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寵愛較多的是一些庶妃,其中以漢妃居多,這些妃子沒有強大的母家背景,生下的皇子年齡偏小,大多數沒有參與奪嫡鬥争,因而得到善終。正是因為這些年幼皇子的母親地位不高,所以他們的封爵普遍較低。不過,有一位皇子卻被雍正封為親王,是唯一一位封親王的康熙年幼皇子,他就是和碩諴親王胤秘,這位皇子的生母是穆嫔。
首先說一下漢妃的概念,有些讀者習慣将民族成分是漢族的妃子認定為漢妃,這是不确切的,比如說令妃,從民族成分上來講屬于漢族,但由于她的母族早在清朝初年便成為包衣,因此,他們一家不再是漢人,而是旗人,因此,嚴格來講,令妃并不屬于漢妃。
哪些才屬于漢妃呢?
有一些妃子既是漢族人,又來自民間,入宮之前她們屬于民籍,不在旗,這樣才屬于漢人。按理來講,這些漢人是沒有資格參加選秀的,因此,她們隻能通過非正常途徑入宮,比如說由外地官員進獻給朝廷。
這些不在旗的漢女入了宮,就是我們所說的漢妃,當然,因皇帝對她們寵愛程度不同,她們所受到的待遇也不同。有些漢妃比較得寵,皇帝就會破例讓她們母家入旗,比如說乾隆朝的純惠皇貴妃、慶恭皇貴妃等,而康熙晚間受到寵幸的那些漢妃,就沒有這個待遇了,她們母家大多數都沒有入旗的待遇。
别小看了這個入旗,相當于朝廷給了編制,是要按時領取朝廷俸祿的。
穆嫔便是一名來自江蘇蘇州的民籍漢女,她姓陳氏,父親名叫陳岐山,沒有擔任任何官職,像這種情況是沒有資格參加選秀的,因此,陳氏應該是江南官員向朝廷進獻的美女。
穆嫔陳氏的生年,史料沒有記載,從其受寵以及生育的時間來看,她入宮的時間應該在康熙五十年之後了。
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庶妃陳氏為63歲的康熙生下一個阿哥,這是康熙第34個兒子,序齒為皇二十四子,取名為胤秘。
能夠在60多歲的高齡再添皇子,康熙别提有多高興了,因此,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康熙對陳氏依然寵愛,這使得陳氏在兩年後又生下一名皇子,這就是康熙最後一個兒子,取名為胤禐。不過,這位小阿哥出生當天便夭折了,因此,胤秘便成了康熙最小的兒子。
能夠為65歲的康熙連生兩個兒子,可見,陳氏在康熙生命的最後階段,是最得寵的一個。康熙到了晚年,已經為衆皇子之間的争鬥弄得心力交瘁,或許在這些沒有背景的漢妃身上,康熙心裡才會安和一些,一直到康熙六十年的夏天,康熙仍然帶着陳氏母子到熱河避暑。
雍正繼位後,對康熙那些曾經生育皇子而沒有獲得冊封的妃子進行了尊封,陳氏因此被封為皇考白貴人。不過,這位在康熙晚年頗受皇寵的漢妃,身體卻一直不太好,在雍正五年就去世了。
陳氏所生的兒子胤秘是康熙最小的兒子,比乾隆還要小五歲,雍正繼位時,這個弟弟才隻有六歲,因是自己的幼弟,所以雍正待這個弟弟非常要好,在胤秘15歲那一年,雍正百年派他去太廟行禮。
雍正十一年,雍正冊封了三位親王,兩個是自己的兒子,分别為寶親王弘曆與和親王弘晝,另一個便是幼弟胤秘,雍正下旨将這個弟弟冊封為和碩諴親王:
“朕幼弟允祕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之所鐘愛。數年以來,在宮中讀書,學識亦漸增長。朕心喜悅,著封親王。”
乾隆繼位後,對這個比自己年齡還小的皇叔也非常敬重,對胤秘進行冊封,分旗賜第。此外,乾隆還選派了兩名翰林院的官員做胤秘的師傅,用心教導,從嚴勸誡,還将胤秘的母親陳氏追封為皇祖穆嫔。
此後,胤秘在乾隆八年與弘晝在皇帝吃肉還沒完畢就放下筷子默坐,因此而遭到乾隆訓斥,但總的來看,乾隆待這個皇叔還是很不錯的,先是讓他擔任鑲白旗蒙古都統,然後又擔任正白旗滿洲都統,甚至還在乾隆二十八年開始署理宗人府事務。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日,胤秘病逝于府邸,谥号為“恪”,享年56歲。
穆嫔是康熙晚年最得寵,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漢妃,她三年内為康熙生下兩個幼子,足以說明一切。
以穆嫔為代表的漢妃,雖然名位不高,但卻身處權力鬥争之外,反而能夠受到雍正和乾隆兩代皇帝的厚待,與康熙早年寵愛的惠妃、宜妃、榮妃相比,這些漢妃的結局要好太多了。不但能夠受到新帝的尊封,兒子也能夠得到善終,甚至還能享一世榮華,這難道還不圓滿嗎?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聖祖實錄》《雍正朝實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