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青春期以後?□都大偉生涯規劃,是一個極其重要、又極其易被忽視的人生課題這就好比是企業裡面做項目,項目開始前總要開個項目規劃會、寫個項目策劃案,從而決定項目應不應該做、能不能做、要整合什麼資源去做對每個個體來講,最大的項目,就是自己的人生也正因為這個項目太大,大到足以讓人們忽視它,直到走了彎路才後悔,怎麼沒早點兒寫一個生涯的“策劃案”,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進入青春期以後?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都大偉
生涯規劃,是一個極其重要、又極其易被忽視的人生課題。這就好比是企業裡面做項目,項目開始前總要開個項目規劃會、寫個項目策劃案,從而決定項目應不應該做、能不能做、要整合什麼資源去做。對每個個體來講,最大的項目,就是自己的人生。也正因為這個項目太大,大到足以讓人們忽視它,直到走了彎路才後悔,怎麼沒早點兒寫一個生涯的“策劃案”。
人們的共識是,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做生涯規劃,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書寫這份“策劃案”。但這份“策劃案”開始撰寫的時間節點應該在何處?有人說是大學畢業前夕——此時面臨找工作的壓力,個體最有進行職業規劃的動力;有人說還要更早一些,應該是大學入學之初——此時大多數人開始步入成年,又正值擺脫了應試教育而無所适從的迷茫期;有人說應該是高三——高考選專業前就得做好這項工作嘞。
說實話,這些答案給出的時間都太晚了。開始着手寫人生“策劃案”的時間,提前到青春期是最合适的。13歲左右開啟青春期後,青少年就有了獨立探索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強烈意識,并對形形色色的社會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開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萌發出一個真正的、不願再受長輩控制的“自我”,正如《時代周刊》雜志編輯海克·法勒在其處女作《你想過怎樣的一生?》中寫道的那樣:“12歲:在許多方面,父母已經遠不如你。”因此在青春期開始後對青少年進行生涯規劃的引導是合适的,也是及時的、有必要的。
不過,生涯規劃的起筆往往很難,特别是面向青春期的孩子——這注定是一條筚路維艱的漫漫長路。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具備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的矛盾心理,既想擺脫約束,有時又依賴于父母長輩。譬如,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在被問及“你最希望從事的職業是什麼”時,他們依然會回答說最喜歡從事的職業是“老師”,因為這是他們每天接觸的職業,是他們最熟悉的職業。這就是一種心理依賴的表現。
面對這種青春期生涯規劃“心理依賴”的表現,生涯規劃應該如何破題?一是讓青春期的孩子們多了解現實生活中的現實職業,一是指導他們進行自我性格分析。譬如,高中生面臨着選擇大學專業的分水嶺,要讓他們明白,諸如教師、醫生、律師等職業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科班培訓(醫師的培養甚至需要五年的本科學制,且往往需要本碩博連讀),以此激發他們盡早定下自己的職業志向,在大學的起步階段就選“對”專業,向心儀專業努力的學習驅動力;初中生面臨着中考時選擇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或者五年制大專的分水嶺,他們可能不會像高中生那樣有自己清晰的心儀職業,但至少要讓他們通過性格分析明白自己大緻興趣點和優劣勢是什麼,比如更适合教師、作家、藝術家、科學家等探讨抽象事物的職業,還是更适合技術員、實驗員等動手操作的職業?這在他們面臨報考普通高中還是職業高中的抉擇時會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除了破除青春期的生涯規劃“心理依賴”,還應該給青春期的孩子們一些可以看到的、較為清楚的前人生涯成長路徑。這些路徑往往由一個個關鍵的時間節點組成,比如中高考升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轉換行業、組建家庭等;因此,可以概括各領域成功人士的生涯成長路徑,引導孩子們多讀一些名人傳記,這可以讓他們對生涯規劃由原本抽象、模糊的認知轉化為具體、可見的認知。他們或許可以從對名人的聯想,轉化為對自己未來的合理想象。而想象,正是驅動人生不斷前行的精神驅動力之一。
青春期之寶貴,足以讓人們願意把最美的事物、最好的規劃都獻給這個年紀。猶記得李大钊先生在其《青春》一文中那句“願吾輩之青年,生于青春”,在這個最美好的年紀為人生未來做好路标,這将是所有長輩都希望看到的。願我們的後浪都能上好生涯規劃這堂必修課,給出屬于自己的答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