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東山魁夷散文賞析

東山魁夷散文賞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3 08:13:41
《一片樹葉》中的小與大

《一片樹葉》是蘇教版八下“葉”專題中的閱讀文本, 編者将原作的開頭和結尾部分去掉, 保留了中間部分。作者東山魁夷是日本風景畫家、散文家, 被稱為日本畫聖, “其風景畫以西方寫實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調之美, 善于表現未經現代文明污染的純潔大自然”, “充滿詩情哲理, 透着淡淡的傷感”。而其随筆散文将自然、人生、藝術三者巧妙地融為一體, 較多地表達了生命執著的追求和對美的熱烈呼喚。在《一片樹葉》這篇随筆中, 東山魁夷以一位畫家獨特的眼光, 小中見大, 匠心獨運地由一片樹葉展現了他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的感悟。

一.小樹葉, 大道理

“隻要用心觀察, 有時也能深刻地領略到生命的涵義。”這是未删去的原文第一段的末句。在原文的結尾部分也有類似的語句:“即使如庭院的一棵樹木, 一片葉子, 如果潛心觀察, 同樣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義……”很顯然, 在這篇文章中, 作者講的是關于生命的大道理。其實, 課本節選的部分, 也不乏直抒胸臆式的表達作者關于人和人類生死問題的思考。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作者在談論這些沉甸甸的大道理時, 卻選擇了一片輕飄飄的樹葉作為載體, 由淺入深, 由實到虛地娓娓道來。當這片樹葉還是堅硬的嫩芽的時候, 她就像一個嬰兒孕育着勃勃的生命;當她成長為嫩葉的時候, 她如同一個少女“光亮透明”, 幸運地免遭蟲蝕, “郁郁蔥蔥地繁茂起來”。不久, 她就長成了綠葉, 仿佛一位成熟的美婦, 與知了、昆蟲一起分享着自然的恩澤。終于, 她變成了一片黃葉, “飄落在地上”, “化作了春泥”, 好似一位享盡天年的耄耋老妪, 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沒有遺憾, 隻有對生命傳承的自信和從容。與其說作者是在寫一片樹葉的生命輪回, 倒不如說作者是在昭示人類的宿命結局。

東山魁夷溺愛着大自然, 甚至晚年, 還特地請園工把北海道森林中的白桦樹移植到自己的庭院裡。在這篇随筆中, 他沒有選擇一片森林, 也沒有選擇一棵白桦樹, 而是選擇了一枚樹葉作為抒情客觀, 以小見大, 托葉言志, 引發人們思考進而明白:葉中乾坤大, 生命當珍愛。

東山先生熱愛自然, 源于他對人類的愛。他曾經說過:“沒有對人的感動, 也就不會對自然的感動。”他關注人類生命的歸宿, 是因為他親身體驗了生命的苦難。他從小因體弱飽受欺淩, 長大後, 家業敗落, 父親與兄長們靠打工、出海捕魚供他上學, 以至凍餓成疾, 父兄三人相繼死去, 屍骨難尋, 這幾乎讓他痛不欲生。東山魁夷始終在與命運搏鬥, 在搏鬥的艱難曆程中他體悟到了生命的可貴, 因而他用滿含詩情哲理的畫面和文字給人類以生命的啟示。

