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場活” 說且“場活”這倆字,年輕人都不知道是啥意思。如今社會上用得最多的莫過于把打麻将的場子叫“場活”。而這還要看耍的大小,耍的大地奏叫“場活大或大場活”,耍的中不溜子(一般)的奏叫“一般的場活”,耍的小的奏叫“碎場活”。有朋友打電話問弄啥呢?或、在啊哒呢?對方奏會簡短地回話說,我在“場活”上呢!近些年來又把“挖坑、飄三頁和跑三帶”等等的場子也都和打麻将無形的歸一了,簡稱“場活”!對方一聽也奏明白意思且不言而喻了。不過奈個時兒說的“場活”并不是如今茶餘飯後打牌的代名詞,而是過去麥子上場後所要做的活才叫“場活”。上世紀大集體時代,夏忙麥收的前幾天奏要先把土場光好拾掇幹淨,以備“場活”開場。
當然“場活”的叫法也隻限于長安中部地區,各地的叫法不太一樣。
資料圖、現在的收割機
我家地處長安中部地區,陽曆五月底以前奏要把場光好,準備着摞積(垛)子和碾場。由于地土寬加之生産隊又大,我奈個隊上的場奏有二十多畝地大。為了錯開光場和收麥子的時間,生産隊奏給麥場用地上種的大麥或菜子(油菜),提前收割。如果土壤墒情好(濕度大),奈奏把人饒咧,收割後男女勞力齊上陣,一下午的工夫用鋤判場,判掉大麥茬和菜子根,用糟(耙)子和耱,踅xue平然後套上牲口拉上光面碌碡光場。若還士壤沒墒(奈奏得挖水坑蓄水),麻煩奏大咧,奏得擔水潑場,一桶一桶一盆一盆的費事的很!光場時還要撒上從炕洞底哈(下)掏出來的草木灰撒上以防沾碌碡。把場光好後還要用麥糠衣子苫場,以免日頭大咧把場曬的裂縫咧。
到了芒種時節,也奏是陽曆六月五号前後麥子奏上場咧!拉到場上先得“摞積子”(麥垛子)。一是防下雨,不至于黴變。二是要騰出手來及時的“安秋”(種包谷)。農諺說“有墒沒墒,割倒種上”。“早種一天,早收十天”,這樣才能不誤農時,以保秋糧豐産豐收。要把麥積子(垛子)摞好也很不容易。俗話說“裝車摞積,師傅在地”,意思是積子(垛子)摞的周整不周整、四棱見線不見線關鍵在積子(垛子)底哈(下)的人指揮,我記着碎娃時看大人手裡拿着杈把在積子邊上一靠說,小面子出一點,看你都摞成“牛舔鼻”了,大面子收一點看你摞的都撲到空呢的行hang當話,當時也不知道啥叫“大面子”,啥叫“小面子”,後來長大幹了場裡的活才弄明白。
奈個時兒由于機械化程度低,“場活”全靠人力和畜力,工序既繁瑣又複雜。最要命的是靠天吃飯,不像現在手機上都有逐小時的天氣預報,全憑農民用經驗咥呢!“早看東南,晚看西北”,意思是在早晚隻要東南和西北方向沒有下雨的雲奏說明是好天氣,不過還挺準的。還有這樣的說法,“黑雲接夜,等不得半夜”,說明半夜之前肯定奏要下雨,不利于“場活”。這時候“場長”(場上的負責人)奏要盡快組織社員把上到場上的麥個子(麥捆)堆摞且(起)來,以防下雨。若還第二天天放晴了,奈可得把堆摞的麥個子(麥捆)拉開涼曬,重複無效的勞作着,不然的話咋能有“緊場活”這個名時(詞)呢! “場活中”“ 攤場”也很講究,薄厚一定要攤勻,否則有的麥穗上的顆粒奏碾不哈(下)來。還要把場攤的圓一些,再用掃帚把邊邊撩一哈不至于散落在圓圈外邊的穗穗碾不到。攤好後借着大日頭曬個把小時,麥穗幹咧再套着牲口拉着碌碡開始碾場,吆碌碡要采取“蛇退皮”的辦法碾,否則生的生熟的熟。
有農諺說“騾子曳車馬碾場,驢驢套在碾磨上,種地再跟牛商量”,看來馬碾場是再好不過了,因為馬耐熱耐力性都比較大,但農業社窮啊!那來這麼多的“高腳子”(騾、馬、驢)呢?隻有把牛派上用場套着拉碌碡了,這奏成咧“槽哈沒馬拿牛頂咧”。
“ 翻場”也是“緊三火”(急的意思)的活,且着日頭大,把碾過的麥稭再翻過來曬個把小時。人常說,“鋤頭上有水呢,杈頭上有火呢”,再潮濕的麥稭稈用杈挑幾遍奏幹了。幹了麥奏好碾了,順便也能叫吆碌碡的人歇一哈吃個午飯,還能把牲口也經營(喂)一哈(下),下午再碾二綻(次)。
碾過之後要“抖場”,人手裡拿着四股木杈把碾過的麥稭挑起抖擻振動,使麥顆落下,順便把麥苋(jian)挑放成若幹個小堆。之後再用帶着兩個小木輪子的特大“尖杈”以跑步的式子從遠處使勁的插入麥苋堆底哈(下)運走堆摞。用“端杈”再拾起零星稭稈。
