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失眠是胃寒還是脾胃虛弱

失眠是胃寒還是脾胃虛弱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1 05:27:10

失眠是胃寒還是脾胃虛弱?時至深秋,氣候涼爽,夏天的炎熱已過去,冬天的寒冷還未到來這種氣候,本對睡眠有利,但偏偏有不少人睡眠不正常,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精神抖擻,數羊數到天亮,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失眠是胃寒還是脾胃虛弱?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失眠是胃寒還是脾胃虛弱(嗜睡黃帝内經提醒你注意腸胃保健)1

失眠是胃寒還是脾胃虛弱

時至深秋,氣候涼爽,夏天的炎熱已過去,冬天的寒冷還未到來。這種氣候,本對睡眠有利,但偏偏有不少人睡眠不正常,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精神抖擻,數羊數到天亮。

中醫認為,秋季失眠,大多是夏天高溫炎熱,耗傷心氣,到了秋天,變成秋乏,心神不甯,出現失眠多夢,難以入睡的現象。另外,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萬物蕭條,人們容易産生抑郁情緒,因而引發失眠。

文:全媒體記者 鐘葵

失眠——

跨越時空的頑症

實際上,睡眠不正常不僅會出現在秋季,在其他季節也會。俗語說,春困夏乏、秋盹冬眠。一年四季都會讓人出現“困了”“累了”“乏了”的狀态,白天打瞌睡,晚上睡不着。

而季節變化導緻失眠隻是失眠的原因之一。任何身體上的不适,生活、工作上的壓力,精神、心理的變化,都有可能導緻失眠。且失眠是一種跨越時空的頑症,不僅困擾現代人,古人也同樣揮之不去,深受其擾。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卷第一篇《關雎》就是一首“失眠詩”: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小夥子追求一位淑女暫時沒有得手,日夜想念,晚上在床上翻起了煎餅。

再看漢代的《古詩十九首》之《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帏。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一位本來樂不思蜀的遊子,卻因一輪明月勾起了思鄉的愁憂,夜不能寐,披衣而起,獨自徘徊。

再看“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的《詠懷》詩第一首: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号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将何見?憂思獨傷心。”

因憂思而失眠的阮籍,幹脆坐起來彈琴。

......

史上患有失眠症的詩人可謂比比皆是,而這隻是冰山一角,從不失眠的人隻是極少數。

胃不和

則卧不安

正因失眠是普遍現象,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内經》十分注重這一問題,花了不少篇幅探讨失眠的成因和治療方法。

對睡眠的正常生理時鐘,《黃帝内經》認為人體“衛氣”的運行與睡眠的産生密切相關。《靈樞·大惑論》指出:“夫衛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

所謂“衛氣”,是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華所化生,它的流動很迅速,運行于皮膚、肌肉之間,具有滋養腠理、開阖汗孔、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的作用。衛氣的周流有晝夜陰陽之分,白晝“行于陽”是行于手足三陽經脈,循環25周。夜晚“行于陰”是行于五髒,也是循環25周。正常來說,衛氣“行于陽”則清醒,“行于陰”則欲睡。當衛氣行完五髒,人就會醒來。

基于這種理論,《黃帝内經》認為,當人體陰陽出現偏盛偏衰或失衡時,就會出現失眠或嗜睡現象。《靈樞·寒熱病》說:“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而“陽氣盛”就是“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即夜晚衛氣仍滞留于手足三陽經脈,不入五髒,故夜不能寐。同理,當衛氣白天仍滞留于五髒,不能行于體表,就會嗜睡。

《黃帝内經》注意到,衛氣自陽經入于五髒的“門口”是手、足陽明經,即胃與大腸,如果這兩經不和,就會妨礙衛氣順利入陰,導緻失眠。而衛氣自陰入陽的“關口”是足太陰經,即脾髒,如脾髒功能失常,就會影響衛氣出陽,導緻嗜睡。

由此可見,脾、胃、大腸的功能正常與否,是影響睡眠的關鍵因素。故《素問·逆調論》雲:“胃不和則卧不安。”

《黃帝内經》據此還解釋了胖人易嗜睡瘦人易失眠的原因:“故腸胃大……則(衛氣)留于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卧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

此外,《黃帝内經》認為睡眠質量與人的精神有關,神安則魂藏能寐,神不安則會出現不寐、多夢、夢呓、夢遊等睡眠障礙。

如何預防失眠和嗜睡?《黃帝内經》指出,日常作息順從自然規律是關鍵,如秋天應“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甯,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外,還須注意腸胃保健。如此養生,就可有效預防衛氣“常留于陽”或“常留于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