二.小視點, 大視野

《一片樹葉》寫盡了一片樹葉完整的生命曆程:初萌——嫩芽——嫩葉——綠葉——黃葉——化作春泥, 但是作者沒有按時間順序來寫, 而是獨具慧眼地選擇了一個小小的寫作視點——從“嫩葉”這個階段起筆, 回顧去年初冬、春天, 凝視眼前, 展望今年夏天、秋季以及明年春天。作者以嫩葉為觀察點, 盡情回憶過去, 動情描摹現在, 恣情預測未來, 這種定點觀察, 以小見大, 便于作者對眼前的情景精雕細刻, 更利于作者展開聯想和思考, 可謂“思接千載, 視通萬裡”。這種筆法為許多作家所鐘愛。在初中課本中, 《紫藤蘿瀑布》《白楊禮贊》《都市精靈》等都屬于此類文章。以《紫藤蘿瀑布》為例, 文章描述了作者站在生機盎然的紫藤蘿面前所觀賞到的畫面, 回憶藤蘿的不幸遭遇, 并由此展開對生命的思考, 告訴人們:花和人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滴水藏海, “一粒沙裡見世界, 半瓣花上說人情”, “海”“世界”“人情”這些宏大的、虛幻的東西, 需要别具匠心的人選擇一個巧妙的“切口”去深入淺出地表現, 隻有找準了那“一滴水”“一粒沙”“半瓣花”, 用高倍顯微鏡的鏡頭細心觀察, 用微雕藝術家的刀法精雕細刻, 用哲學家的思維感悟探索, 用詩人的浪漫想象縱橫馳騁, 才能讓讀者領略到浩瀚的“大海”、宏大的“世界”、複雜的“人情”。毫無疑問, 東山魁夷做到了。他在創作《月夜櫻花》這幅世界名畫時說道:“倘使花兒永不凋謝, 我們也永存于地球上, 那麼兩者的邂逅就不會引起什麼感動了吧。花行将凋謝時才顯出其生命的光輝。在體會到花兒很美的心靈深處, 愛惜着彼此的生命, 感受着在地球上的短暫期間得以邂逅的這份喜悅。”顯然, 他在凝視那片嫩葉——葉子最美階段的時候, 他感受到了“邂逅”的美好, 盡情享受“這份喜悅”, 以畫家尖銳的眼光觀察眼前, 以詩人溫柔體貼的心, 撫今思昔、預測未來, 以哲學家的睿智, 生動深情地啟迪人們:生命無常, 享受生命。

清晨, 推開窗戶, 一片白雪皚皚的世界, 樹枝栖息着一隻斑鸠, 靜靜地在沉思着。這是東山魁夷的畫作《白色的早晨》的畫面。斑鸠從哪裡來, 它來了多久了?它在思考什麼?它準備呆多久?它将飛向哪裡, 它的未來會怎樣?東山先生在不動聲色之中, 将觀賞者的眼光吸引到斑鸠這一小小的視點之上, 讓你與它一起回望過去, 審視當下, 瞭望未來。《一片樹葉》與畫作《白色的早晨》就是這樣, 在藝術構思上殊途同歸, 異曲同工, 引領欣賞者站在一個小視點上去領略宏大的世界, 撩撥人們的思緒, 讓人浮想聯翩, 心蕩神馳。

三.小變動, 大用意

《一片樹葉》托物言志, 以一片普通樹葉的生長過程表達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般地說, 這類文章都是以第一人稱為抒情主體, 将吟詠對象作為第三人稱的抒情客體來寫, 如《紫藤蘿瀑布》《白楊禮贊》《囚綠記》《幽徑悲劇》, 莫不如此。這篇文章的開頭幾句話也是這樣寫的:“我注視着院子裡的樹木, 更準确地說, 是在凝望枝頭的一片樹葉, 而今, 它泛着美麗的綠色, 在夏日陽光的照耀下閃爍。”但很快, 作者就作了一個小小的變動, 将第三人稱改成了第二人稱:“就在那裡, 還是一個小而堅硬的你, 已孕育着勃勃的生命誕生了。”一直到樹葉回歸大地, 作者都是采用的第二人稱的形式和樹葉進行“生命的對話”。

通常理解, 采用第二人稱是運用了拟人的手法, 便于作者抒發情感, 拉近了主體與客體的距離, 這樣寫更加親切、自然。而東山魁夷在這篇随筆中人稱的變動, 應該是有着更大的用意, 更深的意圖。

在日本, 禅宗藝術常常以自然山水畫為題材, 以追求“天人合一”為至境, 東山魁夷的繪畫作品被稱為“充滿禅意的現代宗教畫” (川端康成語) , 在他的畫作中是“人迹罕至”的, 這種藝術風格表現在《一片樹葉》中, 就是“旁若無人”, 直接與樹葉對話:我陶醉你的現在, 我了解你的過去, 我預測你的未來。文中作者在客觀的描述中有意夾雜着一些滲透着主觀色彩的詞語:勃勃的、充實的、喜悅、幸運……文末的那句話, “這些與其說是我在觀察庭中樹上一片葉子所得到的觀谛, 還不如說是一片葉子悄悄地講給我的有關生死輪回的話語”, 更是把作者自己變成了受動者, 而把樹葉改為施動者, 使自己與樹葉、與自然融為一體, 主客相融, 物我同一, “禅意”充溢, 令人心醉。

