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 | 記者 李夏至
從《正陽門下》到《情滿四合院》,從《芝麻胡同》到《正陽門下小女人》,再到《什刹海》《鼓樓外》《歡迎光臨》……近年來,一大批聚焦新時代新北京題材的劇集湧現,重拾京味劇傳統,努力在新時期語境下講好北京故事。
拔萃:
京味劇曾立潮頭
以上世紀80年代為起點,中國電視劇從實驗走向市場,開啟了連續三十餘年的高速發展期。1985年播出的《四世同堂》是開山之作,1990年的《渴望》為轉型裡程碑,緊随其後的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等為代表,國産劇呈現出了階段性高峰期,而《北京人在紐約》《過把瘾》等北京題材、北京出品的影視劇作一馬當先,勇立國産電視劇的發展潮頭。
京味、京腔、京韻,這些作品創作于不同時代,卻都沿襲着相同的文化底色。《四世同堂》将老舍的人民文學底色發揮得淋漓盡緻,《渴望》首次将視角轉向“室内”,也将視角從英雄人物轉向小人物,開始關注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雖為情景喜劇,卻與《北京人在紐約》《過把瘾》《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有着相同的基因,地道的北京話,诙諧幽默的北京人,用更年輕的視角代言着北京這座城市的變化。
進入21世紀,一大批京味劇撲面而來。2001年的《大宅門》為純正京味年代劇打了個樣,《鴿子哨》《前門樓子九丈九》《茶館》等一系列具有濃厚都城文化氣息的作品相繼出現。而更加年輕化、都市化叙事的《血色浪漫》《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奮鬥》等,則正式開啟了新北京題材叙事,也衍生了一大批聚焦“北京青年”的都市劇作品,如《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家的n次方》《北京愛情故事》等。
但這股創作勢頭并不持久。随着資本的大舉進入,市場開始青睐流量明星,題材也偏向網絡化的古裝偶像劇和甜寵劇,北京題材、北京故事不再是市場的寵兒,崇尚古樸美學、強調京腔京韻的“京味劇”逐漸在市場上銷聲匿迹。
直到2013年,一部講述胡同四合院左鄰右舍情感糾葛的《正陽門下》橫空出世,地道北京視角的作品才重回觀衆視野。随後數年,多部經典京味劇《正陽門下小女人》《芝麻胡同》《情滿四合院》《生逢燦爛的日子》等陸續上星,收視數據飄紅,京味劇才又重回時代潮頭。
轉折:
現實主義創作回歸
《正陽門下》的編劇王之理從小在胡同裡長大,寫老北京人的故事是信手拈來。和他組成“京味劇黃金搭檔”的導演劉家成也是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我們倆做京味劇,必然是原汁原味的、地道的。”他的故事也幾乎都有原型,幾乎每個重要的角色都來自生活中真實的人物。
但《正陽門下》播出前後,并非一帆風順,“當時已經很多年不出京味劇的好作品了,電視劇市場一再細分,商業氣息濃厚,大家并不看好這種有明确地域局限的作品,總覺得講北京胡同裡的故事,南方觀衆未必喜歡。”
《正陽門下》2013年先在湖北的地面頻道首播,播出後反響不錯,才在北京衛視上了星。誰也沒想到,一部講胡同裡民間收藏愛好者家長裡短的劇,居然能在全國收視率和收視份額上排名第二,成為2013年當之無愧的黑馬。
可是即便這樣的成功也沒打開京味劇的市場。2015年,整個國産劇市場已經全面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彼時最熱門的是《花千骨》——國内首部網絡播放量破200億次的電視劇。以《花千骨》的爆紅為分野,國産劇正式走入了仙俠玄幻當道的時代,“京味劇”這種基本遵循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立足普通人視角的劇集,隻能再次靠邊站。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裡,王之理和劉家成二度合作的《情滿四合院》想要上星,困難重重。該劇2014年制作完成,2015年先在山東的地面頻道播出,時隔近兩年,2017年才在北京衛視上星。時間并沒有淹沒好劇的光芒,該劇在北京衛視收視率連續破1%,豆瓣評分高達8.7分,主演何冰更是先後斬獲白玉蘭獎、飛天獎等多個最佳男演員獎項。
《情滿四合院》後,“京味劇”厚積薄發,以劉家成和王之理為代表的“京味劇”黃金搭檔多次聯手,《正陽門下小女人》《芝麻胡同》等多部作品面世,收視率始終保持強勁姿态。據王之理透露,今年,他和劉家成合作的《情滿九道彎》已拍攝完成,正在等待排播檔期,而《正陽門下》系列的第三部《正陽門下年輕人》也完成劇本隻等拍攝。
