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稚童懷抱金塊,難免有人會起觊觎之心;一位窮人偶遇橫财,難免其親朋不起非分之想;換句話說,遇到“财”也好、“位”也好、“物”也罷,沒有相應的“德”,最終什麼都留不下。那麼,什麼是“德”?筆者認為就是你拿到一樣東西,做了一些事情,别人都覺得是應該的、合情合理的,這就是“德”。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德與罪”的那些事兒。
《左傳》講“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意思是百姓沒有罪,懷藏玉璧就有了罪。筆者認為這裡的“匹夫”并非指老百姓、普通人,而是指無德行之人。同時,“其罪”也不是犯了王法之罪,而是指不合情、不合理的事情。所以,“德與罪”的真實含義就是德才兼備或者德不配位的意思了。
01
魯桓公十年秋,虞叔攻打虞公,所以虞公逃亡到共池。
當初,虞公的兄弟虞叔藏有寶玉,虞公向他索求玉。虞叔沒有進獻。不久又為此後悔,說:“周的諺語說:‘百姓沒有罪,懷藏玉璧就有了罪。’我哪用得着美玉,難道要用它買來禍害?”于是就把玉璧獻給了虞公。虞公又向虞叔索求寶劍。虞叔說:“這是貪得無厭了。貪得無厭,禍害會連累到我身上。”于是就攻打虞公
虞公貪得無厭,這是德不配位,所以最後去國而逃;虞叔知道舍也知道得,這是德才兼備,所以最終保存性命。
02
魯桓公十年冬,齊國、衛國、鄭國聯軍前來和我軍在郎地作戰,我國是有理的。
當初,北戎騷擾齊國,使它困疲,諸侯救援齊國,鄭國的公子忽有功勞。齊國人給諸侯的軍隊饋送食物,讓魯國确定饋送的次序。魯國按周室封爵的次序把鄭國排在後面。鄭國人發怒,請求齊國出兵。齊國人率領衛國軍隊幫助鄭國。所以《春秋》不稱這次戰争為“侵伐”。先記載齊國和衛國是按照周室封爵的次序。
魯桓公昏聩呆闆,隻知爵位、不知軍功,作為周禮代表,德不配位;齊僖公善達機變,知道軍功、也知周禮,作為諸侯代表,德才兼備。
03
結束語
《左傳》講“是無厭也,必将及我”,意思是貪得無厭,禍害會連累到我身上。按照中國人的說法,虞叔就是一位有德行之人。因為虞叔知道什麼是合适,什麼是不合适;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筆者認為德才兼備的含義是:知道該不該做,這是“德”;知道該怎麼做,這是“才”。
《左傳》講“先書齊,王爵也”,意思是先記載齊國和衛國是按照周室封爵的次序。魯國将有軍功的鄭國放在最後,還認為自己遵從了周禮的要求。那麼,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同樣是姬姓,鄭國強而魯國弱、諸侯強而周天子弱的原因了。筆者認為德不配位的含義是:知道過去怎麼做,這是“德”;知道現在怎麼做,這是“位”。
周武王創建周朝,封爵的次序也是為了按勞分配。同樣的道理,怎麼到了魯桓公這裡就不通了呢?難怪魯國挨揍了!對于我們來說,也要警惕這種“德行不一”的錯誤。是否有“德”隻是一種靜态的标準,有沒有才、配不配位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重點。願諸君共勉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