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李白千裡江陵一日還

李白千裡江陵一日還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6 10:12:10

世人一直沒有讀懂的詩句:千裡江陵一日還。李白為什麼要還江陵?千萬不要以為李白此刻欣喜若狂,因為你不知道他心裡的痛!

李白千裡江陵一日還(千裡江陵一日還)1

後世評價李太白八個字可謂入木三分:仙風道骨、俠氣貫天!

所謂言為心聲,詩如其人!什麼樣的人生閱曆、性格特點與審美情趣決定了一個人寫出什麼樣的作品。李白仙風道骨,當然決定了其作品天馬行空、仙氣飄飄、浪漫主義色彩濃重。其俠氣貫天,所以其行文蕩氣回腸、雄渾拔峭、遒勁有力!

古文運動的先驅柳冕曾說過“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則德勝,文不及道則氣衰”。

李白之詩文,“道”與“氣”二者相輔相成、彼此鑲嵌、相得益彰!故其作品雖直抒胸臆、棱角分明、大開大合、天馬行空,卻意蘊渾然!或如仰天北鬥照空谷,或如臨江疾風拂清流。可以瑰麗妩媚、可以清俊流麗、可以壯懷激烈、可以禅意十足!

問其原因,皆因李太白之仙風道骨、俠氣貫天也!

李白千裡江陵一日還(千裡江陵一日還)2

千裡江陵一日還,其言也真,其情也真,如碧滔一瀉千裡,其意如何?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經四川。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随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朝發白帝城曆經11省24地。11省有湖北、 河南、湖南、浙江、北京、貴州、江蘇、江西、重慶、山東、安徽。

此時此刻,李白隻想回到江陵,那裡是他的大鵬之夢發祥地,有他的精神偶像,有他的人格參照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其中“千裡江陵一日還”,令很多人費解!為什麼?因為長江流經三峽出四川後,進入湖北的第一個都郡是夷陵,也就是現在的宜昌。而後是江陵,就是現在的荊州。

李白乘船既然出川第一個都郡是夷陵,為什麼李白不寫“百裡江夷陵一日還”?而要寫“千裡江陵一日還”?

這裡就深藏着李白此生的真性情!深藏李白此生的秘密!

李白千裡江陵一日還(千裡江陵一日還)3

大鵬之夢發祥地——江陵

衆所周知,随着開元盛世的到來,大唐之氣摧枯拉朽,蕩天而下,也構築起胸懷大志的詩人行俠仗義、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的遊俠夢。那時,李太白仰天長嘯,天門中斷、楚江開闊,一位狂放不羁的青年詩人飄然若仙。彼時的李白可謂年少輕狂、鮮衣怒馬少年郎!

725年,24歲的李白了自蜀入楚,離開荊門山後繼續東行,五月到荊州,随後到江陵。

他在江陵偶遇隐士元丹丘,然後通過元丹丘,遇見了大鵬之夢的啟迪者——司馬承祯。

司馬承祯是誰?說出來吓死你!

司馬承祯(639年-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雲子,人稱白雲先生。司馬承祯是初盛唐之際主要宗教(道教)主要流派(上清派)的主要代表。道教思想方面,著《坐忘論》成為宋元道教内丹學的理論先導,并給宋明理學以一定影響。道教煉養方面,著《服氣精義論》,給後世道教以極大影響。道教地理方面,著《天地宮府圖》,成為道教文化地理的基本範式。

司馬承祯以淵深的道教造詣,聲名遠播,先後被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共五次征至京師,乃名動朝野的一代宗師。

司馬承祯初見正值青春年華的李白,雙方年齡差不多相差60多歲!一番交談後,司馬竟忽略了雙方年齡的差距,視他為同道中人,稱贊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這位高道的高贊,顯然讓李白備受鼓舞,過後他專門寫了一篇自勉的勵志賦。這篇賦原名叫《大鵬遇希有鳥賦》,後經修改,名為《大鵬賦》。

李白此生遇到了真正的高人,此人道、詩兩道皆通,并且是靈魂人物!難怪李白一心想着“千裡江陵一日還!”

