎獲獎作品37件,其中金獎9件、銀獎和銅獎各14件,獲獎提名作品62件,進京作品474件,以廣闊視野和多元探索,共同回答時代之問。
回應時代期盼
步入展廳,一批生活氣息濃郁、時代特征鮮明的現實題材創作撲面而來。快遞小哥、鄉村教師、消防員等新時代的奮鬥者形象,呼之欲出;農村電商、工程現場、明廚亮竈等日常生活場景,平實動人;“一帶一路”、脫貧攻堅、國際援助等重大主題刻畫,以小見大……這些作品正是美術界踐行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充分體現。5年間,美術界不斷将“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引向深入,與國家發展同行,與時代進步同行,在現實細微處捕捉創作靈感,于豐富題材中彰顯藝術格局。正如中國美協主席範迪安所說,美術工作者以辛勤的勞動,以感懷新時代、表現新時代的熱忱投身創作,取得了此次全國美展的大豐收。
“大豐收”不僅在數量,更體現為整體創作水平提升。縱觀本屆獲獎作品,創作者不再停留于淺層的人物形象塑造,而是沉潛于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挖掘;描繪自然事物時,不再隻沉醉于小情小景,而多以隐喻、象征等手法深化其思想内涵。像《烈焰青春》《陽光下的大橋澆築工》等作品,将人物情感與時代精神相融,更直觀地展現出奮鬥者的家國情懷;像《盛世花開》《芳華》等作品,以對花草樹木的描繪,彰顯青少年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态,以及清和雅正的審美理想。獲獎最多的藝術設計類作品,則整體展現出創作者注重高效率、高品質,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創作者懷着對國家、時代、自然以及生命的深厚情感,深入現實,又以高蹈的思想升華現實,使作品呈現出恢宏磅礴、光明澄澈的正大氣象。這恰說明,隻要重視藝術高度與思想深度,小畫種也有大氣象,小題材也有大能量。
“大豐收”不僅在作品,更在人才。據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裡介紹,整體來看,本屆全國美展新人輩出,創作隊伍呈年輕化趨勢,中青年藝術家群體在繼承優秀創作傳統的同時,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開拓進取的時代品格、博采衆長的國際視野、深沉強烈的文化自信,不斷探索創新。本屆參與全國美展的藝術群體也有所擴大,涵蓋在校師生、群衆文化工作者、新文藝群體等,既體現了中國美協對各領域藝術群體的重視,也印證了全國美展強大的影響力和号召力。
“大豐收”是答卷,也是考題。作品陣容宏大,意味着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整體創作的變化與問題。如何理解變化?怎樣解決問題?理論與展覽共建,是本屆全國美展的回答。理論研讨的重要價值是對當代中國美術進行審視、把脈、判斷。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為理論界提供了大量藝術思考的新資源,如何深入剖析創作現象,以文藝理論指導實踐?如何建設好當代中國美術理論評論話語體系?這些還有待上下求索。
大膽跨界融合
作為對5年來中國美術發展成就的集體檢閱,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全方位展示出各藝術門類的前沿探索、學術思考與發展趨勢。
大膽探索藝術語言的跨界融合與多元表達,是本屆全國美展的一大特征。各畫種跨越自身邊界,廣泛借鑒吸收各種藝術語言。比如,金獎作品李玉旺中國畫《使命》,以傳統壁畫賦色的厚重感與雕塑豐碑式的構圖,塑造當下英雄人物,形象莊嚴。另一件金獎作品,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團隊創作的壁畫《城濮之戰》,則将當代藝術所注重的構圖組織的秩序感、人物造型的趣味感、圖底關系的概括性,融入中國傳統工筆重彩表現形式,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曆史場景。此外,各畫種藝術語言呈多樣化發展之勢,傳統畫種于堅守中出新。像中國畫創作中,工筆與寫意融合成為新方向,表現出獨特的審美意趣。油畫、版畫、水彩、雕塑等世界性的藝術門類,創作者對本土化發展之路的探索更加自覺。比如,油畫民族風得到承揚,建構以意象為重點的寫意油畫體系成為學術方向。