在王之理看來,胡同四合院隻是形式,是讓叙事回到一定的時代背景中去的手段,而這裡的居民和他們的行為處事,代表着北京精神,“他們是充滿包容和善意的,人物也都活得敞亮、善良單純而熱情。”在王之理筆下,《情滿四合院》中傻柱不僅把房子讓給别人住,還養了一堆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正陽門下小女人》裡,命運坎坷的徐慧真努力維持小酒館的經營,在時代的風浪前也從不喪失自己的原則,與死對頭的握手言和,展現了極緻的寬容與善意。
導演劉家成就曾說過,“《情滿四合院》的主題就是把過去美好的東西展現出來,讓人們看到那個年代的真實。”王之理也表示,這樣齊聚了真善美的人物不是幻想出來的,“觀衆喜歡這樣的人物,本質上依然是對真善美的向往,而這些美好的品質是我們一度丢失過的。我用小人物的故事去講大情懷,希望在作品中表達這樣的價值取向。”
除了王之理、劉家成搭檔的作品,近幾年來,北京題材、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劇集不斷推出,如講述傳統京菜家學傳承的《什刹海》,以傳統行當木器手藝為題材的《鼓樓外》,反映“北漂”青年落地生根的《歡迎光臨》等。這些劇集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普通人、小人物的視角,人物塑造接地氣,故事也多展示生活氣、煙火氣。
在王之理看來,“京味劇”的回潮也代表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正在回歸主流。當觀衆厭倦了滿屏的仙俠特技,也不再滿足于懸浮不落地的都市偶像劇情,真正描述普通人生活、反映小人物情感需求與生活狀态的創作傳統也在回歸。“就像上個世紀我們曾經有過的經典作品那樣,關注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再現小人物的生活。創作者都重新回歸現實主義的表達,腳踏實地去反映真實的人物、真實的人生,這是京味劇的傳統,也是現實主義的傳統。”
創新:
新北京題材更追求融合
劃分“京味劇”,故事是不是發生在胡同四合院裡不是唯一标準。近幾年來,聚焦新北京人、講述新北京題材的劇集越來越多,它們延續了世紀之初“北京青年”的都市視角,從新時代的變化來解讀城市的精神氣質。
制片人梁振華近期就在制作一部新北京題材電視劇《心想事成》,該劇編劇蘇蓬的母親正是2001年京味劇代表作《空鏡子》的編劇萬方,萬方還在新劇中擔任文學總監。
“我來北京也有20年了,我一直有個願望是能創作一部北京題材的電視劇,也算對自己這20年的新北京人生活有個交代。”梁振華同時任教于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從事中國當代文學與當代影視藝術研究,在他看來,“京味劇”的界定不應該局限于是否表現了胡同四合院,而且滿屏的京腔京韻和今天的“新北京”并不匹配。
“從曆史發展來看,北京這座城市是開放的、包容的。它既有皇城根下的胡同四合院文化、古都文化,也有京杭大運河帶來的運河文化。北京文化當中從來不缺乏外地和異域的文明元素,北京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明形态的集合體。尤其在當下,國際化和現代化更是賦予了北京與時俱進的文化面貌,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國際、北京與外地間的各種融合。”
《心想事成》和當年的《空鏡子》有相似之處,依然是住在四合院的兩姐妹,依然講述她們生活中的細水長流、酸甜苦辣。但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兩個“90後”姐妹雖然是北京土著,但已經有了全新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她們是地道的北京人,性格、成長環境、生活習慣都有鮮明的北京傳統烙印。但她們每天走出胡同,來到高樓大廈間,面對當代職場的種種問題,這就要求作品要展現傳統與現代的沖突與融合,而這一切都應該落實到具體的人物和情節之中。”梁振華說。
把握新北京題材裡的“京味”,需要深刻的文化體認。梁振華認為,這十年間國産影視劇存在着地域文化淡化的傾向,反映都市生活和當代社會的影視劇大多已丢掉了本地的文化标簽,模糊了地域差異,流于懸浮。“很多故事可以發生在北京,也可以發生在上海、武漢、長沙,城市和地域隻是偶然成為了故事的發生地,并沒有建立起與創作本身的有機關聯。自覺的地域文化意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掉了。”
在梁振華看來,新北京題材絕不意味着完全抹去傳統的痕迹,現代和傳統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恰是這種複雜性構成了完整的地域文化,“我們在《心想事成》裡對老北京人的思維觀念、生活傳統、語言習慣都進行了描述和探讨,我們的故事裡有每日早起晚歸的普通藍領,也有胡同裡整日提籠遛鳥的北京大爺,他們也會不着四六的聊天,但他們骨子裡的真誠、善良和淳樸,一直都沒有變。”
