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邁長腿,才能有效地控制體重,實現健康目标。不過,這些道理大家都懂,隻是,做不到。人們總是會被食欲所驅使,産生吃東西的沖動。按說,咱們人類的祖先,是靠采集和狩獵謀生的,應該會在進化過程中,培養出控制食欲的能力,畢竟,那是1種随時會挨餓的生活,想吃東西卻吃不到,就幹脆躺平,就會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那麼,食欲是被什麼力量所掌控的呢?最新1期的《自然》雜志上,發表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的論文,研究表明,控制食欲的關鍵部位,竟然在小腦。
在解讀美國學者的最新研究發現之前,咱們先來回顧一下其他研究的重要結論。以往有關食欲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腦。比如,2018年時,科學家發現,下丘腦底部的管狀核區域,存在着分泌生長抑素的神經細胞,這個區域出現損傷,就會導緻食欲下降。如果這個區域的神經細胞,被饑餓激素驅動,就會刺激食欲的産生。較早的研究還發現,大腦中的臂旁核區域,存在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就像食欲的開關。腸道中的神經,通過向大腦發送信息,激活含有CGRP的神經元,從而産生食欲。如果腸道神經受損,這條信号通路就會受到影響,食欲就會被抑制。
科學家還發現,食欲的産生或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2011年時,耶魯大學的學者發現,香煙中的尼古丁,會附着在大腦中控制食欲的神經元細胞上,使這些細胞處于興奮狀态,發出吃飽的信号。戒煙初期,神經元不再被尼古丁綁架,食欲就會增強。因此,戒煙初期,部分人會出現體重的增加。
食欲變化的複雜性,還與疾病相關,典型的例子,是抑郁症,患者會出現意識和感受,以及獎賞回路相關的神經網絡功能失調,食欲會增加或者減少。經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發現,食欲增強的抑郁症患者,大腦的島葉前部、腹側紋狀體、蒼白球、殼核等獎賞環路的激活增強。食欲減退的抑郁症患者,島葉中部的活動降低。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在此次研究中,首先對普瑞德威利綜合征PWS患者,進行觀察。這種特殊的疾病,會使患者從童年時間起,産生不間斷的饑餓感,并且因過度進食,導緻肥胖和糖尿病。科學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跟蹤PWS患者和正常人,在禁食及吃東西後,對不同信号的大腦反應。結果表明,小腦深部核團對食物信号的反應,存在顯著差異,并且引起進食量增加。
随後的研究發現,進食或食物消化後,小鼠的外側小腦深部核團區域會被激活,而且,隻有這些區域的神經元被激活後,才會影響小鼠的進食情況,這個區域的神經被抑制,小鼠的攝食量就會增多。研究結果還表明,外側小腦深部核團被激活後,會通過多巴胺的釋放水平,影響進食的獎賞價值。
此次的研究結論表明,小腦是抑制食欲的關鍵部位,是幹飯與長肉的平衡器。吃東西之後,來自腸道的信号,會激活外側小腦深部核團的谷氨酸能神經元,這些神經元的活動,會提高多巴胺的釋放水平,降低因進食引起的短暫而強烈的刺激峰值,弱化吃東西帶來的愉快感覺,從而減少進食量。研究結果表明,食欲的調節是非常精細的生理過程,管住嘴,就是狠鬥吃字一閃念,需要用強大的意志力,和自己的腦袋叫闆,讓多巴胺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釋放,才能掌控食欲。如果食欲産生的時候,就順從食欲,養成習慣,腦袋就更不聽自己的指揮,食欲就會失控。很難,但是,為了健康又必須這樣做。或許,某1天,科學家發明了神經元調控裝置,咱們才能像拿着遙控器擺弄電視機那樣,讓食欲真正地處于自己的把握之中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等系列,内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及轉載,否則将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謠零零計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