在東山魁夷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聽泉》中, 也有類似的對話。他先是描述一群鳥兒, 不知疲倦的飛翔, 不知道飛向何方, 後來它們被一泓清澈的、叮咚作響的泉水吸引, 栖息傾聽泉水的絮語, 然後就知道了飛去的方向。在文章的後半部分, 他寫道:“我也是鳥群中的一隻, 所有的人們都是在荒涼的不毛之地上飛翔不息的鳥兒。”然後借“泉水”與“我”的對話, 勸勉人們要不斷自省。在《聽泉》中的對話, 帶有自我的拷問性質, 對人類的警示更具有力度。《聽泉》與《一片樹葉》一樣, 在甯靜平實之中向人類發出振聾發聩的聲音:反思自我, 敬畏自然。

不由得想起了東山先生的另一幅名畫《青響》, 畫中畫着密密層層的樹木, 上不見天, 下不見峽, 一道銀白色的瀑布從中間直瀉而下, 将滿紙青翠劈成左右兩半, 觀賞這幅畫, 似乎聽到了雄渾有力的綠色交響樂回蕩在滿眼青蒼的世界裡, 沖擊着觀衆的耳膜, 凝神思之, 又仿佛是東山先生在畫面中與每一位觀賞者在對話, 他似乎擁有一種極為高明的“攝魂大法”, 運用自己特有的言語, 将每一位觀衆攝入他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中, 讓其抛棄所有的雜念, 接受大自然的洗禮, 應當說, “生命的對話”是東山先生藝術世界裡最扣人心弦的旋律。

了解東山魁夷, 如果隻讀他的一篇《一片樹葉》, 隻能是一種遺憾;如果隻欣賞他的散文随筆, 不觀賞他的畫作, 也是一種缺憾。東山魁夷的世界是博大的、空靈的、神秘的, 是難以“以小見大”、“一葉知秋”的。讀了《一片樹葉》, 再讀他的《聽泉》《與風景對話》《我的窗》等文章, 再觀賞他的《月夜櫻花》《青響》《白色的早晨》等畫作, 你才會慢慢走近他的藝術世界, 才會慢慢品味出他被稱為“大自然的歌手”的内涵。

作者:丁宏兵

文章來源: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年19期

東山魁夷散文賞析(東山魁夷名作賞析)1

物哀與幽玄

标題:從東山魁夷的一片樹葉看日本人的審美意識

作者:季紅

文章來源:語文學刊2012年04期

東山魁夷是當代日本畫的泰鬥, 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畫和散文一樣極富情調之美, 二者融為一體, 具有淡雅的風格和恬美的意境, 在清澄的靜寂中蘊藏着幽深的内涵。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日本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識———“物哀”和“幽玄”, “表現出一種對日本古典傳統的向往, 一種對日本風景的傾心, 一種對日本美的愛心”。東山魁夷的散文成就卓著, 在日本與川端康成并稱“雙璧”。對于他的散文, 川端康成有如下評價:“正如他的繪畫一樣, 他的散文将自然、人生、藝術三者巧妙地融為一體, 有對曆史深沉的回憶, 有對生命執著的追求, 有對美的熱烈的呼喚。東山先生說過, 旅行、繪畫和寫散文, 是他一生的三大要素。”

這種絕美的意境與東山魁夷的人生經曆有很大的關系。東山魁夷出生于橫濱, 于神戶度過少年時代。橫濱和神戶是日本兩大開放城市, 這使東山魁夷在少年時代就受到了異國情調美的熏陶。由此, 東山魁夷萌生了對西方美術的興趣, 而文學方面他卻偏愛本民族的東西。1926年東山魁夷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日本畫系。雖然沒能如願, 但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畢業之後, 東山魁夷到歐洲留學, 專注研究自己喜歡的西方藝術, 同時, 以此來發現日本民族藝術之美。正所謂“人目短于自見, 故借鏡以觀形”。東山魁夷曾在《東方和西方》一文中這樣寫道:“溫潤的島國環境, 培育了日本人親近自然、愛戀人生的溫柔細膩的情感。在感覺的洗練方面, 别國無可倫比。”東山魁夷善于以西方寫實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調美, 表現未經現代文明污染的純潔的大自然。這不僅體現在東山的畫中, 更清楚地反映在東山的散文中。

