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2年11月1日,韓國首爾,梨泰院踩踏事件發生地附近,人們向遇難者獻花。(視覺中國/圖)
韓國警方正着力調查梨泰院踩踏事件原因。據澎湃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1月1日,韓國總理韓德洙就梨泰院踩踏事件舉行新聞發布會。他表示,踩踏原因是治安人員不足以及制度缺失所緻。
面對防範踩踏事件不力的批評,據海外網援引韓聯社報道,韓國警察廳警備局局長洪起铉在當地時間10月31日表示,警方已預料到會有相當多的人員聚集在梨泰院,但未料到人潮湧來釀成如此大規模傷亡事件。一線警員反映,沒有察覺到人數驟增,現場研判留下遺憾。
在複旦大學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曉看來,公共場所的大型踩踏事件是偶發的,這導緻人們在預防與管理的過程中疏忽大意。“踩踏事件發生的風險很高,此次事件中,人流高度密集在狹窄的街道,除了觀景,也會在周邊的店鋪裡進行消費,這種無序的狀态會帶來怎樣的嚴重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受訪專家們眼中,踩踏事件的成因複雜。滕五曉認為,過量人流、現場失序及偶發慌亂都是誘發公共場所踩踏事件的主要因素。
“在現場無序的狀态和人員的快速流動誘發的踩踏事件下,人員傷亡一定非常嚴重。”滕五曉指出,更嚴峻的是,在有坡度的情況下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隻有将最上層的人扶正,下層的人才能夠解脫,然而在突發情況下,短時間内是無法做到的。
從力學的角度來看,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許鵬認為,踩踏事件的發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人群密度足夠高,二是人群所處的空間範圍足夠大。在2014年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發生後,許鵬曾于個人博客發文《踩踏現象和逃生方法的流體力學分析》,指出了關于踩踏事故的常見誤區:踩踏現象的産生是由于溝通不暢導緻;道路變成瓶頸流形狀,才會出現踩踏;人群處于急迫現象時,踩踏現象才會發生。
然而事實上,如果人群大量聚集,且已經處于走走停停的情況時,人群基本就是處于發生踩踏事件的臨界狀态。任何動靜都可能打破這個平衡,從而導緻踩踏事件的發生。
他提到,2019年,紐約時代廣場,民衆誤将摩托車引擎聲音當成槍聲,引起部分人恐慌,原本緩緩移動的人群突然被打破節奏,踩踏事故因此發生。不僅僅是突發事件,即使人群中的某個人誤以為要發生踩踏事故而害怕得推搡他人,一個一個人的作用力傳下去,就會導緻踩踏事件。
許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擠壓的力量從遠方傳過來。人們大聲呼喊‘不要擁擠’是沒有用的。因為擁擠地方的人想逃命,遠方不擁擠的覺得無所适從,所以無法阻止事件發生。即使真的拿着巨型大喇叭告訴所有人聽指令向前或向後,擠在人群中的個體也失去了方向判斷,對指令一臉茫然。況且,這個時候求生的本能會促使大家用盡全力逃離,這使得踩踏事件無法被叫停。與此相反,在地鐵裡,你經常可以聽見人們在喊叫,往裡擠一擠,可是也不會發生踩踏。因為車廂是一節節分割的,每個空間不大,不會形成長距離壓力傳遞。空間大小是關鍵因素。”
當人們處于擁擠人群中,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北京急救中心資深急救專家賈大成給出的建議是:“如果沒摔倒,盡量保持平穩;如果大量人群湧向自己,可以往人群邊緣躲閃,并且順着人流方向移動;倘如周圍有電線杆或者樹木,上前緊緊抱住也能保護自己;如鞋帶松開,或者身上的東西掉了,千萬不能蹲下系鞋帶或者撿東西,因為一旦彎腰或者蹲下,都有可能導緻身後的人摔倒。倘若自己不幸摔倒,身體應該立刻蜷曲,兩條大腿前側挨着胸脯;也可以選擇雙手抱頭側卧,肘關節貼着胸部,給胸部、口鼻留出足夠空間呼吸。”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魏捷亦提醒,在人群擁擠的情況下一定要保持站立,就像拳擊手打拳的動作那樣,一條腿向前,雙手放在前胸,讓胸前有一定的空間,“你就可以保持呼吸”。
如在踩踏事件中受傷,魏捷建議到醫院做系統檢查,尤其是全身出現大面積青紫之後,“要在醫生的監測下進行動态觀察,以防後續髒器的損傷。”
遇難者大多是死于窒息。
“踩踏事件發生時,傷者胸部受到擠壓從而導緻創傷性窒息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燕小薇和魏捷在2021年發表的論文《人群擁擠踩踏事件的應急管理》中如是指出。
