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日本的四個經營之聖

日本的四個經營之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0 14:04:53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潘曉彤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宋毅】随着日本“經營四聖”最後一位、90歲的稻盛和夫上月去世,二戰後那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對現在的日本人來說,似乎更遠了。在日本輿論看來,由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稻盛和夫組成的“經營四聖”憑借強大的企業實力促成日本戰後“經濟奇迹”,他們獨特的經營理念也給日本企業打下深刻烙印。當下的日本經濟低迷,新預測顯示,今年的GDP很有可能跌破4萬億美元以下,回到1992年的水平,“四聖”的企業正在面臨競争力下降的問題,他們的“思想遺産”還有多大的影響力,是否會退出曆史舞台?

日本“經濟奇迹”的幕後推手

在日本,“經營四聖”之所以有如此盛名,不僅在于他們都曾創立了世界一流的日本企業,還在于他們參與創造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且留下影響日本國内外很多中小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經營哲學。比如,擁有“優衣庫”等品牌的日本迅銷公司董事長柳井正此前在接受日本《每日新聞》采訪時就表示,“(稻盛和夫)長期以強大的領導力引領日本經濟,為日本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日本《富士晚報》網站則在一篇報道中寫道,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和稻盛和夫通過積極投身于制造業,不僅打造出享譽國際的日本企業,也帶動了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

松下幸之助最根本的經營哲學是自來水哲學,即當顧客能夠像用自來水一樣享受物美價廉的商品時,企業就能獲利。此外,強調公開透明的“玻璃式經營”和保留彈性以應對危機的“堤壩式經營”也同樣是松下幸之助的重要經營哲學。為傳揚這些理念哲學,1979年松下幸之助成立松下政經塾,旨在“培養那些能幫助日本在21世紀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人才”。

一生追求“速度與激情”的本田宗一郎,強調創新想法和追求極緻在産品生産中的重要性。1953年,本田宗一郎在公司月報中強調“如果以100%為目标,你會犯1%左右的錯誤,因此,必須以120%為目标,才能消除錯誤”。以此告誡員工最大限度追求完美。

日本的四個經營之聖(日本經營四聖謝幕)1

創新也是盛田昭夫的“法寶”,在他看來,搶占市場的重要路徑就是“以新制勝”。1950年,盛田昭夫帶領公司在日本研發銷售了第一台磁帶錄音機。這之後,盛田昭夫買下了晶體管技術專利。1965年,索尼公司生産了日本第一台家庭錄像機;1970年,索尼成為日本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公司;1972年,成為日本第一家在美國建廠的公司。曾經,世界各地的新潮一代都攜帶着索尼公司的“随身聽”。

不同于前三者,稻盛和夫擅長運用佛學思想來經營企業,強調“敬天愛人,利他之心”的經營哲學。此外,“阿米巴經營”是稻盛和夫最為知名的經營理念,旨在讓每個員工都有主人翁意識,積極發揮主動性和創造力。

曾在國際市場掀“波瀾”

日本“經營四聖”的理念還曾經在國際社會掀起“波瀾”。在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标賽中,有一款備受車手稱贊的引擎——複合渦流調速燃燒方式引擎。這個由本田在1972年研發的引擎技術,不僅使本田成為當時唯一通過美國環保法案的車企,還赢得了美國消費者的支持,正式敲開了美國汽車市場的大門。而這一切離不開本田宗一郎對于新技術的“死磕”,之後本田宗一郎領頭研制推出了多款在全球暢銷的汽車。1980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授予本田宗一郎荷利獎,在他之前拿到該獎項的是被譽為“汽車大王”的亨利·福特。因此,本田宗一郎也被稱為“日本的福特”,并被現代工業界譽為“亨利·福特以來最傑出的機械工程企業家”。

1957年,當便攜式收音機風靡全球後,日本和美國的企業才如夢初醒——原來當初盛田昭夫花費2萬美元“天文巨款”購買的、美國企業瞧不上的晶體管技術竟藏着這麼大一座“富礦”,但此時,市場早已被日後更名為索尼的公司搶占了。此後,索尼公司又推出了一系列“市場第一”:第一台8英寸電視機、第一台錄音機等。1979年,盛田昭夫力排衆議推出了一款立體聲卡帶播放器,瞬間人氣爆棚,後來“随身聽”一詞随着索尼火遍全球。盛田昭夫領導下的索尼,讓“日本制造”成了高質量的代名詞。1998年,美國《時代》周刊評出20世紀20位最有影響的商業人士,盛田昭夫是其中唯一的亞洲人。

這些日本企業家的經營之道也曾影響亞洲諸多企業和産業的發展。比如,松下幸之助便曾在北京建立顯像管廠,并在中國多個産業領域進行投資,松下電器也成為首個在中國投資的日本公司。而《亞洲時報》的一則報道則指出,旨在學習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盛和塾在2019年關閉時,在日本國内外共計有 100 多家分支機構,擁有約 1.5萬名學生。中國多位知名企業家都曾在公開場合表達過對稻盛和夫的推崇。另據《日本時報》報道,稻盛和夫的著作中,僅《生存之道》一書就在中國出版了超過 420 萬冊。韓國《中央日報》的評論員則稱,稻盛和夫的著作中不少被翻譯成韓文,其中涉及職業道德的哲學觀點如“我們為什麼工作”“人類努力發展自己的内心,因此,我們必須盡力而為”等對不少人都産生影響。該評論還稱,在推特上,日本民衆要求“為稻盛和夫舉行國葬”,認為比起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像稻盛和夫這樣為日本經濟發展做出了實際貢獻的人可能更适合舉行國葬。

對現代企業是啟示還是誤導?

