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隻有不斷獲得高層次的指點,看到大勢所趨,能夠快速試錯,學會延遲滿足,放棄對暫時性安逸的追逐和享受,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由此,或許才能獲得一次擲對色子的機會。
——遇言姐
這兩天,朋友圈中都在談論TikTok的事。
遇言姐說,TikTok真的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應用出海的至高成就。
現在因為政治原因被迫賣身,已經是件非常無可奈何的事。
8年前,張一鳴在微博上說,一家公司幹不下去的情況有3種:沒錢、沒信心、被關掉。
如今看來一語成谶,估計他都沒能想到,産品會被美國關掉。
要說如果真能賣身給微軟也算不錯了。
微軟麼,你懂的,在中國業務量大,政商關系挺融洽,在短視頻領域跟字節跳動沒有競争關系,中國工程院院士蓋茨先生給代管一下先。
但是前天,川普又鬧出幺蛾子,明确反對由微軟收購TikTok,導緻收購談判暫停。
反正現在就是,你說你公司在開曼群島也不行,你說你在美國增加就業也不行,你說你遵紀守法很服管也不行。
這一筆竹杠是敲定了。
話說,像遇言姐這種胸無大志的,聽到TikTok售價500億美元,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是好事麼,拿錢直接退休。
但是,成功人士跟咱的想法不一樣。
網傳騰訊要收購今日頭條時,張一鳴說過一句特硬氣的話:
我創辦今日頭條,不是為了成為騰訊的員工。
如今TikTok拆分,也是非戰之罪。
聽說張一鳴對這個事已經想開了。
不然,還能咋辦。
5次創業,4次失敗
張一鳴以162億美元的身價,位居胡潤全球百強企業家。
現在看來,張一鳴創業,年紀輕、時間短。
今日頭條12年搭建,估值已達750億美元,幾乎是百度的2倍。
TikTok16年才上市,4年時間風靡全球,有8億活躍用戶。
但其實,張一鳴是個屢敗屢戰的連續創業者。
83年生人的張一鳴,今年也就才37歲。
跟王興、黃峥幾個同代的geek型理工男創業者一樣,張一鳴不愛像馬雲爸爸一樣大講情懷。
這幾個人都不将重點放在對外表達上,雖然善于揣摩分析人性,最終還是落腳在科技上。
張一鳴是王興的老鄉,福建龍岩人。
張一鳴的老爸是公務員下海,在東莞開辦電子産品加工廠。
據說,張一鳴小時候,家裡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哪個朋友搞了個新技術,誰在國外做了個新産品。
物質環境富裕、精神層面寬松,張一鳴很小就接觸到商業與創新的概念。
2001年,張一鳴考上南開微電子專業。
由于不愛做瓶瓶罐罐的實驗,張一鳴轉專業去了軟件工程。
那時候,張一鳴靠接外包項目,給父親的公司做軟件,已經能月入兩三千塊錢。
畢業之後,張一鳴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不停創業、不停辭職。
他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和優秀的人做有挑戰的事。
在今日頭條前,張一鳴有4次不成功的創業經曆。
第一次創業,張一鳴和師兄做的協同辦公軟件失敗;
第二次創業,張一鳴離開酷訊搜索引擎,那時他已經是技術總監;
第三次創業,張一鳴在微軟幹了半年後覺得無聊,加入老鄉王興的團隊一起做了飯否;
第四次創業:飯否被關閉後,張一鳴創辦垂直房産搜索引擎“九九房”;
第五次創業:張一鳴辭去九九房CEO的職務,推出實驗性産品“内涵段子”。
這次創業算是勉強成功了,後來繼而孵化出今日頭條。
這創業經曆也是看得人眼花缭亂。
不僅張一鳴,他的老鄉王興也一樣有過“不着調”的時期。
在美國讀博讀到一半,發現臉書的模式大有潛力,立刻辍學回國搞校内網。
校内網被迫賣身後,馬上開始折騰飯否。
飯否被關掉後,又弄了海内網。
從2003年到2010年,7年做死了十幾個項目,最後終于搞成了美團。
▲從幾次失敗的創業中,張一鳴學會了,要對内容有掌控能力,合夥人應具有的素質,以及融資必須要快
在如今這個反雞湯的年代,大家普遍不再認可“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老調。
但是從張一鳴和王興的經曆來看,他們的每段失敗都為後期的成功提供了經驗值。
張一鳴和王興都是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王興家更是在90年代初就資産上千萬了。
他們的家庭不迷戀體制、穩定、戶口,有底氣讓孩子自由發展。
不怕輸的人才能赢。
遇言姐覺得,富二代家庭最好的教育手段,不是直接塞給孩子資源人脈,而是讓他沒有顧慮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換成咱們,你敢剛畢業不上班直接創業嗎?
