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在黃州寫的4首詩

蘇轼在黃州寫的4首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20:26:39

蘇轼在黃州寫的4首詩(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1

蘇轼,字子瞻,号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确切地講,蘇轼是一個文人,更是中國文人曆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蘇轼的老家,有這麼一句童謠:“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蘇轼與其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父子三人同時名列唐宋八大家,曆史上恐怕隻有同樣才名俱佳的曹操父子三人可以與之相比。

蘇轼的一生,固然名滿天下,但是仕途上卻頗為曲折,可謂曆盡艱辛、屢遭迫害。他所生活的時代,牛人輩出,王安石、司馬光等出色的政治家,讓蘇轼的官場之路黯然失色。而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兩黨的争鬥,則讓夾在中間的蘇轼裡外不是人。

除了弟弟蘇轍之外,蘇轼在官場之上一直被孤立。無論是新黨粉墨登場,還是舊黨卷土重來,都不會将他視為自己人。蘇轼一生的仕途之路,就是在這樣的左右為難中,随着新舊兩黨的輪換而跌宕沉浮。

蘇轼這樣的天才文人,幾千年才出現一個。在詩、詞、書、畫方面,他都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蘇轼在做文人方面的成就,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在文人之外,他還有兼濟天下的官場抱負,正是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理想,讓他深陷在官場的泥淖中無法自拔,險些惹來殺身之禍。

蘇轼在黃州寫的4首詩(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2

元豐二年,蘇轼因為擔任地方官政績卓著,升遷為湖州太守。但是不久之後卻遭受小人的無情陷害,釀成轟動一時的“烏台詩案”,因此險些丢了性命。在赴任湖州的途中,他向朝廷寫了《湖州謝表》的公文,其中有兩句話:

“知其愚不适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兩句話,讓“新進”成了人們心中的笑柄,也差點要了蘇轼的命。

因為王安石發起的熙甯變法失敗,王安石辭官回了老家,被他一手扶持起來的呂惠卿,則成了宰相。呂惠卿是小人,圍繞在他身邊的,也是李定、舒亶等一幹小人。因為王安石的離開,這些人反而一躍成為當權派,就是蘇轼在謝表中所說的“新進”。

謝表中所謂“新進”、“生事”等語,暗諷那些把持朝綱,蒙蔽聖聽的小人。這些話,呂惠卿、李定、舒亶等人自然不愛聽,蘇轼成了他們的眼中釘。在他們的授意下,一位禦史台的官員把他在謝恩表中這兩句話單獨挑出來,彈劾他蔑視朝廷。李定、舒亶也跟着落井下石,彈劾蘇轼不忠于君,該當死罪。

就這樣,蘇轼被從湖州的官邸抓進了大牢。蘇轼被押解入京師,關押進禦史台。因為關押要犯的監獄旁邊有大樹,樹上經常有很多烏鴉,所以禦史台也被稱為“烏台”,蘇轼因言獲罪的案子被稱為“烏台詩案”。

蘇轼在黃州寫的4首詩(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3

所幸,當時的神宗皇帝并不昏庸,他不想要了蘇轼的命。在司馬光、範鎮等一批元老的搭救下,王安石也站出來為蘇轼說話,最終神宗皇帝赦免了蘇轼的死罪,把他貶到了黃州這個地方,充任團練副使。

元豐三年的正月,除夕節剛剛過去。蘇轼從獄中被放出來之後,官方的命令是他必須馬上離開京城,一刻也不能停留。她和長子蘇邁頂風冒雪,黯然離開,先行前往黃州赴任。

黃州是長江邊上一個窮苦的小鎮。蘇轼和長子蘇邁在路上走了一個多月,才到達偏遠的黃州。而直到五月份天氣變暖之後,他的弟弟蘇轍才護送着家眷到達黃州,一家人得以團聚。

離開了官場,同時也遠離了權力之争。在黃州這個地方,蘇轼的團練副使,其實就是一個挂名的虛職,并沒有什麼實際的事務需要處理。日子過得很清閑,但是薪水也少得可憐,為了養活一家老小,蘇轼不得不從一個文人,當起了農夫。

在元豐四年,他在黃州城東不到半裡遠的山坡上,開墾了一片十畝左右的坡地,自稱“東坡居士”,開始了自耕自足的生活。坡在黃州期間,遊山玩水,蘇轼訪僧問道,留下了很多傳唱千古的名作。