東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樹葉》表現出他對日本情調美的讴歌之意和對生命的贊美之情。作者通過對最平凡的一片樹葉出神入化的描寫, 引發出許多關于人生的哲理。《一片樹葉》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對圓山月夜櫻花的描寫與感悟;二是對戰争中生命的體驗;三是對一片樹葉誕生和衰亡的感悟。作者以極其簡潔而又澄淨的文字, 描寫了自己與圓山月夜櫻花的奇緣巧遇, 體現了人與景的物我相融, 感受到人生的短晢, 從而進一步感悟到人應該更加熱愛生命。而這種對生命的感悟則是來自于戰争中對生命的體驗。清澄的自然和樸素的人性喚起了“我”生命的活力, 讓“我”倍感生命的充實。從而感悟到人應該謙虛地看待自然和風景, 哪怕是庭前的一草一木, 一砂一石。從一片樹葉的生與死感悟不斷輪回的生命, 提醒我們要珍視所有的生命及生命的美好、多樣。作品通篇洋溢着靜谧和淳樸的風格, 體現出東山魁夷對風景有着獨到的領悟, 時刻讓我們感受到日本文學藝術中蘊含的“物哀”和“幽玄”之美。

關于“物哀”與“幽玄”的解釋頗多。關于“幽玄”《廣辭苑》有如下三種解釋: (1) 深奧莫測, 回味悠長, 富有情趣。 (2) 高雅, 溫賢, 優雅。 (3) 日本文學論、歌論理念之一, 以優豔之基調, 蘊無限情趣, 餘情于言外。通過其表現技巧顯現一種氣氛與富有情調的内容。總之, “‘幽玄’是一種境界, 它傳達一種深邃幽遠的韻味, 并充滿朦胧的餘情, 是日本古典文學論、日本歌論的審美理念之一”。“‘物哀’是日本江戶時期國學家本居宣長由和歌和《源氏物語》發現并加以概括總結的, 是平安時代王朝文學和貴族生活态度中的美的理念。”它構成日本人審美意識的主體和底流。“物哀”所表現的是一種精神源泉發出的“物心合一”的審美觀念, 抒發的是一種悲與美的情懷, 表現的是人的真實感動與敬畏。

散文《一片樹葉》全篇從始至終彌漫着一種亦真亦幻的氛圍, 單純中蘊含着豐富的恬淡及傷感的情愫。我們在文中很容易發現日本人喜愛的“物哀”與“幽玄”之美。文章的開頭部分就以一種素雅平淡的筆調将我們帶入一個清澈、空靈的世界:

“東山浸在碧青色的暮霭裡, 山前面的一株枝條垂挂的櫻樹, 披着绯紅色的華美的春裝, 仿佛将京都的春色完全凝聚于一身似的。地面上, 不見一朵落花。”

“山頭一片淨明, 月亮微微探出頭來, 靜靜地升上绛紫色的天空。這時, 櫻花仰望着月亮, 月亮俯視着櫻花。刹那之間, 消盡了遊春的燈火和雜沓的人影。四周阗無人聲, 隻給月和花留下了清麗的好天地。”

作者通過對大自然優美而細膩的描寫, 透出一種寂靜與淡雅, 向我們傳遞着一種以哀傷和寂靜為底流的樸素。如:“刹那之間, 消盡了遊春的燈火和雜沓的人影。四周阗無人聲, 隻給月和花留下了清麗的好天地。”讓我們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美麗的同時, 又有一種“好花不常開, 好景不長在”的朦胧的恬淡傷感餘情, 這餘情便是生命的短暫以及對生命的珍愛。作者的生命熱情就在與自然的交映中, 被激發彰顯出來。日本文學藝術的“幽玄”美, 在此被表現得淋漓盡緻。

同時, 作者通過“我”與圓山月夜櫻花的短暫的巧遇以及對一片樹葉的誕生與衰亡的描寫, 使人無時無刻不體會到東山魁夷對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戀以及淡淡的傷感之情, 抒發了作者最真實的情感和最詩情的心境:

“如果花兒常開不敗, 我們能永遠活在地球上, 那麼花月相逢便不會引人如此動情。花開花落, 方顯出生命的燦爛光華;愛花賞花, 更說明人對花木的無限珍惜。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 一旦有緣相遇, 定會在人們的心裡激起無限的喜悅。這不隻限于櫻花, 即使路旁一棵無名小草, 不是同樣如此嗎?”

