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中醫治病是用中藥的偏來糾人體的偏性,比如麻黃,我們就是用它的辛溫之性,來給風寒感冒的人發汗散寒解表……再比如金銀花,我們就是用它花的升散之性,甘寒之性來清熱解毒,涼散風熱……
可是,可是,可是很多藥物也是食物啊。
比如龍眼肉,你可以當作零食蜜餞,但它在中醫裡,也是補心脾二虛的補血藥,還有很多食物也是藥物啊,比如你燒粥的薏苡仁,在中醫裡就是甘淡利濕的扛把子……
所以,食物與藥物有沒有絕對的一根分界線,我們每天吃的蔬菜,水果,肉類也是有偏性的,所以人們常說藥食同源,正因為如此,在古代,很多醫家喜歡把食物代替藥物,甚至把一味食物當作一個名方來看待。
比如清代名醫王孟英曾把甘蔗汁的功效比作益氣滋陰的名方“複脈湯”;還有清代著名醫家張璐在《本經逢原》裡,把西瓜比喻成清熱名方白虎湯……還有大名鼎鼎的五汁飲……這樣的例子要多少有多少……
所以古醫書常常說到: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這種話放到現在來看,真的是不可思議啊,會治病會用藥還不牛?
但古人覺得這不算高手,真正的高手是懂得治食,用最樸素的食物來調節人體陰陽平衡,讓你盡量不生病。
那食物的性味怎麼和人體偏性聯系在一起呢?
很簡單,先說味,很多孕婦喜歡吃酸的,大家有想過為什麼嗎?很簡單,因為懷孕時,氣血全去濡養胎兒了,肝血就容易不足,而酸味呢?正好是入肝的,能斂肝陰,這時候身體就會想吃酸的來補肝血。
再看現在滿大街的辣火鍋店,串串,喜歡吃辣的人越來越多,為什麼?這和現代人脾虛濕氣重,用辛辣刺激味蕾是分不開的。
那如何在飲食上去調陰陽,糾偏性呢?
舉個最簡單例子,比如陰虛火旺體質的孩子,容易便秘上火的那種娃,你該怎麼給他吃?
陰不足,陰虛生内熱啊,這種娃就該盡量避開溫熱的羊肉,熱性的韭菜、生姜、大蒜、車厘子,橘子,多給他們吃撒?
吃甘平的,吃汁液水分充足的蔬菜,比如現在冬天最便宜的大白菜去給它滋潤胃裡的陰液。
相反,一些虛寒體質,脾虛濕重,有過敏性鼻炎,濕疹的孩子應該怎麼吃?應該盡量少吃那些寒涼傷脾陽的蔬菜水果,比如苦瓜、黃瓜、茄子、苋菜,芹菜,茭白、生梨等等
好了,不廢話了,接下來必須進入今天重點了,下面簡單說幾個被營養磚家吹上天的蔬菜,來看看都吃對了嗎?
1,菠菜,從現代營養學來看,它營養價值非常非常高,尤其是鐵的含量超級高,所以很多媽咪喜歡給孩子吃菠菜,但清代名醫王孟英曾說過,菠菜是辛,甘,溫的,尤其是驚蟄之後的菠菜要少吃,病人尤其要忌口,所以孩子如果感冒發燒生病了,菠菜先緩緩。
2,胡蘿蔔,很多麻麻為了孩子眼睛好,餐桌上胡蘿蔔沒少見,所以現在菜場裡的胡蘿蔔也是一年四季有,請記住胡蘿蔔也是甘溫的,如果孩子嘴唇成天鮮紅鮮紅的,還裂口子的那種,記得别把孩子當兔子養,别給他吃太多了。
3,南瓜,現在很多人說南瓜有多好多好,反正國外的月亮就是大又圓,嗨,真别信,南瓜除了甘溫,它還非常容易滞氣,尤其不要和羊肉一起吃,各種生病之後都不要吃南瓜。
最後補充一下,古人對食物,中藥,除了有寒涼溫熱之分還有五味之分,就是酸甘苦辛鹹,它可以幫你快速識别這個食物的功效,比看營養成分靈活靠譜多了(很多人以為食物的營養成分有多少,自己吃進去就能吸收進去多少,嗨,真的是二碼事。)
先說酸味的蔬菜,一般都有斂汗、止喘、止瀉的作用,比如馬齒苋,它就是味道酸酸的,能治細菌性痢疾,腸炎;
再看苦味的蔬菜,一般有清熱、通瀉的作用,比如苦瓜、芹菜、蒲公英,蒲公英就是清熱解毒,利尿的,可用于治急性乳腺炎;
甘味的蔬菜,比如紅薯,土豆,一般都具有補益氣血、調養脾胃、緩解痙攣的作用,還有辛味的蔬菜,比如大蔥,生姜,香菜,它們就是行氣發散的,用對了就是幫你解表發汗……鹹味的海藻,海帶,紫菜能補益精血、軟堅散結,它們各有千秋,不分上下……
好了,中醫是一門醫學,更是一門自然哲學
你學到了,記住了,就是你的,記得關鍵時刻随手活用,下課
行百裡路
吃萬家鋪
【素問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