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古代對海洋探索?劉 曼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李汝珍清代小說家,長期生活在海州,對于海州地區的風土人情有着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海州地 區的海洋文化對其浸染頗深,這些都反映在了《鏡花緣》這部小說之中《鏡花緣》與海州地區的山 海景觀、漁鹽文化、航運貿易等方面均有着深厚淵源,反映了當時海州地區繁榮的海洋文化文章将 從三個方面來探讨《鏡花緣》與海州地區海洋文化的淵源,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各國古代對海洋探索?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劉 曼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
李汝珍清代小說家,長期生活在海州,對于海州地區的風土人情有着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海州地 區的海洋文化對其浸染頗深,這些都反映在了《鏡花緣》這部小說之中。《鏡花緣》與海州地區的山 海景觀、漁鹽文化、航運貿易等方面均有着深厚淵源,反映了當時海州地區繁榮的海洋文化。文章将 從三個方面來探讨《鏡花緣》與海州地區海洋文化的淵源。
明清時期是我國海洋文學的成熟期,許多文人将 自己對海洋的無盡想象與贊歎都融入到自己的 小說創作之中。誕生于清嘉慶、道光年間的《鏡花緣》則 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鏡花緣》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将目光 投向遙遠廣闊的海外世界,通過叙述幾位主人公在海外的 探索遊曆,對海外諸國的逸聞趣事、民俗風情進行了生動 地描繪。可以說,海洋文化是貫穿《鏡花緣》的重要主 題。《鏡花緣》也是一部真正的“海洋小說”。李汝珍筆 下的海洋并非全憑作者想象,是有景可依、有迹可循的。
李汝珍原是河北大興人,19歲時跟随其兄李汝璜來到 海州闆浦(今屬連雲港市灌雲縣),此後長期定居此地, 直至終老。在闆浦生活的三十多年間,李汝珍對海州地區 的風土人情與民俗俚語有着十分深入的了解,這也成為他 創作《鏡花緣》的背景和素材。古海州地區自秦代以來一 直都是重要港口,特别是在李汝珍生活的乾嘉時代。闆浦 為淮北最大的鹽都,正值鹽業鼎盛、商賈雲集、人文荟萃 之時,海上航運貿易發達,李汝珍的哥哥李汝璜又時任闆 浦場鹽課司大使,這為他了解海鹽業的運作提供了更為便 利的條件。海州地區的生活滲透着海洋風情,海洋文化源 遠流長,這些海洋人文風物也反映到了《鏡花緣》的創作 之中。
《鏡花緣》與海州地區的山海景觀
《鏡花緣》開篇就描繪了一個神仙世界:“海中有三 座名山——蓬萊、方丈、瀛洲。”這是李汝珍以海州闆 浦鎮東北方向的雲台山為背景而描述的。古代文人常把雲 台山比作海上三座仙山中的蓬萊,例如唐代詩人劉長卿在 《登東海龍興寺高頂望海,簡演公》中寫道:“蓬萊如在 眼,羽人那可逢”,宋代文豪蘇轼也在《次韻陳海州抒 懷》中描繪:“郁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 李汝珍在《鏡花緣》中也把“小蓬萊”描繪成了從人間飛 升仙界的門戶,現在雲台山仍留有兩處“小蓬萊”摩崖石 刻。李汝珍經常與朋友同遊雲台山,流連于雲台美景之 中,甚至曾表示:“死後願蔔佳城于此”,小說中的唐敖 在遊覽了小蓬萊後,也因為沉醉于小蓬萊的美景,最終 “成仙了道”。除此之外,李汝珍在《鏡花緣》第四十六 回中又一次作了描述,唐小山尋父時第一次進入蓬萊,便 暗暗點頭表示:“看了此山景緻,凡念皆空,宛如登了仙 界。如此洞天福地,無怪父親不肯回來。此處不獨清修幽 僻,而且前面層岩錯落,遠峰重疊,一望無際,不知有幾 許路程。”
在《鏡花緣》中出現的一些其他景物也是以連雲港海 州地區的山海景觀為藍本。例如在今天雲台鄉東磊村延福 觀的東南方有一塊巨石,石面平滑,仿似一面鏡子。《鏡 花緣》的結尾處則寫有一副對聯,内容為“鏡光能照真才 子,花樣全翻舊稗官”,李汝珍的寫作靈感正是來源于這 塊巨石,他将天上與人間的交界處稱之為“小蓬萊”,以 鏡花水月作為貫穿全書的主題意向,并最終取名為《鏡 花緣》。
小說共計一百回内容, 其中第八回到第四十回主要叙 述唐敖、林之洋、多九公遊曆海外的經過;第四十三回到 第五十四回則講述了唐小山在海外尋找父親的曆程。全書 涉及到海洋的内容一共有四十五回,尤其是第四十回之前 主人公的海外遨遊故事曆來被公認為是全書的精華所在。 其中主人公所見識到的這些海外仙境、海上仙山的描寫與海州地區獨特的山海景觀是密不可分的。
《鏡花緣》與海州地區的漁鹽文化
海鹽、海漁自古以來就是海州地區的重要經濟産業, 《史記》曾記載這裡“有海鹽之饒。”宋朝時,由于交 通便利,海州逐漸成為鹽商的集散地之一。明朝時,淮鹽 因其品質優良而供不應求。清朝康熙年間,在闆浦設立了 海關監督,乾嘉時代的闆浦成為蘇北三大内河鹽運碼頭之 一,達到了發展頂峰。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記 載:“闆浦鎮,州東南四十裡有闆浦,堰壩以運鹽。河 随海潮注洩,易于澱淤,乃設堰壩,以北障海潮,南蓄河 流,鹽場在焉,為商賈輻湊之所。”
