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青年責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青年責任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8 16:06:4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青年責任?作者簡介:劉家俊,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松強,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青年責任?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青年責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青年的)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青年責任

作者簡介:劉家俊,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松強,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成果的社會主義核心觀,内在邏輯涵括有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和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其豐富和發展了經典馬克思主義原理,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的新國家論、新社會論、新公民論“三個新論”,在此基礎上,展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青年的維度,有新國家論培育青年、新社會論培育青年、新公民論培育青年“三個維度”。

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确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餘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将其推廣到全社會去”[1]。從育人的角度理解,這裡實質上十分深刻地提出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青年”的重大命題。

如何展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青年的理論與實踐?又指出:“我們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這個概括,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2]。顯然,社會主義核心觀的内在邏輯涵括有國家層面價值要求、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三個維度。更深入地聯系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豐富發展,還會發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的新國家論、新社會論、新公民論等“三個新論”,這是一個全新的豐富發展。

如此,展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青年人的理論與實踐,就可以有在深入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的新國家論、新社會論、新公民論等“三個新論”基礎上,展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國家論培育青年、新社會論培育青年、新公民論培育青年“三個維度”。

一、新國家論培育青年的四個任務

經典馬克思主義全面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馬克思曾界定:在人類曆史過程中,由于“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法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緻在無謂的鬥争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淩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範圍内;這種從社會中産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3]。國家的起源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産物,國家的實質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工具,國家的政權及政治制度等是政治上層建築的核心,國家的職能是政治職能、經濟職能、管理職能三個方面,國家的國體是表明哪個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國家的政體是指采取什麼樣的政權組織形式,國家的消亡是與階級消亡同步的一個漫長曆史過程等。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整體性、系統性地往前推進,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為焦點,簡潔精當地概括出了新國家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就是要冶鑄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四好”新型國家。

其中,新國家層面的富強價值取向,主要是将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乃至先進生産力,作為新型國家的起始職能甚至第一職能凸現出來;新國家層面的民主價值取向,是将人民當家做主、共産黨的領導、依法治國統一起來的民主政治和協商民主,作為新型國家的特定政體确立下來;新國家層面的文明價值取向,倡導的是将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和正在發生的文明過程,作為新型國家的基因元素承繼開來;新國家層面的和諧價值取向,追求的是将國家的起源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産物升華為國家發展過程中各個階層的和諧共生,作為新型國家的命運共同體建構起來。

在厘清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的新國家論基礎上,展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國家論培育青年維度,面對當代青年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問題上思考的實際,則可大緻有四個任務。

第一個任務,培育青年科學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客觀曆史及其現實形态,凝聚起堅定的“中國國家認同”的價值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及其現實形态的建構來之不易,其經曆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苦卓絕的客觀曆史過程,盡管它還需要且面臨着深刻的改革和法治建設,需要完成的任務還非常繁重和艱巨,但比較起其他的國家及其現實形态,它應該是最顯先進、最具活力、最有前途的,更重要的是它是屬于我們每個中華民族青年及其家人的國家。可以有一千條理由反思這個國家的現實存在的各種問題,沒有一條理由否定對這個國家的意義和前途真誠認同的價值判斷。

第二個任務,培育青年清晰分辨建設什麼樣的國家、怎樣建設這個國家,從根基點上做好準備投身或即時投身于廣闊的“中國國家建設”的價值實踐。這個問題不是虛幻的而是具體的,不是空談的而是實幹的。現在要建設的不是所謂的永恒普世的國家,不是那些貧窮分裂的國家,也不是某些意識鼓吹作為樣闆模範的國家,而是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這裡的中國特色是指風格形式,社會主義是指性質内容,兩者辯證的、曆史的、科學的結合就是我們所需要建設的國家。怎樣建設這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就是遵循建設國家的客觀規律,将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價值元素優化組合到盡可能高的水平。

第三個任務,培育青年理性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民主、什麼是中國國家建設所需要的民主,化解“五四運動”以來青年所困惑的民主問題上的世紀難題,以确立科學的“中國國家民主”的價值選擇。民主是國家形式,具有多樣性,哪一種或哪幾種民主形式符合什麼樣的國家,并非千篇一律,沒有最好的隻有最适合的民主,沒有少數人強加的隻有大多數人選擇的民主;民主是多向親和的,所謂孤立的、獨大的、暴力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真正的民主,總是民主與集中、民主與紀律、民主與法制、民主與科學等多向親和的民主;民主是一個過程,既是時間延續的曆史過程,又是空間伸展的地域過程,還是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演變的積累過程。

