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納什均衡理論中的囚徒困境

納什均衡理論中的囚徒困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3:45:10

注:本文承接“理解神秘的天道——對稱均衡性,思考美之為美,斯惡已”。該篇文章探讨了“對稱均衡性”的内涵,并提出如果人們都想把自己理解的美當作标準來要求别人也理解和認同這種美的标準,并按這種理解來實踐的話,這就不美了,難免會帶來“我與非我”之間事與願違的不良均衡。

引:

“對稱均衡性”是天道,是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重要規律。雖然不能被完全證明,具有神秘感,但是卻往往如影随形。

“對稱均衡性”可以這樣近似地理解:任何看似穩定的系統,無論我們是否能完全窺探其内部結構,一定都存在着某種力量使系統内部達到某種對稱或均衡。逍遙以為:科學家們之所以敢對尚未發現的宇宙萬物(大到整個宇宙,小到微觀世界的基本粒子)進行大膽的預測,究其根本就是因為這個神秘的“對稱均衡性”的存在。

納什均衡理論中的囚徒困境(基于神秘的天道)1

昨天,逍遙依據“對稱均衡性”為大家分享了“美之為美,斯惡已”。

今天,逍遙将繼續本着“順天道,修人德”的目的,為大家分享一下與“對稱均衡性”密切相關的,值得玩味的第二段話。這段話對很多朋友而言并不陌生。它就是《論語》中的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欲,利也。人所不欲,害也。)

雖然很多中國人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并不陌生,但是真正理解乃至踐行這句話的人并不多。且不說踐行,單就理解而言,對這句話曲解的人并不在少數。那麼,讓我們看看這句話是如何被曲解的吧。

納什均衡理論中的囚徒困境(基于神秘的天道)2

一、第一類曲解:

有些人認為,這句話僅僅從“自身”的“不欲”出發思考問題。但是,自身有欲望的,别人并不一定也有類似的欲望;自己沒有某種欲望的,别人卻可能有某種欲望。所以,這句話說得有些片面,應該加些話。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不施于人。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亦勿施于人等等。

怎麼樣,看似有一定道理吧?但是,逍遙為什麼會說是曲解了呢?

隻要各位朋友思考一下就可以發現,無論是增加“己所欲,亦勿施于人”還是“人所不欲,亦勿施于人”,提出上述想法的人在心中已經把“非我”放到了首要位置,隻要對“非我”有(潛在的)不良影響,“我”就不會行動。有些朋友可能會問:多數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往往自私自利。現在有人願意把“非我”放在首位,難道不值得敬佩和贊揚嗎?

逍遙的回答是,不一定。過猶不及呀!(超過和沒達到沒有多大差别。)離開了具體的事(系統),我與非我的主次如何能事先确定呢?而如果不能“以事為主”的思考,誰能保證自認為的為“非我”着想不屬于前面提及過的第二種情況的“以我為主”(自認為考慮了“非我”,而實際上是忽略“非我”)呢?所以,逍遙以為,與上述提及的修改相類似的理解皆屬于曲解。

那麼正解如何呢?逍遙以為,孔夫子所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就是“對稱均衡性”的體現。說得具體一些,就是如果“我和非我”都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觀意識,那麼“已和人(我和非我)”就是對等的了。而如果這種對等恰恰又是建立在“以事為主”、換位思考、互相體諒難處的基礎上的,那麼,作為回應,對稱均衡性往往就會導緻有利于“我與非我”系統的有利均衡。所以,根本無需增加内容。

納什均衡理論中的囚徒困境(基于神秘的天道)3

二、第二類曲解:

承接上面的分析,往往有些朋友會問:有利于“我與非我”系統的有利均衡可能是實現了。但是,如果這種均衡在更大的系統中并不合理該如何呢?

舉個例子。假設甲乙兩人都不願意努力工作,當領導布置任務時,經常互相推诿。現在他們學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開始互相理解,聯合在一起糊弄工作。兩人是都得利了,可工作效果必然越來越差。

正是由于上述假設情況發生的幾率并不低,所以第二類曲解也就随之産生了。一些人就依這八個字,将孔夫子判定為和事佬,甚至是非不分的兩面派。

納什均衡理論中的囚徒困境(基于神秘的天道)4

真的是這樣嗎?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希望各位朋友不要僅僅拘泥于文字本身的表述上。将文字的表述同其産生的具體的“事”結合在一起,“以事為主”地分析方為上法。

那麼具體的“事”在哪呢?

既然出自“論語”,何不在《論語》中找尋呢?《論語》中,有兩處提及這八個字。

一處是在孔子的學生“仲弓”向孔子請教“仁”的時候,孔夫子談了三個方面,這八個字屬于其中一個方面。

另一處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有沒有一句話能夠作為終身受用的準則呢?孔夫子回答道:“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兩處表述都和儒家思想中最為核心的“仁”息息相關。

即使尚未理解“仁”,至少深受東方文明影響的我們也不應将“仁”同“惡”或“是非不分”劃等号吧?而孔夫子也曾經說過“鄉願,德之賊也。”(鄉願,特指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僞善欺世,處處讨好,誰也不得罪的鄉裡中以“謹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

所以,孔夫子言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字之時,本就已經達到了明辨是非的高層次。第二種曲解不攻自破也!

納什均衡理論中的囚徒困境(基于神秘的天道)5

三、總結

因此,在明辨是非的前提下,如果能夠結合“事”的實際情況,換位思考,真正理解和踐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麼“對稱均衡性”将會導緻“我與非我”的有利均衡。而如果反過來思考與行動,那麼結果往往就是不良均衡。

各位朋友,在你無法判斷某種想法或做法是否合理的時候,何不想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

  天道均衡,君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