進了微軟還不抱緊大腿,居然嫌太清閑要鬧辭職?
好不容易出國留個學畢業證都沒拿到就往回跑?
創個業屢戰屢敗,沒收入也無所謂,老爸墊錢發工資?
如果換了普通家庭的孩子,哪兒來的膽量敢這樣操作?
前兩年張一鳴有個面向應屆生的演講刷了屏。
在這篇名為“Stay hungry, Stay young”的講話中提到了混得好的年輕人具有的幾種特征。
比如,保持自我成長,不願甘于平庸;
比如,做事不設邊界,能做的都去做;
比如,對不确定性保持樂觀,願意嘗試。
這些觀感和經驗,是從張一鳴的層面出發所看到的,也是他在成功之後所總結出來的“自我合理化”。
從遇言姐的視角,我覺得除了是技術大牛、家庭經濟環境寬裕之外,張一鳴跟普通人的思維,也有着更大的、根本性的不同。
是什麼呢?
往下看。
成功者思維V.S.平庸者思維
一個人成就霸業或是一事無成,都不是由單一原因造成的。
遇言姐不喜歡定義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但對比成功者和我們自己,的确可以看到思維的不同。
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普通家庭的教育,缺乏對社會結構的認知、缺乏對事物規律的認知
大多數家庭都會告訴孩子,教育改變命運,找個穩妥工作。
家長對社會趨勢的了解很少,或僅限于對自己周邊的認知。
因此,多數孩子畢業之後隻能想到賣時間、賣技術,上限是做個體面、穩定的打工仔。
很少有父母能在更高的戰略格局上指導孩子。
比如,這個社會的發展趨勢是什麼,哪些領域的紅利期已經到頭,哪些領域存在着更大的機會,什麼樣的人才會是稀缺資源。
總之就是引導孩子思考,如何找到一片自己擅長且沒人發現的藍海,而不是非要在屍山血海裡前赴後繼地填命。
遇言姐記得大概是2002年的時候,正值上一波互聯網泡沫崩潰不久,計算機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專業。
當時,在留學生中最火的專業是電子和商科。
緊接着,加拿大的石油産業一朝突飛猛進,繪圖員都能拿到8萬加币的年薪。
當時,不少跟我一起的留學生都轉去讀短平快的能源相關學科,父母親也贊成順應市場,先保證能找到工作再說。
有一名在大學任教的朋友勸大家,你們不要忙着從計算機系轉出去,能源這東西起起伏伏,人工智能會不斷深化,未來是大數據的時代,看看哪些公司活下來了,就到他們那裡去找工作。
可惜彼時,大家的信心觸底,根本沒人聽他的。
大家滿腦子想的都是去石油公司,入職就能拿到12萬加币的年薪。
現在回頭看,人家句句都是遠見箴言。
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早一步洞見到事物發展規律,才能在大勢将起未起時放手一搏。
張一鳴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經常興緻勃勃地念叨誰搞了個新技術、誰做了個新産品。
他們或許是興緻所至、無意為之,但僅憑這一點,張一鳴的認知起點就比同齡人高了不少。
第二:普通人看不清利益點,對成本與效果不理解
普通人的商業邏輯很簡單,無非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大家等值交換。
大家更重視當下可獲得的收益,而對長遠的、抽象的、需要付出更大代價的收益心懷警惕。
但是在商業案例中,利益關系錯綜複雜。
具有成功思維的人更能深度理解利益之所在。
比如,張一鳴做TikTok的時候,跟快手是競争對手,兩家都想收購一個叫Musical.ly的應用。
但是,Musical.ly的老闆想趁着收購把兩外兩家旗下的爛公司一起打包塞出去。
