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作品,按體裁分為“風、雅、頌”,風是民歌,雅是宮廷之樂,頌是祭祀太廟時歌頌祖先豐功偉績的演唱的歌。《詩經》中大家最熟悉,總是挂在嘴邊上的三種表現手法是“賦、比、興”,到底什麼是賦比興,三種手法又是怎麼用的呢?
賦就是開門見山,有啥說啥,想說什麼事直接就說,這是最基本的修辭手法。比如詩人想說和朋友在黃鶴樓前辭别,就說“故人西辭黃鶴樓”,《詩經》中賦的用法非常常見,比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比是類比,具有同一類屬性的兩樣東西為基礎,把這件東西比做那件東西。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自己的愁緒比做連綿的江水,注意這裡的比不等于比喻,賦比興中的比是詩詞的一種表現手法,是操作模式,而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詩經》中用比的詩句例如: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興是通過說它物而表達出詩的主旨,比如我本來寫詩是要贊美英雄,但我不先說英雄,而是說寶劍——長劍鋒如雪,曾沐水中寒。戍邊八百士,隻為破樓蘭(本人随意寫的一首,忽略平仄)。《詩經》中興的用法也很多,比如“關關雎鸠,在河之洲”,本來是要寫愛情,先不說愛情,先說水鳥求偶的狀态。
這樣通俗地介紹“賦比興”,大家可以很直觀地理解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