冬天, 我伫立在凄清寂寞的山巒上, 和大自然緊密相連, 這才使我的心境感到充實而滿足, 我心中産生了對生活的切實而純真的向往。

由以上描寫, 我們不難讀出東山魁夷追求的是情與景的渾然一體, 物與心合二為一, 把心相寄寓于物象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構, 天人感應的境界, 如:

“我預測着你的未來。到了仲夏, 鳴蟬将在你的濃蔭下長嘯, 等一場台風襲過, 那啾啾蟬鳴變成了凄切的哀吟, 天氣也随之涼爽起來。蟬聲一斷, 代之而來的是樹根深處秋蟲的合唱, 這唧唧蟲聲, 卻也能為寂靜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綠意, 不知不覺黯然失色了, 終于變成了一片黃葉, 在冷雨夜裡垂挂着。夜來秋風敲窗, 第二天早晨起來, 樹枝上已經消失了你的蹤影。隻看到你所在的那個枝桠上又冒岀一個芽。等到這個幼芽綻放綠意的時候, 你早已零落在地下, 埋在泥土之中了。”

以上兩處側重感情的描寫, 給人以凄涼的感覺。台風過後, 蟬鳴變成了哀吟, 再到消失, 進而變成了秋蟲的合唱。樹葉由綠變黃, 再到消失。作者雖然在描寫景觀, 但也在向讀者傳遞着由自然景觀而引起的感覺和心靈的顫動, 那就是對人生的感悟。“蟲聲”為秋夜增添了雅趣, 樹葉凋零埋在泥土之中, 成為孕育新生命的養料。這又讓我們看到了萬物的相生, 生命的永存。生命之火照亮了命運的無情, 而命運的無情卻又更加顯示了生命的美麗、清新與勃勃生機。美和生命成為永遠的和弦、合奏。

文章的結尾部分“這就是自然, 不光是一片樹葉, 生活在世界上的萬物, 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一葉墜地, 絕不是毫無意義的。正是這片片黃葉, 換來了整個大樹的盎然生機。這片樹葉的誕生和消亡, 正标志着生命的四季不停轉化”。作者由一片樹葉的盛衰, 感受到四季的不停轉化以及萬物的生生不息, 同時感悟到“一個人的死關系着整個人類的生”, “當你生命漸盡, 行将回歸大地的時候, 你應當感到慶幸”。文中沒有講述任何大道理, 隻是非常自然地向我們娓娓講述着作者由一片樹葉得到的啟示及人生的思考, 使讀者在淡淡的傷感中與作者産生共鳴, 給人以美的享受。

散文《一片樹葉》美就美在通篇都持久地散發着淡淡的日本情調美, 給人以親臨清澄、幽深的大自然之中的感覺。讀過《一片樹葉》我們會為作品中散發着的濃郁的日本美之韻味所歎服。那份淡雅與清澄, 那靜寂中所蘊藏着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無不讓人為之震撼和感動。這便是日本人的獨特審美意識“物哀”與“幽玄”所緻吧。

參考文獻

[1]東山魁夷著, 唐月梅譯美的情愫[M].複旦大學出版社, 2008 (1)

[2]宿久高.淺析幽玄[J].日語學習與研究, 1998 (4)

[3]藤井貞和.源氏物語論[M].岩波書店, 2000

[4]李芒, 黎継德主編.日本散文精品詠物卷[M].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

[5]李芒, 黎継德主編.日本散文精品詠物卷[M].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

特别收錄:一片樹葉

一片樹葉

[日]東山魁夷

當我把京都作為主要題材來創作我的組畫的時候,想起了圓山聞名的夜櫻。我多想觀賞一下那墜落滿枝頭的繁盛花朵,同那春宵的滿月交相輝映的情景啊!