第四個任務,培育青年深刻剖析中國國家既定演化過程中,矛盾對立統一主導方面的變遷趨向是統一,以建立樂觀的“中國國家和諧”的價值信念。運用矛盾辯證思維的方法分析,如果說從原始社會解體直到最近的過去時代,中國國家是以階級矛盾為主要矛盾,國家主要是階級鬥争的工具,那麼在現時代,中國國家則是以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生産力不足的矛盾為主要矛盾,國家主要是發展生産力、解放生産力的工具。當然仍要面對一些階級鬥争的問題,但隻是局部的、即時的、非主流的。而全局的、長久的、主流的是促進各階層、各民族、各區域的多元共存、尊重包容、求同存異、适度化異、天人和合。國家和諧不是沒有矛盾,而是将矛盾調解到對立統一中的高綜合、高超越、高契合的至高境界。

二、新社會論培育青年的四個課題

經典馬克思主義全面奠基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說。馬克思成功地将唯物主義的實踐觀引入對紛繁複雜、盤根錯節的人類社會的剖析中,他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4]。進而清晰地清理出人類社會進化的基本脈絡:人類社會的基本問題,其正确回答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及其運動;人類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包括物質生活、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生态生活等要素;人類社會形态,總是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産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是其第一階段),依次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某個階段的跨越也是規律性的表現;人類社會有機體,能夠不斷得以優化的具體推動力,有革命、改革、科學技術、人民群衆等。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說具體化、制度化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它同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為焦點,求真務實地概括出了新社會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就是要建設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四能”新型社會。

在這個“四能”新型社會中,新社會層面的自由價值能量要求,指稱的是作為新社會建設的目标,自由是曆史的、理想的、需要不斷追求的,作為新社會建設的現實,自由則是要求整個社會能夠自覺、自信、自在地按照社會客觀矛盾及其運動規律前進;新社會層面的平等價值能量要求,強調的是整個新社會在物質生活、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生态生活等方面創造與分享要相對平等,要注意起點平等、機會平等、過程平等、結果平等的有機統一,要做到制度平等、法律平等、權力平等、人格平等的動态平衡;新社會層面的公正價值能量要求,最重要的是呼籲和踐行新社會的公平正義,各級各類制度、政策、規則、公權、司法的制定、執行、檢驗要以社會公正為基點,各個有差異的權益主體、階層界别以及社會體系中的各個部分都能享受社會的公正待遇;新社會層面的法治價值能量要求,謀劃的是新社會的基本秩序及其保障維護的良法和善治的契合,一方面是符合中國特色新社會客觀建設規律的憲法、法律體系,另一方面是反映中國特色新社會人民普遍意願的善治善理實踐。法治信仰、法治精神、法治規則、法治實踐缺一不可。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的新社會論,不僅将經典馬克思的人類社會學說提升到當今時代的新境界,還對當代青年最具關切、最多争論、最深思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問題指引出了科學回答和實踐的立場、方向、方法。展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社會論培育青年維度,就要引導當代青年人理論聯系實際,由此引申出四個課題。

第一個課題,培育青年人全面開展社會層面的自由價值要求的曆史、内涵、邊界的研究,領略中國特色“當代社會自由”的價值秘密。對社會自由的向往與某些程度上的實現,伴随着整個人類社會的曆史,也伴随着整個中國社會發展的曆史、整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長的曆史、整個中國共産黨奮鬥的曆史。社會自由的内涵,一是表現在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中,比較優化延續的社會總是能在遵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更多獲得自由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能力;二是表現在社會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中,比較文明領先的社會相對比較野蠻落後的社會,在自我改造、自我進化、自我協調方面更具有自由度;三是表現在社會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中,愈是現代社會愈給予每個個人發展的自由空間和自由時間,其趨勢是愈來愈寬松而不是愈來愈狹窄。社會自由不是無政府主義而是具有嚴格邊界的,包括法律邊界、倫理邊界、他人邊界。

第二個課題,培育青年辯證歸納社會層面的平等價值要求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客觀性與主觀性、制度性與體制性的關系,把握中國特色“當代社會平等”的價值要素。社會平等是人類社會特别是現代社會天生的、基本的、普遍的價值訴求,這一點是沒有疑問、沒有異議的,這是絕對的;同時社會平等又是後天才能達到的,是高低要求不同的,是依據具體語境和現實條件而評判的,這是相對的。社會平等與否及其程度,肯定要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總是有既定的标準和評定結論,看得見摸得着,這是客觀的;同時社會平等的認可又常表現在人們的心理上、感覺上、意會上,并且成為不可忽視的估價态勢,這是主觀的。社會平等水平受着社會制度性質的強烈制約,私有制的社會制度是一切社會不平等的根源,盡管在局部上它可能表現一定的平等,這是制度性的;同時社會平等在現實中又隻能是通過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來不斷實現的,這是體制性的。