“踅場”,奏是用“踅杈”再踅掉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麥稭稈。使之揚起來比較省時省力,方便快捷,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收場”,用“刮闆”将碾打下來的混合着麥粒麥糠收攏起來,由于場面大,為了省時省力,減少運輸量,奏得分開堆積兩三個圓形麥、糠堆子,邊推刮邊掃,做到顆粒歸堆,無有遺漏。
“揚場”,是“場活”中技術含量最高的活路,不是誰想揚奏能揚的。人常說“且風揚場,風來咧能揚幾鍁”,這肯定是個實話。但“風神”奏好像是和莊稼漢愛開玩笑,方才“抖場”風不止,熱浪滾滾,吹的人臉燒呼呼的,到用風時卻樹不靜都不由它,有時甚至連一絲絲微風都沒有,真是急煞人也!奈也沒有辦法呀!隻能是硬等風的光顧。咦!一會風來咧,哈(下)山風,不料剛揚了一會,風向可變成上山風咧,往往為揚一場麥把東南西北都轉遍了,這會兒不會揚的奏成咧麥顆裡頭有麥糠,麥糠裡頭有麥顆,屎挍尿尿挍屎的,真真是“瞎子點燈白費油”。
還有“紅行hang”和“黑行hang”之分,“紅行hang”是麥子顆粒落的地方,不至于把麥顆和麥糠混在一起。“黑行hang”是麥堆和麥糠的分界線,也奏是把“行hahg”要挑開,不使麥糠裡邊還含有麥顆。後來人們把這個“行hang”也用到日常用語中了,往往誰把話說不清,奏說你連“行hang”都分不開。這樣子的“揚場”才能顯示出來“揚場”人的手藝。揚場這活不是一個人幹的,還得有人絡掃帚,奏是用掃帚把麥顆上的碎稭稈絡(掃)淨掃到一邊,還不能把麥顆帶走。還要用“撒張耙子”把沒碾哈(下)來的麥“圪卒子”撒掉,樣樣行行一環套一環缺一不可,農諺說“鍘草務麥稭,揚場用的左右鍁”奏能說出揚場的技術尖端。
說且做“場活”的家具(農具)喔奏多的很!有場坊、有光面碌碡、澀面碌碡、摞積子用的谷杈、搭鈎、推麥稭用的大尖杈、抖場用的四股杈、揚場用的六股杈、端杈、攉ho杈、踅xue權、撩邊邊用的硬竹篾掃帚、絡場用的軟竹篾掃帚、木鍁、防火用的水缸、刮闆、撒張耙子等等。
“場活”沒有一樣活是不緊(急)的,龍口奪食呀!若還怠慢一哈,天公下幾天雨,不要說麥子好不好,連麥苋jian的顔色都不好看了,燒火都沒焰咧。所以後來人們奏給它搭了一個“緊”字,奏叫“緊場活”,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凡遇到比較緊急的事要做,都以“緊場活”來呼叫。
慢慢的随着社會的發展,機械化程度逐年提高了,先後有了“電碌碡、脫粒機、揚場用的電風扇、揚場機、拖拉機曳碌碡,直到近些年的收割機”,再不受靠天吃飯的難常了,簡直是太方便了,省時、省工又省心,真的把農民徹底的從繁重的體力活中解脫出來咧。過去“場活”沒有一個月不得完事,不然那有“割麥碾場,秀女下床”的說法呢!如今收麥天一個小時從忙前奏到忙罷咧!再忙,新時代的“場話”(打麻将)還一直不停,更沒有過去全民動員支援三夏浩浩蕩蕩的隊伍了,況且吃的喝的全都是現成的,三個字,買買買,舒服到極點了。有時偶爾給娃們的說過去“場活”上的事,他們不但聽不進棄(去)還反加疑問不可思議似的。
現在的近郊農村徹底的看不到“場活”了,古時的“場活”文化,一年一年的被機械化作業撂的無影無蹤了!當然這是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可逆制,也不應該逆制,誰還和輕省(舒服)有仇呢嗎?不過我也在想,過去的“場活”文化雖然落後,但也是祖輩們用智慧傳承下來的一塊瑰寶,不可忘記,更不可丟失,因為它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我們是否以接力棒的形式把它傳承下來,開拓一個複古的區域,制辦(添置)一些舊式農業家具(農具),邀請一些還沒有完全忘記“場活”的老農,把它像演電影一樣一幕一幕的播放出來,彎下腰來把丢失的傳統“場活”撿拾起來,讓我們的子孫後代知道他們的祖輩們當年是如何含辛茹苦勞作和創造财富的,像這樣的“場活”能試試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