李汝珍跟随擔任鹽課司大使的兄長來到闆浦,當時闆 浦已經擁有了深厚的鹽商文化,因此李汝珍到達闆浦後首 先是與淮鹽結緣,自己也成為了鹽官子弟。之後,他續娶 的夫人也來自于闆浦當地的鹽業世家。這一切都為他深入 了解海州地區的鹽業文化提供了先決條件。
李汝珍在《鏡花緣》第八十三回提及“桓寬《鹽鐵 論》有司思師望之計”,說明他是讀過《鹽鐵論》的。李 汝珍長期生活在兩淮鹽區,對鹽業經濟和鹽商經營情況都 十分了解,見證了鹽運商晝夜争搶運鹽的盛況,也見證了 闆浦鎮鹽業機關林立,馬路街市商業發達的繁榮景象,這 些都體現在了《鏡花緣》的創作之中。當時從事鹽運業的 商人以徽商為主,商業的發達也促進了城市的發展,腰纏 萬貫的富家子弟大都生活奢侈、附庸風雅,這些鹽商們的 生活風俗與景象在《鏡花緣》對海外城市的描寫中也得到 了再現。
至于海漁,海州灣是中國著名漁場之一,産魚種類豐 富。《鏡花緣》第十三回曾寫到以打漁為生的漁翁和漁 婆,第十五回又寫到元股國的土人不允許外人來瓜分他們 的産業,外人隻得暗中将腿腳都塗黑來假冒土人,并且以 捕魚糊口,這些都是和漁業直接相關的内容。
《鏡花緣》與海州地區的航運貿易
海州地區航海曆史悠久,海上航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 秋時期,傳說徐福東渡的起航地也是在古海州的古朐港,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哭晁卿衡》一詩中寫道:“明月不 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從此詩中可以知道晁衡曾 途經海州。到了康熙時期,政府專門開放了雲台山口岸供 外國人來華經商,為當時僅有的四個外來通商口岸之一, 這更加促進了海州地區海上航運的發展。
在李汝珍生活的時代,闆浦一帶的海上鹽運業十分發 達,很多鹽商大戶為了鹽運方便都自備海船,傳說李汝珍 也曾跟随其舅兄漂洋過海,親身體驗了繁榮的海上航運貿 易。相較于内陸地區,這裡的人們更早地接觸了西方先進 社會意識,地方文化帶有開放、進取的特點,這也體現在 了李汝珍的創作之中。
海洋航運與貿易恰巧是李汝珍本人最感興趣的地方, 在小說裡内容體現也最為豐富。例如第六十九回寫閨臣 道:“當日家父因中後被議,未免灰心,想到海外領略山 水之奇,借此消遣。适值家母舅要到外洋販貨,于是一同 航海。所有經過崇山峻嶺,以及海外各國,處處上去遊 玩”,這反映了李汝珍對于海外世界的向往之情。此外, 李汝珍還重點描繪了從事外貿的商人形象,再現了當時海 外貿易的盛景。小說多處筆墨都反映了海外貿易,首先主 人公唐敖、林之洋、多九公等人都是從事海運的商人,小 說第十二回,君子國贈送燕窩給水手,水手們品嘗後認為 燕窩還不如粉條子好吃,于是将燕窩以粉條子的價錢賣給 了林之洋,不想林之洋帶回國後,燕窩卻成了價格昂貴的 珍馐佳品,林之洋也因此發了一筆橫财,這就是典型的商 業貿易體現。
海州是連雲港城市文化的源頭,從古海州發展成為今 天的連雲港市,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有着無法割斷的海洋 文化淵源。清代的海州一度發展成為地區中心,海州作為 《鏡花緣》的緣起之地,涵蓋了當時以闆浦為中心的海州 地區的地方風物、鄉土俚語及古迹史乘,而體現了鮮明地 域色彩的海洋文化則成為了小說内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從 飛流急瀑、雲霧缭繞的避世仙境雲台山美景,到“十裡長 街市井連”的鹽商鹽府,再到海外蓬萊雲台山航運帶來的 開放進取文化,海州地區的海洋文化與《鏡花緣》彼此呼 應、相輔相成,地域文化的浸染成就了這部古典小說佳 作。今日的海州地區尤其是闆浦鎮亦因為《鏡花緣》而 有了更為深厚的人文底蘊。在當代連雲港城市文化的發展 上,《鏡花緣》所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産也為助力現代城市 海洋文化建設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參考文獻
[1]李汝珍.鏡花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20.
[3]趙鳴.《鏡花緣》與海上絲綢之路人文民俗關聯覓蹤[J].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02):14-20.
[4]周琦玥.《鏡花緣》蓬萊意象的藝術功能及探源[J].連雲 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36(04):9-14.
[5]曹亦冰.論《鏡花緣》的特點與價值[J].江蘇師範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5(06):18-2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