第三個課題,培育青年重點探讨社會層面的公正價值要求中,現實影響最大、最廣、最直接的是有關社會規則公正、權力公正、利益公正、司法公正等問題,解析中國特色“當代社會公正”的價值難題。社會規則公正的關鍵在于制定上,這是社會規則公正的起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社會規則在制定階段的公正衡量,這第一步走得有差錯,會給其執行和修訂預埋許多隐患;社會權力公正的要害在于監督上,缺乏有效監督的社會權力很難做到公正或者根本做不到公正,将社會權力放到制度的籠子裡,最重要的是放到監督制度的籠子裡;社會利益公正的核心在于協調上,社會利益不僅多元化而且走向細分化、差異化,這是不争的事實,所以協調就顯得更加重要,協調不是平均化,而是保證即使有差異也是公正的;社會司法公正的命脈在于執行上,紙面上的、條文式的司法,由于頂層設計的重視和相關利益主體的關照,其公正性相對較容易做到,而真正科學執行它以達到公正,絕不隻是最後“一公裡”,而是全程“多公裡”。

第四個課題,培育青年真正弄懂社會層面的法治價值要求中,帶有全局意義的法治信仰,處理好科學信仰與法治信仰、宗教信仰與法治信仰、共産主義信仰與法治信仰的内在關系,引領中國特色“當代社會法治”的價值走勢。科學信仰是對自然、社會、人類發展規律的信奉、仰視,法治信仰是對自然、社會、人類治理規則的信任、仰用,兩者不僅并行不悖,而且還能互相支撐和滲透,科學信仰為法治信仰确立方向,法治信仰為科學信仰聚集底氣;宗教信仰是對先知先覺、積善成德、命運輪回的崇拜、皈依,它與法治信仰是兩個不同的領域,有着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概念、判斷、推理及其結論,都可以獨立存在,若處理得當使兩者互不幹擾、和諧共存在是可能的;共産主義信仰是對人類美好社會的向往、尋求,它既是浪漫的理想,又是現實的行動,就其内涵與外延而論,它完全可以包含法治信仰,将法治信仰作為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個真正的共産主義信仰者,完全可以是一個優秀的法治信仰者。

三、新公民論培育青年的四個意識

經典馬克思主義全面勾勒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學學說。馬克思指出:“人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因為人把自身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看待……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5]。并且從本質上講,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沒有所謂抽象的人、純粹自然的人,隻有現實的人、具體的人;在資本邏輯條件下,勞動者與勞動産品相異化,勞動者與勞動活動相異化,進而造成人與人的本質異化、人與人的異化,還有人與自然生态的異化;造成人的異化與揚棄人的異化這兩者走的是同一條道路,通過人的異化為揚棄人的異化創造條件,隻有共産主義才能真正揚棄人的異化,使人成為真正的人,這是人的發展的曆史辯證法;共産主義的人是一個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作為共産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的人,是正在向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過渡的新人。

同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人學學說,深化為現實的人、具體的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聚集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上,綜合融通地概括出了新公民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就是要塑造千千萬萬中國新時代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四優”新型公民。

再進一步闡釋,新公民層面的愛國價值培育要求,說明盡管愛國是世界一切民族的基因,它卻更是中華民族最基礎的本能、最樸實的天性、最直率的行動,要将其發揮到現代新公民的更高度的自覺、更現代的形式、更堅定的信念境界;新公民層面的敬業價值培育要求,就是将中華優秀傳統中所明言的“執事敬”“事思敬”“敬業樂群”“敬業者,專心緻志以事其業也”,落實到現代新公民的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各顯其能、各奉其公的實幹水平;新公民層面的誠信價值培育要求,也是将中華古代聖賢提倡的“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則是人,僞則是禽獸”的金铄之律,推陳出新為現代新公民所必須具備的誠實、信用素質,且作為人之為人的重要生存方式;新公民層面的友善價值培育要求,更是将已經融入中華民族骨髓的“與人為善,善莫大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善人者,人亦善之”的待人之道,演繹為現代新公民互相愛護、關心、幫助、和睦、友好、親善的性态,以聚合社會主義新公民的友善交往關系。

這裡的邏輯叙述已經很明确,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的新公民論,在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人學學說,融通概括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四優”新型公民要求的同時,也對當代青年提出了要求,即做好怎樣的準備,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愛國的新公民、敬業的新公民、誠信的新公民、友善的新公民。因此,展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公民論培育青年人維度,就要與當代青年人一道,逐步樹立做一個“四優”新型公民所應當具備的四個意識。

