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應該如何立志?來源:正心正舉公衆号,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一個人應該如何立志?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正心正舉公衆号
文丨果其然
我們可以來思考一個問題:一個人一生的事業或者工作,是教育的最終結果,還是教育是一個人實現人生目标的中間手段?
這就是我們要談的人生“立志”問題。
随着國家的強盛、社會的進步,大多人既無衣食之憂,更無戰争之擾。在相對祥和的氛圍之中,“立志”慢慢地沉浸在“優渥”的土壤下。于是有人認為,“立志”對于現代人來說,已經沒有以往那麼迫切;更有人覺得,“立志”已經過時,既不重要,也不必要。
真是如此嗎?
孟子道:夫志,氣之帥也。
朱熹說:立志不定,如何讀書。
可見,“立志”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它決定了教育的方向,更決定了教育的上限。所以“立志”對于教育來說,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内觀己心 外察世界
教育,有兩層意義:
一是教授知識;
二是培育觀念。
“知識”決定了“觀念”可被運用的範圍、可被發揮的程度;“觀念”則決定了“知識”的目的、“知識”的方向。
正如盧梭所說:教育,不僅是培養有用的人,更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人。
何謂好人?即觀念正确;如何培養正确的觀念?非“立志”不可。
有了“立志”,即便知識有所欠缺,但依然可以發揮作用,而且可以持續進步;而沒有了“立志”,即使知識豐富,但依然會迷失人生方向,失去真正的靈魂。
王陽明說:“源不浚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沒有志向,人就成了“活死人”,所謂行屍走肉,指的就是沒有志向的人。
有學生說:我立志了啊!難道用功讀書、找個好工作、迎娶“白富美”不算立志?
也有老師講:我教過他們立志了啊!難道為了讓學生得高分、為了追求升學率,就不算立志?
“立志”的“志”,是“志向”的志,“志氣”的志。對整個人生而言,“立志”是終極的目标,人生的理想。“找個好工作、迎娶白富美”也好、“讓學生得高分、追求升學率”也罷,都是人生的過程,而不能成為人生的理想,更不能作為“立志”。否則就是誤解了“立志”的真正意義,造成的結果,不僅是一葉障目、本末倒置,還會得不償失、抱憾終身。
啟迪多元思維
《傷仲永》的故事,我們無比熟悉,但是方仲永從年少的“文理皆有可觀者”,到後來“泯然衆人矣”的原因,我們卻需要深究。
表面上,是因為方仲永的父親利欲熏心,放棄了對于方仲永後期的系統訓練所緻,但歸根結底,是方仲永缺失了“立志”教育,所以最終迷失了自我,遺憾一生。
愛因斯坦,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
在他大學期間,常常找不到人生方向,感覺自己終将碌碌無為。他的老師明可夫斯基及時指點了他,明可夫斯基對愛因斯坦說:“一味模仿前人,一定會被禁锢思想,更難免迷惑,所以人生在于創新,把它作為你的志向吧。”
正是有了這次談話,愛因斯坦才走出了迷茫的陰霾,也正是有了“立志”教育,愛因斯坦才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由此可見,“立志”的含義,絕不是“讓學生得高分、為了追求升學率”那樣簡單,更不是“找個好工作、迎娶白富美”那樣淺薄。“立志”的意義,對于現代社會來說,是首當其沖的教育環節,而對于教育本身來說,更是重中之重、必不可少。
正心正舉
“立志”對于學生的重要性
王守仁說:志不立,無可立之事。王守仁是在強調:立志,是成事的前提,沒有立志,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要想成事,在于掌握正确的方向,把握正确的信息。馬克思的青年時期,處在社會變革的激蕩時期,當時正值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開始大規模取代人力,大型工廠的出現,使得手工作坊失去了競争力。
面對職業選擇,馬克思的同學們,紛紛傾慕工廠主、農場主等職業,認為這些才是時代的潮流,正确的方向。
而此時的馬克思,卻不為所動,他認真思考之後,寫下了《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在該文中,馬克思初步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并将“為人類思想的進步,提供動力”确立為自身職業選擇的标準,同時也是自己的志向所在。
現代的網絡社會,也是一樣。雖無激烈的社會矛盾,但信息處在湧流的狀态,處理起來,尚且困難,要想撥迷見智,更是奢侈。所以“立志”問題,就更加緊迫,也更加關鍵。如果我們首先不能 “立志”,那麼無論任何選擇,都隻是随波逐流,盲目行動。
更加重要的是,“立志”可以促使我們更為專注,最大程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直至成功。
墨子曾說:“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是意識到了“立志”對于“智”的重大影響,無論是“智慧”還是“心智”。
楚莊王貴為國君,曾經沉迷享樂,不理國事。他的右司馬伍舉對他說:京城有隻大鳥,三年以來,不飛不叫,不知為什麼?楚莊王會心一笑,然後回答:此鳥不飛則以,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名驚人。至此,楚莊王勵精圖治,楚國國力逐漸強盛,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一鳴驚人”的故事,不僅在于顯示楚莊王“痛改前非”的決心,更顯示了他“立志”的決心,以及“立志”的重要性。如果沒有“立志”,我們非但不能像馬克思、楚莊王那樣,不斷進取,還會像現在很多人那樣,迷失于網絡生活,不能自拔,而不自知。最終的成事,也隻是一場空談罷了。
所以“立志”,是一切活動的出發點,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就是這個道理。
“立志”對于教育者的重要性
顔回,孔子最年輕的弟子。初遇孔子之時,顔回衣衫褴褛,家境貧寒。所以當時的顔回急于求得“安身立命”,他不斷向孔子求教所謂的“一技之長”。
但孔子卻未立即教授顔回具體的知識,而是不斷強調“笃志”,“笃志”是堅守志向,其中自然包括“立志”的重要。孔子正是通過對于“立志”的諄諄教導,才使顔回逐漸領悟“仁”的真谛,自身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的同時,顔回還被後人尊為“複聖顔子”,并把“儒學”發揚光大。
所以“立志”對于教育者來說,是思想繼承的前提,是精神傳承的保障。“立志”使得教育生生不息,永遠充滿着活力。
除此之外,“立志”更是教育的主旨——“育人”的最鮮明體現。
杜德的《最後一課》,曆久彌新,我們耳熟能詳,杜德通過對于普法戰争中,一所法國小學在德國侵略軍占領之時的最後一課,深刻地揭示了戰争的醜惡,以及法國人民堅決的愛國之心。
老師韓麥爾先生之所以偉大,不僅是他兢兢業業的職業精神,更是他向學生傳遞不屈不撓的戰鬥信念,樹立了”祖國萬歲”的堅強意志。
這種意志,正是“立志”教育的具體體現,“立志”超過了課堂所教的知識維度,上升到了學生的靈魂高度;“立志”實現了“育人”的終極目标,更是保持教育崇高性的基準點。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當然“立志”很難,“立常志”更難。但因為難,才值得去做,也正是因為難,才必須去做。我們常常感動于“勵志”,羨慕于“得志”,而“勵志”也好、“得志”也罷,都必須以“立志”為前提。正是“立志”讓“勵志”得以堅持,也是因為“立志”使得“得志”逐步實現。
對于學生來講,“立志”确立學習的動機,确保了學習的方向,更會激發學習的熱情,提高自身的潛力;對于老師來講,“立志”是教育的原動力,是“立志”使得教育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也是“立志”使得教育更加崇高。所以“立志”對于教育來講,既重要、更必要,因為“立志”的主旨,是在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人,有用的人。
·end·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
文章版權歸本平台所有 轉載請聯系“正心正舉”
本文由正心正舉研究院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