那時四月十日前後吧,我弄清楚當夜确實是陰曆十五之後,就向京都進發。白天,到圓山公園一看,卻也幸運,櫻花開得正旺,春天的太陽似乎同月夜良宵相約似的,朗朗地照着。時至向晚,我已經參觀了寂光院和三千院,看看時間已到,就折向京都城裡。

來到下鴨這地方,蓦然從車窗向外一望,東面天上不正飄浮着一輪又圓又大的月亮嗎?我吃了一驚。本來我是想站在圓山的櫻樹林前,觀賞那剛剛從東山露出笑臉的圓月。它一旦升上高空,就會失掉特有的風韻。我後悔不該在太原消磨那麼多時光。

我急匆匆趕到圓山公園,稍稍松一口氣。所幸,這兒靠近山巒,一時還望不見月亮的姿影。東山浸在碧青色的暮霭裡,山前面一株枝條垂挂的櫻樹,披着绯紅色華美的春裝,仿佛将京都的春色完全凝聚于一身似的。地面上,不見一朵落花。

山頭一片淨明,月亮微微空出頭來,靜靜地升上绛紫色的天空。這時,櫻花仰望着月亮,月亮俯視着櫻花。刹那之間,消盡了遊春的燈火和雜沓的人影。四周阒無人聲,隻給月和花留下了清麗的好天地。

這也許就是常說的奇緣巧遇吧,花期短暫,難得碰上朗照的滿月;再說,月華的勝景,也隻限于今宵,要是碰上陰雨天氣,就什麼也看不到。此外,還必須有我這個欣賞者在場才成。

這隻不過是一個例子,不管在什麼場合,應當意識到風景的惠顧隻能有一次。因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斷地變化。而且,眼望着風景的我們自身,也在天天變化着。不斷流轉的命運在描畫着生成和衰滅的圓環。從這一點看,自然和我們都連結在一條根上。

如果花兒常開不敗,我們能永遠活在地球上,那麼花月相逢便不會引人如此動情。花開花落,方顯出生命的燦爛光華;愛花賞花,更說明人對花木的無限珍惜。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一旦有緣相遇,定會在人們的心裡激起無限的喜悅。這不隻限于櫻花,即使路旁一棵無名小草,不是同樣如此嗎?

自然景物令人賞心悅目,這個體驗是我在戰争中獲得的。那時想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就要熄滅了,處在這樣境況裡,才發覺自然景物卻充滿了旺盛的活力。于是,我受到了強烈的震動。過去在我的眼裡,這些景物都是平淡無奇,不堪一顧的呢?

戰争結束以後,在貧困的年代裡,我也陷入苦難的深淵。冬天,我伫立在凄清寂寞的山巒上,大自然和我緊密相連,這才使我的心境感到充實而滿足,我心中産生了對生活的切實而純真的向往。

作為風景畫家,我就是從這樣的基點出發的。其後繪制的《路》,畫面中央有一條路通過,兩側隻有綠草,構圖十分單純,這風景随處都能找到。但是,這幅作品卻是表現了我的滿心的情思,它所象征的世界,似乎是和許多人的心相通的。人們看到這幅畫,都會想到自己走過的道路而感歎不已。

國立公園和名勝地的風景,各自具有優美的景觀和意義。即使在最平凡的風景之中,人們也應當找到與自己的心靈息息相關的地方來。

我是個喜歡旅行的人。我在超越北極圈的遙遠的拉普蘭,午夜裡看到過不落的太陽。那是多麼神秘的光景。那是完全脫離人間的荒寥的風景。它強烈撼動着我的心。然而,我在北歐之旅中作為白夜的景色所描繪的是瑞典波的尼亞灣港灣的海濱,以及芬蘭湖泊地帶一望無垠的針葉林和湖泊的風景,那裡都是人們可以居住的地帶。

我所喜歡描繪的不是人迹罕至的景緻,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自然風物。然而,在我所描繪的風景裡,可以說,幾乎沒有人物出現。其中一個理由是,我描繪的風景是人們心靈的象征。我是通過自然景色本身,抒寫人們的内心世界的。