第一個意識,培育青年人切實意識到公民層面的愛國價值要求中,愛國實際行動中的非理性與理性相結合、愛國榜樣典型中英雄與草根相結合、愛國思維方式中批判性與建設性相結合、愛國宣傳教育中灌輸與引導相結合等“時代公民愛國”的價值導向,做一個本真的公民愛國價值的追尋者。愛國實際行動中充滿了情感、意志、風俗、習慣等非理性的表現,這本身并不是負能量,而是要恰當地将其與規範、合理、規律、趨勢等理性的表現相結合,兩相補充相得益彰;愛國榜樣典型中永遠要有高大上英雄的位置,這是中華民族英雄崇拜情結使然,但民間的、身邊的、渺小的草根式愛國榜樣典型,也是需要推崇的,英雄榜樣與草根榜樣相結合,1加1大于2;愛國思維方式中出現對國家、民族、家鄉現實的質疑、反思、責問等批判性思維,并不能簡單地指稱其是不愛國,而是要将其往前延伸,批判過後要建設,要提出如何做才能更好,與建設性思維有機結合起來。

第二個意識,培育青年切實意識到公民層面的敬業價值要求中,敬業心态的調整、敬業本領的積累、敬業環境的優化、敬業機制的完善等“時代公民敬業”的價值系統,做一個踏實的公民敬業價值的鋪路者。敬業的心态,指的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是否有真正的熱愛、保護、追求甚至崇拜的心靈性态,這樣的心态調整應當在職業選擇我與我選擇職業的雙向過程中完成;所謂敬業的本領,指的不僅僅是愛這份職業,還要進一步具備專業的本事,使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得到普通人和專家的一緻認可,甚至做到極緻;敬業的環境,指的是無論國家、社會還是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為每個個人的職業活動構築安全的、得體的、尊嚴的甚至美好的、舒适的、享受的外部大環境及内部小環境;敬業的機制,指的是要從制度、規則、措施等方面激勵、鼓勵、獎勵敬業者,讓其所得與付出的辛勞相匹配,讓其地位與奉獻的成果相輝映。

第三個意識,培育青年切實意識到公民層面的誠信價值要求中,法律底線層面的誠信、市場契約層面的誠信、道德習俗層面的誠信等“時代公民誠信”的價值基礎,做一個規範的公民誠信價值的遵循者。法律底線層面的誠信有兩條線的不同畫法,一條是法律底線上的紅線要畫得清清楚楚,保護符合法律框架的誠信行為,懲治違法的不誠信行為,一條是法律底線上的虛線盡可能少畫,不能讓披着“合法”的外衣,故意鑽法律空子的假誠信有存在的空間;市場契約層面的誠信需要完善的信用制度保證,誠信無價也有價,每個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是否合規守約都應有明晰的信用記錄,信用水平越高的個體,應該享受更多實在的市場經濟優惠,反之則不然;道德習俗層面的誠信是基于傳統的約定俗成的誠信要求,它可以是朋友間的、家庭間的、族群間的并非成文、成體系的誠信心理默認,也可以是集體的、社會的、國家的理論化、系統化的誠信道德體系,這兩者的存在都是必要的。

第四個意識,培育青年人切實意識到公民層面的友善價值要求中,友善的自發性與自覺性、友善的簡單性與複雜性、友善的利己性與利他性、友善的即時性與傳遞性等“時代公民友善”的價值解析,做一個虔誠的公民友善價值的傳遞者。一般而論,友善之為是人的天性,每個現實的人都有友善的一面即友善的自發性,固然沒有錯,但要将其引向自覺性,即将友善的理論與實踐納入日常生活的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措施、有檢測地開展;友善之為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簡單到一個微笑、一句話語、一次拉手、一點移動,複雜到日積月累、一生一世、前後左右、盤根錯節,有時要将簡單變複雜,有時要将複雜變簡單,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友善之為的動機于常人,可能出發點更多的是利己性的,這恐怕也是人的天性,這也沒有錯,問題是這樣的友善之為還要同時具有較強的利他性,這裡還不能僅僅是利己而于他人無害;友善之為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常常稍縱即逝無影無蹤,要将這種即時性轉化為傳遞性,每個受人友善之舉的人,都應該有将其傳遞出去的沖動和行動,如此而生發、引發、進發的友善之力将是何等可觀,不言而喻。

中國教育學術界和教育實踐者先後提出許多前有冠名的培育青年的理論,如文化培育青年、實踐培育青年、素質教育培育青年、全員培育青年、協同培育青年、黨建培育青年、青年志願者活動培育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育青年、網絡思維視角下的培育青年等,這對于教育不同層次的培育青年方面理論與實踐的深化都很有意義。現在将解讀“三個新論”,展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青年的“三個維度”命題提出來,并且滲透和内化到所有的“這些培育青年”中去,無疑會給教育培育青年的理論和實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