李白千裡江陵一日還(千裡江陵一日還)4

鮮衣怒馬,天馬行空大鵬出

李白繼承與發展了莊子美學,崇尚壯闊無限和純任自然之美。在《大鵬賦》中,大鵬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能。這種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能的無限與自由之美,正是李白美學思想的體現。

李白以“大鵬”自喻’把司馬承祯比喻成“希有鳥”。在賦中,李白表達了自己欲與天公比高的淩雲壯志。不難看出,初出茅廬的李白滿懷豪情,充滿了一飛沖天、大展宏圖的渴望。

可以說李白在江陵遇見司馬承祯之日起,真正被激起了鮮衣怒馬的青春熱血、大鵬之夢正式擎天而起!

和司馬道士分别後,李白遊覽了赤壁、黃鶴樓。之後到達江西浔陽,第二天登廬山。寫下名垂千古的《望廬山瀑布》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樣天馬行空的詩句。這無疑是其當時心境與意态疏狂的真實寫照!

包括後來寫下的《山中問答》、《蜀道難》、《送孟浩然之廣陵》、《安陸白兆山桃花岩寄劉侍禦绾》等近百篇著名篇章無不是寫于與司馬承祯見面之後的作品。李白傳世作品900多首,而在江陵與安陸期間就寫下了近百篇!

這些足以證明江陵在李白心目中的位置以及江陵對李白詩歌創作所帶來的深刻的影響,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李白千裡江陵一日還(千裡江陵一日還)5

李白千裡江陵一日還,并不是為了“送孟浩然之廣陵”。

查閱史冊,《送孟浩然之廣陵》寫于730年。李白寫給孟浩然最深情的詩句“我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但最經典的一首詩卻是《送孟浩然之廣陵》。

孟浩然是誰?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唐代詩人中的大哥大,靈魂人物!是唐代詩人中唯一沒有官職的詩人,但孟浩然的朋友圈都是名流巨星。司馬承祯、杜甫、高适、岑參、王昌齡都是他的摯友。

孟浩然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緻幕府,後隐居。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遭貶官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孟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将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也就是說,李白759年千裡江陵一日還的時候,孟浩然已經去世。更不是為了送孟浩然之廣陵,因為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的那年是李白在江陵安陸的那十年中的730年。

李白千裡江陵一日還(千裡江陵一日還)6

那麼李白是為了去江陵見司馬承祯嗎?

李白從五歲起遷居四川。四川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因而李白從小受到道教思想的教育、熏陶,對于修道成仙的道者極其崇拜。

司馬承祯既是“方外十友”(陸餘慶、趙貞固、盧藏用、陳子昂、杜審言、宋之問、畢構、郭襲微、司馬承祯、釋懷一)核心人物,

又是“仙宗十友”(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高适、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司馬承祯)靈魂人物。

“方外十友”是初唐後期最有影響的文人群體之一,成員大多結緣道流,其中多人還與司馬承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司馬承祯在群體中有核心影響。

“仙宗十友”是初唐後期至盛唐時期熱衷于修仙問道的文人群體,其群體特質在修仙,而造詣最為精深者司馬承祯則發揮着引領作用。

李白與司馬承祯在江陵分手後,李白經常想念司馬承祯,但兩人一直沒有機會見面。

735年,司馬承祯仙逝。

744年,李白與杜甫、高适同遊王屋山陽台觀。李白感于司馬承祯仙逝,觸景生情,寫下了名流千古的書法真迹詩句:“山高水長,物象萬千,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從而表達了李白對故人的追憶之情。

李白千裡江陵一日還(千裡江陵一日還)7

所以,759年李白千裡江陵一日還之日,偶像司馬承祯已經不在了!但李白心中的司馬承祯卻永遠鮮活!李白心中的孟浩然卻依然鮮活!李白心中的大鵬之夢并未消退!正是李太白以不死之夢迎接人生,才有其一瀉千裡的情感奔湧如流水,才有其放浪形骸之于山水之間,其心中隐隐作痛!

李白之怒,日月沉于杯中,劍氣飛出胸膛,詩意騰于宏宇,天馬行于河漢,骨骼遊于清風!

李白二十四而鮮衣怒馬,名滿天下,雖有滿腔熱血,卻累次碰壁,無緣于官場。對于世間萬物、人情世故,李白早已爛熟于心、洞若觀火,然其借酒消愁、混沌清醒,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間,并非自暴自棄,而是放飛心靈于自由的天空。

因為江陵有他的大鵬之夢,有他的知己,有他的精神偶像!李白何止是千裡江陵一日還?那是重整旗鼓之後的大鵬之夢一日飛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