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黑龍江十大必遊景點推薦

黑龍江十大必遊景點推薦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22:46:14

暑期的東北,一直是避暑的熱門旅遊目的地。邊境線總長近3000公裡的黑龍江省,同時擁有水陸兩種邊境景色,因此,邊境旅遊也成為黑龍江的一大特色。

日前,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圍繞“推動文旅産業融合發展”在黑龍江開展調研。無論是界江界湖、糧倉濕地的生态景觀,還是邊疆民俗、曆史遺迹的文化魅力,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委員們在感受邊境多樣風情的同時,也為當地文旅融合發展提出了建議。

“自然 文化”的邊境魅力

黑龍江十大必遊景點推薦(同時欣賞水陸兩種邊境景色是什麼體驗)1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是中國最東邊的城市,這裡有黑龍江和烏蘇裡江兩條界江交彙,而交彙點主航道西南側的黑瞎子島,則是中國最東端的領土。

“雖然叫‘島’,但它并不是江中間的島嶼,而是一塊面積300多平方公裡的沖積三角洲。”工作人員解釋說,“在東北方言中把‘熊’叫‘熊瞎子’,島上曾經多有野生黑熊出沒,遂得名黑瞎子島。”如今,為了更好保護野生黑熊,黑瞎子島上建設了探秘野熊園,也成為登島遊客的打卡地。而這些“黑瞎子”也不認生,或是站起來扒着車窗讨要吃的,或是悠閑地躺在地上打滾搔癢,好不惬意。

黑熊能夠自在地生活,得益于黑瞎子島良好的生态環境。為了保護黑瞎子島濕地的原生動植物與生态環境,在島上建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黑瞎子島國家濕地公園。2200多米的木棧道懸浮在藍天碧水草甸之間,漫步其上,夏日少有的涼爽氣候和水天一色的宜人景緻,讓人倍感自然風光的魅力。

黑瞎子島是“兩國一島”,即西側一半歸屬中國,東側歸屬俄羅斯。登上黑瞎子島的“東極寶塔”,遠望可見江對岸俄羅斯的城市哈巴羅夫斯克(伯力);拿起望遠鏡,則能清晰地看到其高樓林立的城市風光,最具标志性的,就是那裡煙囪高聳的熱電廠。

由于特殊的區位條件,中俄兩國分别建設了上島大橋并實現通車,黑瞎子島陸路口岸實現通關;也因為瀕靠黑龍江、烏蘇裡江,讓黑瞎子島成為黑龍江江海聯運的最佳起點,登島遊客常能見到在黑龍江上行駛着兩國的船隻。

“文化交流對于邊境旅遊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遲子建表示,“邊境文旅融合,應突出區域文化特色,充分展示自然、曆史、民俗、文化等特色旅遊資源,打造自然風光、邊境商貿、民俗展示等多樣性為一體的旅遊産品。”

在這條邊境沿線上,還有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而聞名的虎頭要塞。許多遊客來到雞西市,都會到侵華日軍虎頭要塞博物館參觀,并切身體驗地下冷如冰窖的日軍軍事要塞遺址,以銘記曆史,警示後人。從遺址所在的山坡向下走,便來到烏蘇裡江的起點。發源于中國的松阿察河和發源于俄羅斯的伊曼河在此彙合,兩河合為的一江便是烏蘇裡江。江面不寬,甚至無需遠眺,就能看到對岸俄羅斯的自然風光,也可以清楚看到兩河交彙處。生态旅遊與曆史文化相結合,也讓雞西成為重要的紅色旅遊之地。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原黨組書記錢小芊認為,黑龍江邊境的文旅融合,既為旅遊提出了優質内容,提升了旅遊的品質,拓展了旅遊産業發展的渠道,也為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和更廣泛的受衆,使文化通過旅遊更容易被廣大人民群衆特别是青少年所接受。