時至今日,曾為日本帶來巨大财富的“四聖”經營哲學仍在深刻影響着當下大多數的日本企業。如,松下政經塾的網站便顯示,截至2022年3月,有260餘名學員從松下政經塾畢業,踏入政壇的畢業生占41%,進入商圈的占38%,這其中不乏身居政府要職的高官或是在商界呼風喚雨的“大鳄”。而日本業界對這些經營理念的尊崇也仍在,如,專注于企業經營與人才培養的日本Turnaround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小寺昇二便認為,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利他心”等經營理念對今天的企業管理者和員工仍有重要意義。小寺指出,人如果隻追求“利益”的話,就會喪失倫理觀;企業管理者如果忘記“利他心”的話,就難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也不會選出人才。

但同時,無論是在日本國内還是國際社會上,也出現了很多質疑和反對的聲音。比如,有觀點認為,“經營四聖”的經營理念和哲學形成于昭和時代,但現在日本少子老齡化問題嚴峻,年輕人對傳統的“年功序列”等制度模式愈發不能接受,這也意味着,他們的經營理念并不适用于當前的日本。此外,日本企業近年來多次被曝出造假、商品質量不佳等醜聞,這似乎也意味着“經營四聖”曾經的經營理念和哲學正出現愈發明顯的弊端。甚至有人提出,伴随着“經營四聖”的相繼離世,日本制造業的輝煌時代,也将就此終結。

而在西方媒體和企業看來,他們并不完全認同“四聖”的經營之道,對他們的評價總伴随着審視。《華盛頓郵報》評價稻盛和夫是“資本主義的禅宗大師”,在稻盛和夫眼中工作是一種精神使命。《紐約時報》則指出,稻盛和夫要求員工對工作追求“極緻完美”,并着力培養員工擁有一種“狂熱的奉獻精神”,而這也讓他的企業很難招聘到新人。這些似乎都有違于西方所追求的尊重個性。意識形态與國情的差異,讓稻盛和夫的經營觀念在西方社會并不受寵。在國際社會,“稻盛哲學”重視的“公司即為家”,應為之犧牲一切的觀點,尤其遭到青年人反對,在他們看來,“這和瘋狂内卷才能求生存的思路有何區别?”而在中國,“阿米巴經營”管理模式在不少企業“水土不服”,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見,再加上年輕一代對“稻盛雞湯”的反感,所以不少學者和專家都對稻盛和夫經濟學遺産的“含金量”打上了問号。

松下幸之助

松下幸之助1894年出生在和歌山縣。1904年,松下幸之助因家道中落被送往大阪一家火盆店當學徒。1910年,松下幸之助進入大阪電燈公司。1917年,松下幸之助與妻子、妻弟井植歲男(三洋電機的創始人)以及兩位友人一起創業,從事新型插座的制造。就在市場不認可、公司資金用罄時,松下幸之助意外得到電扇絕緣闆的訂單。1918年,松下幸之助在大阪市創立松下電氣器具制作所,品牌全球擴張之路由此拉開序幕。松下幸之助創立了“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等管理制度,他曾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經營哲學:“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

本田宗一郎

本田宗一郎出生于1906年,自幼就展現出對機械的熱愛。1948年,本田宗一郎研制了雙缸98毫升、1.7千瓦的“D型”發動機,并以此為基礎推出“本田夢幻D型”摩托車。1951年,他又研制了性能更好的四沖程“E型”發動機及“本田夢幻E型”摩托車。 憑借在摩托車研制經營中積累的經驗和财富,本田宗一郎在1962年開始涉足汽車領域。1989 年,本田宗一郎成為首位入選美國汽車名人堂的日本人。本田宗一郎認為,公司應該是大衆的公司,是天下人的“公器”。“不為99次失敗氣餒,一心為第100次成功努力”,是本田宗一郎的重要理念。

盛田昭夫

盛田昭夫1921年出生于名古屋。從大阪帝國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盛田昭夫進入一家研究所,并認識了未來的商業夥伴井深大。1946年,盛田昭夫與井深大一同創辦了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1957年,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研制出便攜式全晶體管化收音機,當年銷量高達150萬部。1958年,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正式更名為“索尼”。1979年,索尼研發出的第一款“随身聽”為消費者喜愛,并很快風靡全球。盛田昭夫力推“品牌識别”和“品牌責任”兩大市場推廣理念,“以新制勝、不滿足于現狀”是盛田昭夫經營理念的關鍵詞。

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鹿兒島,他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京都陶瓷和KDDI的創始人,以及把深陷破産泥潭的日本航空成功救出的企業“管理之神”。稻盛和夫13歲因肺結核卧床不起時,一位鄰居借給他一本書,稻盛和夫從中領悟到“一切事都是‘心相’在現實中的投影”。1997年,退休後的稻盛和夫隐居在京都一座佛教寺院中。稻盛和夫曾對《東京日報》表示,半個世紀以來,他的管理哲學如同他的信仰,從未動搖。在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中,企業隻要擁有專業人才、金錢、技術,就有經營,而在這三者之中,人才又是最重要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