重視平民視角的叙事也沒變。《心想事成》不光講述新時代中兩姐妹的人生煩惱,還嘗試以更廣闊的視角去闡釋城市的變遷。劇中,兩姐妹居住的四合院并不是祖傳的家産,而是老一輩單位的公租房,還要面臨拆遷上樓。梁振華介紹,關于這些四合院的産權歸屬,關于老百姓分房回遷的故事,都來自主創團隊的采訪和調查。“這裡的人物比較接近大多數本地居民的真實狀态,而不是動辄就人人都有四合院、沒有生存煩惱的‘想象中的北京人’。”
這也側面反映了新北京題材創作的新要求:既要了解北京都城文化背景下的傳統内核,又要注入對新時代城市精神的理解。抓住變化中的人和事,反映全新的城市文化内涵。
政策:
“北京模式”助推精品創作
北京題材的影視劇創作從單打獨鬥到漸成規模,背後離不開一攬子政策支持。
以《情滿九道彎》《心想事成》等為例,這些劇集都是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迎接二十大”重點項目,從啟動階段就被“重點關注”。這些項目同時也是北京市廣電局“種子庫”的儲備項目,創作初期就獲得了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的扶持。
該基金重點聚焦北京題材作品,聚焦挖掘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圍繞北京文脈傳承和時代變遷,反映北京曆史和現實文化内涵,體現首都改革發展進程中湧現的先進典型、道德模範、平民英雄等,展現北京城市發展和社會人文風貌,具有濃郁北京特色和現實關照的優秀作品。
據統計,近幾年來,該基金扶持了《覺醒年代》《香山葉正紅》《歡迎光臨》《情滿九道彎》《心想事成》《胡同》《什刹海》《光榮時代》《芝麻胡同》《高興的酸甜苦辣》《幸福裡的故事》等20餘部電視劇,扶持金額近一億元。
在機制建設上,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堅持規劃與策劃并重,深耕與新耕結合,管理與服務同步,全力推進北京題材電視劇高質量創作,這些政策共同形成了助推影視精品創作的“北京模式”——建立完善了劇本創作機制、服務保障機制、引導把關機制、人才建設機制、激勵扶持機制,在政策、資金、資源等方面重點對北京題材電視劇給予支持保障。
在項目儲備上,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主動挖掘策劃選題,立足首都資源優勢,策劃組織選題研讨會,積極組織制作公司、編劇赴16區和相關單位深入生活、采風調研。還按照“每月調度、每周跟進、專人負責”的“服務包”常态化工作制度,對《人生五年》《放心不下》《心想事成》《胡同》《情滿九道彎》《向水而生》《闖關》等重點項目給予重點跟蹤、扶持、宣推、保障,根據項目創作情況提供選題論證、專家審讀、協調拍攝、宣傳推介等服務,全流程、全方位、高質量推進項目創作播出,既做好“北京出品”,也做好“出品北京”。
2022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錨定2035年我國建成文化強國遠景目标,提出要加快推進中國電視劇高質量發展,建設電視劇強國。北京市廣電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将繼續深耕精品創作“北京模式”,從劇本創作開始深挖優秀作品“蓄水池”,推動更多以新北京故事為突破口的優秀選題、優秀劇本脫穎而出,繼續推出精品力作,為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作貢獻。
專家觀點
新北京題材與時代聯動
高貴武
“京味劇”因反映北京地界上的現實生活、風土人情而得名,也因濃郁的“京味”文化特色在衆多類型和題材的影視劇中一枝獨秀,不僅生活在北京的男女老少愛看,也受全國觀衆乃至全世界華人的廣泛歡迎。
随着創作經驗的日積月累和創作題材的不斷擴大,這幾年,新北京題材影視劇無論内涵、形式還是價值表達都在不斷創新,産生了越來越多具有時代意義和社會影響力的優秀作品。
影視作品往往是反映時代進步的一面鏡子,新北京題材影視劇在創作中的這種變化同樣也折射着新北京人、新北京精神的變化。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既是全國的文化中心,也是一個具有鮮明地方文化特色的現代大都市,“京味劇”的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之後的巨大變化,劇中新老北京人的精神風貌更是中國人在走向現代文明進程中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座兼具曆史積澱和現代特色的文化名城,北京不僅有着底蘊深厚的“京味文化”,而且彙聚了影視制作的各類高級人才,是名副其實的影視生産高地,已經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影視生産“北京模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視聽傳播系主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