畫種之間的比較,既讓創作者在反觀中認識到本畫種的弱項和開拓空間,也讓理論家看到了畫種之間的同質化傾向。因此,如何處理好各畫種藝術語言的個性與共性關系,保持自身特色,仍然值得思考。
對新材料、新技法的探索與應用,使本屆全國美展大部分作品進一步向“制作精良”的高标準靠近。特别是在漆畫、陶藝、綜合材料等藝術門類中,對現代材料、現代技術、現代工藝的運用,拓寬了藝術創新的空間。金獎作品張玉惠漆畫《盛世花開》,多遍采用罩漆研磨的技法,同時融入現代繪畫技法元素,探索了漆性與繪畫性的融合統一。另一件金獎作品徐強的藝術設計《鑄夢》,大膽選用新材料——不鏽鋼闆,在其上進行手工錾刻,并施以高溫、腐蝕等多種工藝。
今年正式作為獨立展區列入展覽的實驗藝術,也是嘗試運用新材料、新技法的“重鎮”。遠宏、孫磊合作的《瓷語》,以瓷闆為底,既是瓷,又像紙,亦為水,當動态播放的《詩經》文字影像投射在瓷闆上時,還能聽到吟誦之聲,實現了對傳統工藝的現代轉換,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
直面科技挑戰
作品是否感人,是本屆全國美展評委秉持的品評标準。一些主題明确、技法完備的作品,為什麼不感人?評委們一面表達着深深的遺憾,一面對科技手段的便捷與局限、視覺傳達與心靈感悟的關系等,展開多維度思考。
在當代文化中,視覺的重要性日益被認可,美術作品也被作為視覺文本加以研究。日常生活中愈發具有主導性的視覺體驗,一方面豐富着藝術表現,另一方面也改變着人們觀看事物、體察世界的方式,以及藝術表達的方式。美術創作由此産生的深刻變化,在本屆全國美展參展作品中,均有所體現。
對照片的借鑒乃至照搬,以及許多作品呈現出的照片化傾向,在上屆全國美展便引發關注,更在本屆全國美展成為業界讨論的熱點。20餘件作品因與攝影作品等高度相似,被取消參展與入選資格;個别作品因涉嫌再現影視劇中的場景設計與人物造型,被降低獲獎等級。徐裡表示,中國美協要用嚴厲的懲罰措施、明确的學術立場,回應評審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增強繪畫藝術的原創性,與照片拉開距離,對抄襲侵權作品堅決說不!
繪畫的魅力在于審美理想的創造。攝影的魅力在于記錄真實。人眼的構造遠比照相機複雜,人類以眼睛為窗口的視覺系統更為奇妙。所以,人眼所看到的鮮活景物,與照相機拍下的凝固圖像有很多不同。隻有充分觀察世界,增強寫生練習,不斷積累視覺感受,“心”賞萬物,使畫面呈現出經過人的感性與理性認知,提煉、升華過的藝術感受與思想表達,才能增強藝術原創力。
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以及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一方面無限擴充了人的社會交往和精神生活空間,一方面又容易導緻人與自然的疏離,以及精神生活的碎片化和空泛化。藝術是人類精神世界的花朵。藝術感知從視覺開始,以抵達心靈結束。作品能否擊中觀者心靈深處最柔軟的所在,還要看思想表達是否精深、藝術表現是否精湛。
人工智能時代,人在圖像生産中不再具有絕對優勢。以廣告招貼為代表的藝術設計領域,早已實現與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時下,機器人也能畫畫、寫出妍美書法,未來或許可以模拟一切藝術生産。面對這樣的時代變革,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呂品田呼籲,美術工作者應未雨綢缪,更多思考美術創作作為一種手工勞動,其終極價值追求是什麼,如何才能和智能化藝術生産拉開距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術工作者要掙脫圖像依賴的羁絆,隻有回歸人的本位,站在時代生活的大地上,以心師造化、心手合一的方式,感悟時代的萬千氣象,汲取藝術動人心魄、穿透時光的力量,點亮獨屬于人的智慧火花和心靈之光,方能以文化自覺引領價值追求。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29日 08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