隻有一次,在我的風景裡難得地出現了點綴。那是一套組畫,風景中出現的不是人,而是一匹白馬。雖然遠遠看起來很微小,但白馬卻是畫面的主題。整個風景都起着背景的作用,反映着白馬所象征的世界。

我喜歡古拙、小巧的城鎮。在那裡,連房屋的牆壁上都浸染着幾代人的體溫。我感到山城鎮裡人們的生活,保持着人們特有的悠然情調。我看到德國的古都,每個窗邊都開着美麗的花朵,那是向過路人親切問候的語言。從屋内看上去,花朵全向外頭開放,得不到從馬路上看過來的美感。而且,窗戶的造型也顯得十分精巧有趣。

我常常揣摩畫面的内容,創作散文,這是我接觸了清新的自然和素樸的形象之後引起的感動所緻。在戰後的時代急流勇進中,我有很多時候,是走着同時代相遊離的道路的。現在看來,這條路算是對了。而且,我決心繼續走下去。

為什麼呢?因為我感到,現代文明的急速發展,破壞了自然和人類、人和人之間的平衡,地上僅有的生物失去生存的意義和自尊的危險性越來越大。不用說,世界有必要恢複平衡的感覺。應當珍視清澄的自然和素樸的人類,要形成一股制止人類着了魔一般的貿然的行為。人應當更謙虛地看待自然和風景。為此,固然有必要出門旅行,同大自然直接接觸,或深入異鄉,領略一下當地人們的生活情趣。然而,就是我們住地周圍,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葉,隻要用心觀察,有時也能深刻地領略到生命的涵義。

我注視着院子裡的樹木,更準确地說,是在凝望枝頭上的一片樹葉。而今,它泛着美麗的綠色,在夏日的陽光裡閃耀着光輝。我想起當初它還是幼芽的時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時去年初冬,就在這片新葉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幹枯的黃葉,不久就脫離了枝條飄落到地上,就在原來的枝丫上,你這幼小的堅強嫩芽,生機勃勃地誕生了。

任憑寒風猛吹,任憑大雪紛紛,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體内積攢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樹枝上綴滿粒粒珍珠,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閃閃發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經臨近了。

春天終于來了,萬木高高興興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陳葉,早已腐爛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長成一片嫩葉,在初夏的太陽下浮綠泛金。對于柔弱的綠葉來說,初夏,既是生機旺盛的季節,也是最易遭受害蟲侵蝕的季節。幸好,你平安地迎來了暑天,而今正同伴夥們織成濃密的青蔭,遮蔽着枝頭。

我預測着你的未來。到了仲夏,鳴蟬将在你的濃蔭下長嘯,等一場台風襲過,那嘒嘒蟬鳴變成了凄初的哀吟,天氣也随之涼爽起來。蟬聲一斷,代之而來的是樹根深處秋蟲的合唱,這唧唧蟲聲,确也能為靜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綠意,不知不覺黯然失色了,終于變成了一片黃葉,在冷雨裡垂挂着。夜來,秋風敲窗,第二天早晨起來,樹枝上已經消失了你的蹤影。隻看到你所在的那個枝丫上又冒出一個嫩芽。等到這個幼芽綻放綠意的時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樹葉,生活在世界上的萬物,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一葉墜地,決不是毫無意義的。正是這片片黃葉,換來了整個大樹的盎然生機。這片樹葉的誕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裡的不停轉化。

同樣,一個人的死關系着整個人類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歡迎的。但是,隻要您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視他人的生命,那麼,當你生命漸盡,行将回歸大地的時候,你應當感到慶幸。這就是我觀察庭院裡的一片樹葉所得的啟示。不,這是那片樹葉向我娓娓講述的生死輪回的要谛。

讀後感

人類應當抑制暴風般疾跑的速度,更加謙遜地看待自然與風景。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3:19 In the sweat of thy face shalt thou eat bread,till thou return unto the ground;for out of it wast thou taken: for dust you are and to dust you will return.

你必汗流滿面才能糊口,直到你歸于塵土;因為你來自塵土:你本是塵土,終将歸于塵土。

——《舊約·創世紀》

當生命漸盡之時,你會感到回歸是一種幸福。

科學尚未普及,媒體還需努力。感謝閱讀,再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