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人員捕撈魚塘裡的成魚(劉開彬 楊婷 攝)
在劍河縣柳川鎮大山深處的萬安村,一條溪流繞村而行,蜿蜒的溪流邊上被一個個方格整齊劃分,溪水緩緩流入方格中,形成了一片水上“鏡面”。原來這是大山深處的劍河縣多元水産良種繁育場,利用山泉水養殖冷水魚,為山區發展找到了一條緻富路子。
在萬安村,提起莫若彬,村民們都知道這個養魚專家。2014年,莫若彬從劍河縣農業局退休,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萬安村的這條溪流,水流清澈,水溫清涼,俗稱“冷水”,是非常優質的山泉水,結合多年養殖技術經驗,他意識到這裡是發展冷水養魚的絕佳之地。
養殖人員對成魚進行捕撈(劉開彬 楊婷 攝)
“我看到這裡的溪水很清澈,而且溪流旁還有一個小壩子可以改造成魚塘,我就想,在這裡養魚,肯定能養出好魚來。”回想起初,莫若彬有點激動,他退休後經常跋山涉水,去過很多地方,隻有這個地方讓他有了養魚的想法。
養殖人員對成魚進行捕撈(劉開彬 楊婷 攝)
說幹就幹,2014年底,莫若彬的劍河縣多元水産良種繁育場就建設完成,引入山泉水,投放了養殖魚苗。如今的繁育場已然成了萬安村的緻富基地,吸引着周邊的很多村民前來務工、學技術。
養殖人員展示養殖好的成魚。(劉開彬 楊婷 攝)
“我看到這裡養的魚品質很好,就來這裡邊打工邊學養殖技術,學好技術後,我也要回到我們村裡搞養魚。”磻溪鎮小廣村的村民潘勝慧來到繁育場打工,一邊打工一邊學技術,他覺得比出去打工劃算,賺錢的同時也為自己将來的發展找到了一條出路。
養殖人員對捕撈好的成魚裝袋售賣(劉開彬 楊婷 攝)
10月秋意微寒,劍河縣多元水産良種繁育場内依然繁忙,養殖人員正在魚塘邊上為魚兒喂食,水中的魚兒歡快地争搶魚食,濺起層層水花。在魚塘裡,莫若彬投放了鯉魚、鲢魚、鲶魚、黃辣丁等魚苗共3萬餘尾。近幾年,繁育場養殖規模逐年擴大,同時為了保證水的質量,還鋪設了循環管道,保證水流充足,此外,莫若彬還十分注重魚塘周邊的環境,及時清理魚塘周圍的垃圾,确保水質達标。
養殖人員清理管道,保障水渠通暢(劉開彬 楊婷 攝)
“現在魚塘的基礎設施已經完善,養殖規模也很大了,一年能賣出5萬斤左右的魚,周圍的村民都覺得我養的魚好,時不時地向我問養魚的方法,我也就給他們做技術保障員了。”說起繁育場,莫若彬顯得很自豪,現在他不僅把魚養好了,還讓繁育場成為産業緻富的示範點。
味道鮮美的冷水魚(劉開彬 楊婷 攝)
自養魚以來,莫若彬憑借多年的養殖經驗,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冷水養魚方法,閑暇時主動為村民講解各種魚類養殖技術,他都毫無保留,傾囊相授,帶動不少鄉親養魚緻富,成為萬安村遠近聞名的養魚“行家”。(通訊員 劉開彬 楊婷)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劍河縣融媒體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