快手覺得這事不講道理,就沒繼續收購這個應用。
張一鳴則活活咽下了死蒼蠅,多花了幾千萬美元收購成功。
這個隐忍的舉動很了不起。
如今這件事反過來看,張一鳴的收購很必要,直接導緻互聯網格局完全不同,也使TikTok把戰火燒到了全球。
再比如《三十而已》中的顧佳。
顧佳的老公不理解,為什麼她要傾其所有買個愛馬仕去闖太太圈。
但其實,如果把這個包看作銷售成本,就很容易理解了。
銷售成本就是用于吃飯、送禮、走關系的沉沒成本。
1千萬的單子,投入50萬作為前期成本是合理價位。
更何況,包用完還能賣,收回部分價值。
燒錢不是不可以,關鍵是燒出效果、燒出效率。
我們總說,有錢人精于算計。
但跟一般人盯着眼前一塊八毛的掰扯不一樣,他們更加分得清每個環節的主次順序,考慮成本和效果,把錢花在刀刃上。
這個格局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第三:普通人缺乏觀察力,對信息敏感性不足
成功人士往往對大勢富有觀察力,信息敏感性高,再加上行動力,比起普通人真就叫赢在了起跑線上。
還有前陣子遇言姐推送過的,做高科技互聯網健身鏡子、被Lululemon收購的案例。
很多留言都說自己也想到過同樣的點子,但是沒有再深入琢磨,沒有能力造出原型機,也無法判定這個産品的紅利期會有多久。
但是打造鏡子這款産品的那位哈佛畢業的姑娘,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是一個有時間敏感性的商品,她立刻着手融資,臨盆時拿到資金,安排18個月必須做出成品。
再比如,張一鳴走在街上就觀察到信息媒介從報紙電腦轉移到了手機,由此立刻判定内容分發這個項目的時間窗口期到了。
還有黃峥,也是善于洞悉世情的好手。
從小就會觀察不同人群之間的生活習慣、需求考慮、文化差異。
後來他根據這個感悟,在大家普遍都認為京東、阿裡之外再無份額之時,開拓了大家都視而不見的下沉市場。
再舉個内啥點的例子,毛當年寫《尋烏調查》的時候,也是30來歲年紀,硬是把一個縣城的社會分層、商業情況、土地關系,筆筆賬目調查得一清二楚。
連一家雜貨店本金是多少他都能列舉出來,真不知道他是如何獲得如此詳細的數據的。
梳理分支、定義問題、找到問題根源的主幹,這是非常稀缺的能力。
這種觀察力既是天賦,也需要有意識地練習。
作為普通人,因為地域局限、因為認知局限,導緻信息的匮乏,使思維變得僵化,難以走出隻顧眼前的狀态。
好在這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隻要你想,就有辦法獲取有效信息,培養自己的觀察力和敏感性,以彌補教育中的匮乏,避免剛愎自用内卷化。
最近,大家都愛說選擇比努力重要。
的确,在正确的方向上逐步前進,遠比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有效。
最後,遇言姐說,世界格局正處于千年未有之變局。
我們都不知道這波大浪會持續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
社會對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安身立命的角落越來越難找了。
我們隻有不斷獲得高層次的指點,看到大勢所趨,能夠快速試錯,學會延遲滿足,放棄對暫時性安逸的追逐和享受,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
由此,或許才能獲得一次擲對色子的機會。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