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六十古來稀?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六十古來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歲成家立業, 這裡的"立"是指學業的根基已經樹立, 就是個人的價值觀已經形成,不會被外力所動搖。
四十不惑,确切的說也不是四十歲沒有疑惑, “立”與“惑”是一組對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權。
三十而“立”時通常遇事無權可行,無權則無發言權,對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時,已掌握一定權利,此時處事相對通達,對待事情是無可,無不可。這裡想象成一群四十來歲官運亨通的小老爺們,整天若無其事接待着一個個來自弱勢群體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遊戲規則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這個比喻來的有點噱頭,但好理解“行權”重要性,行權者不惑也。現在該知道當官的多在哪個年齡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嗎?這麼說不是很唯心? 其實這裡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歲坐牢時想不通自己為什麼這麼衰, 皇帝做了半輩子,如今還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潛心研究, 終于悟透一個道理——萬物在周而複始的規律性變化,這就是《周易》的本質。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開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漲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壞,
業績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針滴答滴答,時間一圈圈跑遠,
皇朝在循環交替,領導在不斷更換,
流行在循環交替,明星在不斷更換,
芯片在循環交替,手機在不斷更換,
到最後我們的生死也是循環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複始的規律性變化, 站在這個層面照理沒什麼會想不通了, 可有人會說:“道理都懂,可做起來難。” 所以還不是真懂,那什麼是真懂? 呵呵,沒有五十年的造化,換不來啊!不然怎麼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來後世成為階下囚的拿破輪,米絡舍維其,乃至今天的撒達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點功力, 也該落得安心了吧。
說完五十,再說六十 。 六十而耳順,并非常言說的年紀大了,耳朵順了,聽什麼都能接受。
《說文》中提到:“理也,損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順暢了以後,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謂,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着條理。 詩畫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卻不能眼觀, 于是要用耳朵來傾聽,所謂弦外之音, 說的正是用耳朵聽出潛藏的聲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實所想。簡單講就是把察言觀色的工夫發揮到家了。 朋友之間常說:“你隻要說一句話,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講什麼。” 要知道說這話的人完全出自對朋友的了解與性格的掌握。而面對一個陌生人,很少有人敢這麼說,如果今天有個人站在你面前,對你說:“你要升官了” 那這個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順的, 你若問他貴庚,興許人家會告訴你:“老朽六十有三。”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心所欲就是想怎麼着就怎麼着.自古隻有皇帝敢這麼說,難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為皇? 當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這麼做的前提。這裡的“矩”即法規,倫理。 整句說的是七十歲做事随心所欲,卻不逾越規則,這一條放在最後,足見境界之高了。 人總是雜念叢生,因為生來欲望不止,
現在要讓欲望自發的限制在規則之内随意遊走,這可不是随便一說的。如果把“從心所欲”做一次層面的分類,可以看到 。
層面一、惡欲而惡為,指壞念頭壞行為,這是人性本惡的論調,想象一個人生來沒有接受任何教育,他的所作所為應該是對本能的最好的體現,而這種行為一定與外界格格不入,人們會把他視做一個沒有教養的野獸,當然這樣的人早就進醫院或大牢了。
層面二、惡欲而善為,指有壞念頭但做好事。“色而不欲”,說的應該是這一層,有色心,卻不觸犯戒條,能自律。還有象“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種美色當前、金錢當前的論調,也多為這一層意思。 “惡欲善為“的行為模式應該算得主流吧。
層面三、善欲而善為,指全是好念頭,隻做好事。行欲而不動惡念,這是很高的思想境界.孔子七十 歲道破這番領悟,反見這位門徒三千的千古聖人都難逃惡念萦繞六十載,何況常人呢? 不過七十雖為孔子最後一個十載,但”從心所欲”的終極領悟卻仍未擺脫”欲”念,假借老子語錄,可妄稱其謂”道可道,非常道,聖可道,非常聖”吧 。
說來孔子若壽寝于八十,人生格言中該加上一句, 八十而無欲則剛。
附:年齡稱謂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于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裡,“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将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龀[ch-n]:龀,《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龀;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龀”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龀”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龀,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束發,紮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束發,紮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内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幹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幹支記時間。所謂幹支,是天幹地支的簡稱。天幹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幹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複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曆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曆壽:61歲的壽辰。由于按幹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曆”。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o]耋[di-]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o]耋[di-]: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另外稱兒童的有: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龆[tiao]:兒童換牙。龆年:童年。
髫[ti-o]年:童年。
髫[ti-o]齡:童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另外稱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稱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圖文均來自網絡 涉及版權 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