在很多人的誤區中,認為踩踏事件中不幸身亡的人是摔倒在地,被踩重傷直至死亡——這僅是緻死原因之一。作為上述論文作者之一,魏捷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因為重度的擠壓和踩踏,使得人胸膜的正常的呼吸運動受限,導緻窒息,進而導緻死亡。”
外界的壓力有多大?她在論文中提到,一旦當人群出現“多米諾骨牌”般連鎖倒地疊加現象,或者試圖維持身體平衡而踩在摔倒的人身上,身體接觸産生的壓力,足以讓被壓在最底下的人因創傷性窒息而死亡。此外,嚴重的踩踏,也可能因為身體被擠壓,導緻嚴重的擠壓綜合征,使得人體的呼吸和循環系統不能正常工作。
在本次事件中,遇難者多為女性。據報道,韓國首爾警察廳調查本部表示,截至10月31日14時,梨泰院踩踏事件154名遇難者的身份已全部确認,遇難者包括56名男性和98名女性。“個子矮小,身體瘦弱,體格不夠,力量不夠,這都是女孩子死亡可能的原因。”魏捷歎道。
女性在推開周圍的人減輕壓力及胸腔承受擠壓壓力兩方面相對更弱。滕五曉認為:“由于生理因素的差異,男性對自己的穩定性的控制相對會比女性好,在這種情況下女性則會更容易跌倒,加之來自周圍人的擠壓,産生傷亡的可能性就越大。”
留給創傷性窒息者的搶救時間并不多。“要想讓一個心髒突然停跳的人能夠恢複的話,給我們的搶救時間就是4至6分鐘。”魏捷說,這是救援的黃金時間,現場的心肺複蘇加上人工呼吸,可能會挽救一個人的生命。
這也是緻力于急救科普的賈大成所重視的。他留意到本次梨泰院相關視頻中,很多人幫傷者做心髒複蘇,動作十分漂亮,如果換到國内,可能很多圍觀者都做不了。“這也是我目前一直在做的事情,進行急救科普,已經科普了四十多年了。”
然而,情況并不樂觀。“這種心髒停跳不是心髒本身疾病所導緻的,是由于擠壓所造成的呼吸和循環的障礙,除了缺氧還有創傷,所以一定要想辦法盡快解除擠壓,盡早進行心肺複蘇。”魏捷說,“擠壓造成心髒停了以後,大腦就沒有血液供應了,此後我們即使讓心髒複跳,如果大腦不恢複,複蘇效果也是不好的。”
梨泰院踩踏事件遇到的困境便是如此。根據央視新聞報道,當時趕赴現場救治的醫學專家表示,由于很多人窒息時間過長,導緻腦部受到損傷。盡管當時有很多市民也一同參與緊急救助,但由于擠壓傷很容易造成内髒出血引發休克,最終還是沒能挽回他們的寶貴生命。
滕五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1992年在香港蘭桂坊發生的踩踏事件,以及2014年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在某種程度上同此次事件比較相似,“大多數年輕人在一個特殊時期去參加聚集活動,卻缺少足夠的安全意識”。
在他看來,規避大型踩踏事件的發生,不僅要提高公民安全和風險意識,還需要重視場地規範化管理。
首先要做到的是限流。“在開放式的場地,需要有相關的管理部門引導客流,管理的手段其一是限流,當人流量超過場地的承載力和過度飽和,則會失穩,即遊客失去重心,一不小心就會跌倒。”滕五曉曾是上海外灘踩踏事件聯合調查組的專家組成員,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外灘踩踏事件之後,國家針對各大景區尤其是室内場所都有一個控制人流量上限的規定,旅遊景點需要對人流狀況做出預警,或者采取預約等手段來限制客流。
滕五曉所說的第二種管理方式是隔斷大空間:将一個大場所分隔成若幹個小場所,滿足旅客需求的同時,又将人流劃分成不同的圈子進行管理,以減少人流對流或者碰撞的情況發生。
這也是許鵬認為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因為踩踏事故最不受控制的地方是來自遠方的壓力不斷擠壓内圍人群,且壓力一層層傳遞過來,不斷疊加,導緻内圍人群無法逃離,窒息而死。如果把大空間分隔成小空間,人們受到的外圍壓力将減少,能有效控制踩踏事故發生。”他亦提到,發生踩踏事件後,外灘在重要節日都會進行武警人牆隔斷,至今再未發生過踩踏事件。
踩踏事件中有時會出現某些店家關門拒絕遊客湧入的情況,有網友指責店家冷血,也有網友表示如果店主人開門,那麼也會成為踩踏事件的犧牲品。對此許鵬認為,一這些小空間反而能有效疏散人群,因為在小空間裡人們不再受到外圍的壓力。
此外,滕五曉提醒,管理方應控制場地之間的距離,留有充足的空間供人員流動。
他總結道,在城市運行過程中,發生擁擠和踩踏事件的風險是非常高的,不僅要有前期的預案,還要做好面對突發踩踏事件的準備。“公共部門可以設立醫療急救點,配置專業的心肺複蘇人員和設備,以防耽誤最佳救援時間。智能化設備的投入也能有效地掌控現場情況。同時公民也要有意識地避免參加這類大型聚集活動。”
南方周末記者 高伊琛 南方周末實習生 張雨 劉邦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