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招聘筆試考試中,文言文閱讀是常見的考查模塊,考查篇目小部分是課内篇目,大多為課外篇目;所涉及的知識包括字、詞、語法及音韻等方面,課内學過的占主要部分;題型包括單選、多選、填空、簡答等,大多能與上述知識點進行一一對應。但文言文閱讀中,有一類考查點,不算是高頻考點,即使有,所占分值也不大,但是這類題綜合了上述各種知識點,滲透在篇目的整體閱讀中,這就是斷句。下面主要對文言中斷句的技巧進行探讨。
一、考查方式
對斷句的考查基本可以歸納為如下兩點:
(一)設題
文本中的長難句單拎出來,剔除标點,以選擇或填空的形式考查。如“請給下句劃分正确的節奏: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或“下列選項中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這屬于常規題型。
(二)不設題
另一種情況,是對文中較為複雜的單句進行理解。這類情況所涉及的句子一般并不長,但句中包含有多種文言文知識點,如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省略、倒裝等等。與現代漢語大不一樣,且容易引起混淆,望文生義等錯誤,設題點也往往圍繞句子的表層含義與深層内涵設置。如果考生沒有正确地判斷出句式結構,沒有精準地定位句子成分,所得出的答案就很可能與正确答案大相徑庭。這是一種比較隐晦的考查方式。
不過,不管如何考查,斷句還是有規律可循的,下邊我将會把常見的判定方式與答題技巧進行較為系統地歸類,可幫助考生答題,也可指導考生在備考中進行有目的地記憶和積累。、
二、判斷角度
在開頭我已經說過,教師招聘筆試考試中的文言文閱讀涉及字、詞、語法和音韻等方面的知識。斷句是一種綜合性題型,我們斷句時也要結合這四類知識,從以下三個角度來進行考量,即:字詞、語法、音韻。
(一)字詞角度
從字詞的角度上來看,我們應從單個字或詞的含義及用法入手,進而深入到意群的層面上對整句的停頓進行把握。
首先,漢語的語法意義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虛詞傳遞出來的,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都具有這個特點。所以我們研究斷句,就需要從虛詞上着手。
1.發語詞、句首關聯詞、語氣詞之後須停頓。
文言文的發語詞是指用在句首的語氣助詞,表示要發議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在這類詞後,需要停頓。文言文中常見的發語詞有“夫”“蓋”“若夫”“至若”等。如:
夫/戰/勇氣也。《曹刿論戰》。
蓋/大蘇/泛赤壁雲。《核舟記》
上例中,“夫”是代表下定義前的語氣,“蓋”代表猜測的語氣,在這類詞之後,須有停頓。
同樣,關聯詞放在句首時,其後應停頓。常見的如: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孟子》
句首關聯詞有“雖”“既”“故”“而”等等。
另外,在明顯帶有标志性的詞之後,也會停頓。如“曰”“雲”之後一般會有直接引語,需停頓,“哉”多指感歎的語氣,後須停頓。
對于上述特殊字詞的用法,考生們在備考時要注意積累,在斷句時可作為斷句的标志加以使用。
2.據意群,把一句話分為幾個意群,每個意群後須停頓。如: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嶽陽樓記》
此句大意就是刻(東西)于其上,刻,動詞;中間的成分代表東西,不論多長都是一個意群;于其上,介詞短語表方位。按照這樣的意群劃分,即刻把原句斷成三部分。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此句中,在文言文中,“中間”的“中”意為現代漢語裡的“中間”,“間”則意為“夾雜”,所以“中間”應分為兩個意群。有很多古今異義的詞,字形與現代漢語一樣,但是含義不一樣。這就給我們劃分意群增加了困難。這部分的知識考生也要注意積累,尤其是課内文章中的古今異義現象要熟悉,記清晰,在做文言文閱讀理解時就可迅速進行知識關聯,加以判斷,大大節省了做題的時間。
(二)語法角度
從語法的角度,這部分需要考生既明白現代漢語句子成分的劃分和辨析,對于文言文中常見的不同于現代漢語的語法現象,也有一定了解。這部分也是一樣,從基本的句子成分出發,深入到句式的層面上來斷句。
1.基本成分之間須停頓
漢語的基本句式之一“主 謂 賓”,每兩個相鄰成分之間,須停頓,即主謂之間、動賓或動補之間須停頓。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記》(主謂)
餘/嘗求/古仁人之心。《嶽陽樓記》(動賓)
2.依據句式斷句
(1)判斷句:判斷句的經典句式“……者,……也”以及其變體句式“……者,……”和“……,……也”自然在“者”字後停頓。如:
夫/戰/勇氣也。《曹刿論戰》
考生看到“者”或“也”兩字時就應特殊關注,看看整句中有沒有相對應的成分可以構成停頓。
(2)倒裝句:倒裝之處須停頓。如:
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
躬耕/于南陽。《前出師表》
這部分需要考生回顧并熟悉一下相關的語法知識,有些考生覺得語法枯燥,學習時有畏難心裡。但語法學好以後,我們就可以跳過逐個字詞的含義,僅依據某些關鍵字詞即可劃分句讀,理解整句,對做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音韻角度
1.對仗
漢語自古以來都是一種很講究對稱美和音韻美的語言,當字詞晦澀,句式難懂時,我們也可以通過音韻來斷句,從而理解文本。如:
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
此句明顯表明了兩層意思,用“于”引起了兩個介詞短語,“全性命”和“求聞達”是兩個動賓短語,“苟”“不”兩個副詞用來修飾動詞“全”“求”,根據對仗的知識,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斷出兩個句式工整,成分對應,平仄入格的句子。但如果對這部分知識不了解,那恐怕就很難理解了。
2.押韻
此外,從押韻的角度,我們也可以進行斷句。如:
養氣自守,适時則酒,閉目塞聰/愛精自保/适輔服藥/引導庶冀/性命可延/斯須不老。《論衡·自紀》
此句是課外篇目,有個别較為難懂的詞,但通過朗讀即可發現“保”“藥”“老”都押了同一個韻腳,結合首兩句的句式,并閱讀大意,即可正确斷句。
除以上三個角度以外,考生還應注意積累古代人名、地名、星宿名、官名等文化常識,作為輔助。
綜上,按照我的框架,梳理文言知識,對迅速斷句和理解文本都會有一定的幫助。語言類科目的學習,沒有什麼捷徑可走,隻談技巧不去積累,都是空中樓閣。因此,考生一定要在加強積累的基礎上來理解和記憶技巧。需要積累的部分,我也在各個角度分析的最後給出了提示,望考生可按照此部分加強識記積累,正确解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