聚焦“融合”發展創新力

如果說撫遠黑瞎子島是我國“最早迎接太陽的陸地”,那麼位于祖國北部邊陲三江平原腹地的建三江則是“最早迎接太陽的墾區”。因地處祖國最東方,又以盛産綠色優質水稻聞名,建三江有着“東方第一稻”和“中國綠色米都”的美稱。

黑龍江十大必遊景點推薦(同時欣賞水陸兩種邊境景色是什麼體驗)2

在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展示、科技創新研發、技術推廣應用,讓農業旅遊成為黑龍江邊境線上的又一特色。在展示區觀景平台上,俯瞰建三江七星農場1.2萬餘畝的水稻田,用高科技彩色稻種出的“稻田畫”展現着“三江情 七星夢”字樣,鑲嵌在一望無際的碧綠稻海之中,觀之讓人心曠神怡。

東北如何由曾經的“北大荒”變為今天的“北大倉”,一望無際的萬畝良田又有多震撼,如果不是切身體會,是無法感受到的。據了解,建三江農業科技園區常接待成團參觀學習的遊客,農業研學觀光遊、北大荒曆史文化遊已成為建三江區别于黑龍江其他邊境景區的一大亮點。

建三江農業科技園區外,一台台高科技收割機陳列在廣場上,像是一個農機車展。其實,這裡是農機交易場所,旁邊就是一個二手農機市場,農民可以在此賣掉舊農機換新機,一個農機“跳蚤市場”就這樣運轉起來了。噴灑農藥的無人飛機飛躍稻田上空,可以對水稻進行“防病健身”航化無人作業。此外,無人插秧機、無人植保機、無人收割機等先進機械也在建三江的農業先行示範區投入使用,建三江的“智慧農場”“無人農場”為我國現代化農業進行了數字化探索。

“文旅線路的設計與當地獨特優勢資源有機結合,線下實地場景與線上多維展示結合,比如把農場、農戶、中儲糧穿起來,讓遊客知道黑土地的珍貴、知道從種子到歸倉的全過程,這種體驗将是終生難忘的。”全國政協委員、經濟日報社原社長張小影說。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長丁偉則表示,文旅融合發展還要與國家大的發展戰略聯系起來,自覺為國家戰略服務。“文旅融合發展應該也可以與新農村建設、新科技等國家戰略有機融合,制定跨領域融合發展的激勵機制,将有助于推動更大範圍内的攜手發展,服務于國家經濟發展的大戰略。”丁偉說。

擴大文旅品牌影響力

将民俗文化、歐陸文化、紅色文化相結合,打造出地域風情的特色項目,一直是黑龍江文旅部門孜孜以求的。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陳哲介紹,為滿足遊客“白天看景、晚上看劇”的需求,結合地域特色文化和非遺項目,黑龍江已經打造了如《鏡泊勝景》、虎林“珍寶島之夏”的重點景區駐場演出及文化活動。但陳哲也坦言,目前黑龍江還沒有打造一台像“康熙大典”“印象劉三姐”“宋城千古情”等在全國叫得響的文旅融合IP項目,現有的文化符号、标識、内涵與旅遊結合還不夠緊密,文旅融合的新時尚還需要進一步開發。

幾天的調研下來,委員們也感到黑龍江邊境文旅IP還不夠鮮明,景區宣傳推介滞後,邊境旅遊的知曉度也有較大提升空間。對此,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新華通訊社原社長何平建議,要深入挖掘旅遊場景、旅遊産品、旅遊線路的文化内涵,立足本地文旅資源要素條件,發揮自身獨特優勢,同時樹立和加強品牌意識,打造有知名度、美譽度的文旅融合産品。

“要利用文化、文博和旅行社的新媒體,有計劃有步驟有分工有梯度地進行傳播,形成更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對于邊境旅遊景區,還要加強與國内外有傳播力的網絡平台合作,與我駐外使領館合作,定期提供此類文旅産品的宣傳。”張小影說。


原文刊登于2022年8月12日《 人民政協報 》 第 9 版休閑周刊

記者:李冰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