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詩作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也是特别多。
時下春天裡特别應景的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草原上送别友人時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山寺中桃花盛開時的“人間四月芳菲盡”;赴杭州刺史途中輕松吟出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不可盡數。
而像《琵琶行》、《長恨歌》這種篇幅特别長的叙事詩,其中的名句更是層出不窮,千古傳誦,在此就不一一羅列了。
今天小榛要分享給大家的這首詩,有些與衆不同,可算得上是白居易衆多作品中的另類。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首詩的題目取的就是前三個字《花非花》,說是題目,等于無題,因為“花非花”三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在疑惑。
非,指的不是,代表了否定。花非花?我們讀來,就是花不是花。花不是花,這題目既可以說是挺高大上,其實也也挺無厘頭了。
讀這首詩時,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有一樣的感受——朦胧至美,但同時又會感到迷惑不解,為什麼就是讀不懂它呢?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說它是花,卻不是花,說它是霧嘛,卻也不是霧。詩人一開頭就像是賣了個關子給讀者,但通過研讀這一句,有一點卻很明了,說明詩人要寫的它,特别像花,同時也特别像霧。花是實體,霧卻是難以觸摸到的。這就像個謎題似的,輕輕松松六個字,就将讀者的好奇心全都給調動了起來。
它夜半而來,天明而去。讀到這裡,似乎已經顯出了謎底,夜半來天明去的,可不就是夢麼?
白天我們過的是現實的生活,夜裡熟睡了,往往都會做夢。美夢惡夢暫且不論,可夢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虛無的,是無法觸摸無法留存的,甚至是無法說清楚道明白的!
那詩人究竟是不是在寫“夢”呢?我們再接着往下讀。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它夜半來的時候,就像春夢一般沒有多長時間。這裡“如春夢”三個字,可以說,是明确否定了我們之前關于它是“夢”的猜想。夢都是短暫的,夜半之後,很快就天明,人在清醒之後,夢就會倏然消失,如同朝雲流散,了無蹤影,無迹可循。
詩已盡,意為何?至此,我們仍然一頭霧水,這首短詩,倒像是白居易跟我們開了個玩笑似的,不是麼?
其實不然。
破解此詩的關鍵字眼就在于最後一句裡的“朝雲”二字。
白居易為什麼會說它在天明後離去就像朝雲散去,而不是别的其它什麼意象?這裡其實是詩人借用了楚襄王夢巫山神女的典故,宋玉《高唐賦》序有言:“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朝雲暮雨,朝朝暮暮……這是圍繞了一個情字而已。再結合《花非花》一詩排在詩集中的序次(此《花非花》詩,編于《真娘墓》和《簡簡吟》兩首悼亡詩之後),由此,我們基本就可确定,這首詩其實是詩人在追憶往日失去之情,感傷自己再也無力挽回,以至此時生出了無盡的遺憾。過往種種雖如朝雲散去,了無蹤迹,再無法觸碰,但那曾經體會過的幸福感覺,卻絕非詩人一時的恍惚錯覺。
小詩朗朗上口,通篇運用了博喻的寫法。像花、像霧、聽起來還像春天裡的一場夢,似有若無,捉摸不定,如夢似幻,缥渺朦胧,總之是耐人尋味至極。
白居易的這首《花非花》你們喜歡嗎?歡迎留下隻言片語,大家共同讨論哦。
————————————
文章轉自“采蘩祁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