蘇轼在黃州寫的4首詩(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4

我們在課本上所學的一些詞作,比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月夜泛舟的《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還有一篇《記承天寺夜遊》的小短文,都是創作在這一時期。

在這些詞作中,其中少有人知的有一首《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非常恰當地表達了蘇轼在黃州時期的心境。原文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據考證,這首詞寫于元豐六年初,此時距蘇轼來黃州,已經過去了三個年頭。僅僅44個字,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樂觀、豁達之外,孤獨的蘇轼。蘇轼在黃州期間的詞作,尤其以《定風波》和《赤壁懷古》最為知名。也因此,後世之人給蘇轼寓居黃州時期的生活定下了一個潇灑、散漫而自由的基調。

但是殊不知,十年寒窗苦讀考取功名的蘇轼,在遠離官場之後,内心充滿了孤獨寂寥與無法排遣的一腔壯志。在黃州期間,雖然蘇轼憑借着自己的豁達與樂觀,率領家人自耕自足,克服了生存的困境,但是他内心深處的孤獨卻是常人難以理解的。這種孤獨感,最終凝練成了這首《蔔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開篇短短10個字,就營造了一種夜深人靜、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圍。在計時的漏壺的水即将流盡,已經是夜晚人靜的時候,蘇轼步出庭院,擡頭望月,又是一個多麼孤寂的夜晚呀!

微弱的月光,從梧桐樹稀疏的樹葉間漏進來,一輪缺月,像是挂在了梧桐樹的枝桠間。寥寥兩句,猶如國畫一般,渲染出一種孤獨清冷的意境。作為鋪墊,烘托氛圍,引出下一句中的“幽人”與“孤鴻”。

“時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這裡的“幽人”與“孤鴻”,顯然是作者的自況。在這樣一個甯靜幽寂的夜晚,又有誰像我這樣在月光之下獨自徘徊呢?獨來獨往、心事浩渺的蘇轼,此時就像一隻孤單地飛過天穹的鴻雁。“幽人”獨往來,“孤鴻”輕盈靈動,兩個意象相互映襯,不僅充滿了詩意,也讓作者的孤獨更加具體感人。

蘇轼在黃州寫的4首詩(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5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直抒胸臆,表達了内心的孤獨。作者深陷孤寂的環境中,突然驚起回過頭看,卻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自己的内心。其實何止“無人省”,身邊連一個可以說話的人都沒有。

黃州是個小地方,朋友都在京城相隔萬裡,就算是寫一封書信也要十天半個月才能送達。這一時期的蘇轼,與僧道之人來往,與農夫閑談,其實都是為了排遣内心的孤獨。但是這些凡夫俗子,又怎麼能夠理解蘇子的心境呢?

“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結尾的這兩句,則是蘇轼志向的表白。即使遭遇了誤解與不幸,但卻孤高自許,不肯向流俗低頭。就像徘徊的孤鴻,在寒冷的樹枝之間飛來飛去,卻不肯栖息。最後隻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寒冷的夜晚。

遭遇不幸的“孤鴻”,其實就是蘇轼因為“烏台詩案”遭遇貶谪的真實寫照。雖然“烏台詩案”已經過去了四年,但是蘇轼還困在黃州這個偏僻之地,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揀盡寒枝不肯栖”,其實也反映出了蘇轼内心的孤傲與蔑視流俗的心境。

蘇轼的朋友黃庭堅評價《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清代的陳廷焯評價:

“寓意高遠,運筆空靈,措語忠厚,是坡仙獨至處,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由此可知,蘇轼的這首詞無論是在宋朝,還是在後世,都獲得了高度的評價。在意境的塑造上,更是無人能出其右。開篇“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的高妙與空靈,可謂寓意深遠,傳為千古絕唱。

蘇轼寫作這首詞的心境,還是希望能夠獲得朝廷的再次啟用,重回官場,施展自己平生的抱負與才華。在寫這首詞的一年之後,元豐七年三月,神宗皇帝終于動用“黃帝手劄”,起用蘇轼,授予他汝州團練副使的職位。蘇轼才依依不舍地離開黃州,再次踏入官場。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我的賬号: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