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運動項目中,揮拍運動因趣味性和互動性脫穎而出,成為不少人的首選。
相比網球、乒乓球,羽毛球更容易上手,并且能通過跑、跳等姿勢輕松鍛煉到全身。
《生命時報》(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綜合研究,邀請專家解讀羽毛球運動的健康好處,教你幾個技巧防住運動損傷。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李永剛火箭軍總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王長江北京競時健身羽毛球教練 高文濤
羽毛球給身體帶來4個好處
打羽毛球時,全身肌肉組織都會在短時間内進行繃緊和放松的互換,這樣才能跟上快速飛行的球體。正是因為這樣的運動模式,羽毛球給身體帶來4大好處:
+護血管
《英國體育醫學雜志》曾刊登一項國際研究稱,在保護心血管方面,羽毛球等揮拍類運動名列第一。
該研究針對8萬餘名英格蘭和蘇格蘭參試者近30年的健康數據展開了梳理分析。結果顯示,羽毛球等揮拍類運動可以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56%。
+緩解頸椎病
長時間伏案工作或玩手機的人,頸椎大多會出現僵硬、動時“咔咔”響的問題。通過運動緩解脖子僵硬,推薦運動就是打羽毛球。
因為打羽毛球時需要脖頸後仰,可以幫助改善頸部長期固定姿勢引起的僵硬不适。
+減脂
對于工作比較忙的人來說,打羽毛球是個高性價比的運動,既需要體能,又鍛煉技能,綜合健康收益更大。
羽毛球屬于中等強度的運動,同時也是屬于一種耐力運動。其能量消耗值可見下表:
+愉悅心情
羽毛球既是一種運動,也是一種娛樂。無論是單打還是雙打,都給人一種參與感,可以增進社交。
打球的過程中,通過奔跑和變換身體姿勢感受接球的互動,當擊球者赢得球時則會有一種滿足感,能極大地愉悅身心。
打羽毛球,請護好這些部位
羽毛球是一項全身運動,需要合理用到移動、跳躍、轉體、揮拍等動作。在擊球的過程中,如果動作不規範,身體很容易出現以下損傷:
足跟部
腳部的跖筋膜與跟腱相當于彈簧,每次跳躍扣球時,這兩個部位都會承擔很大的力,運動久了或姿勢不當,會導緻足跟炎症或損傷。
最常見的是足底筋膜炎,常因向上跳躍力量過猛産生炎症。跟腱斷裂在足跟部損傷中算較嚴重的,很多是因為沒接受系統練習,或未充分熱身導緻。
腳踝部
打羽毛球時有許多前後移動與橫向移動,為了接球“穩、準、狠”,移動速度會很快。這樣的快速移動,容易造成踝關節扭傷。
如果長期運動不注意,踝關節反複扭傷,幾年之後可能演變成關節炎。
踝關節周圍韌帶和踝關節囊受到損害,造成關節不穩定和關節痛,嚴重的需手術治療。
肩關節
打羽毛球是超肩運動,即腕與肘活動位置超過肩膀。超肩時間長了,易導緻肩部疲勞。
發力點不對或突然間擡手猛抽球時,自身肱骨和肩峰的撞擊可能引起肩峰下滑囊炎、肱骨内側髁炎等。
膝蓋不好的人,少打羽毛球
打羽毛球時,需要反複摩擦、沖擊或者擠壓膝關節,對于膝關節有傷病的人,會加重其磨損程度。
當發生急停、緊急變向、跌倒、踩空等情況時,如果這個沖擊力使得膝關節胫骨外翻(通常還會伴有胫骨外旋),就容易引起内側副韌帶損傷。有20%~70%的内側副韌帶損傷同時伴有其他韌帶的損傷。
例如,内側副韌帶深層附着于内側半月闆,因此有5%的内側副韌帶損傷會伴有内側半月闆的撕裂。
此外,前十字韌帶損傷合并内側半月闆損傷也較為常見,主要是因為膝關節過度拉伸或外翻。
3個技巧,打球更安全
打羽毛球時,除了學習專業的動作規範,還要掌握幾個運動技巧,避免運動損傷。
運動前活動開關節
由于羽毛球對關節活動強度要求高,因此打球前充分熱身能夠避免大多數運動損傷。
打球前,必須提前把運動中可能用到的肌肉群和關節徹底活動開。主要練習兩處:
一般認為,熱身時間最好占運動總時間的10%~20%,比如,進行1小時的有氧運動,熱身時間應該在6~12分鐘範圍内。
運動時最忌諱猛擡頭
避免或減少機械性動作,如果感覺局部肘關節酸痛的時候應該停下來,做一下牽拉動作。
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佩戴護肘、護膝,除此之外,最好學習規範動作,以免發生運動損傷。
此外,打羽毛球時最忌諱猛仰頭,由于頸部彎曲、頸伸角度加大,無疑會使頸部負荷加重,稍有不慎就可能對頸部和背部造成一定傷害。
因此,近距離打球時,球過頭頂,不要猛仰頭、後弓背部去追接球,以免造成損傷。
運動後靜态拉伸肌肉
打球結束後,不要馬上靜止休息,要進行靜态拉伸,讓肌肉從緊張狀态逐漸恢複,避免急速停止引發的運動損傷。
重點拉伸手臂、腰部、腿部、腳踝等部位,伴随手部拍打,讓肌肉充分放松。
選副好球拍主要看4點
好的球拍,不僅是打好球的助攻,還能避免運動時受傷。一些新手可能對選購球拍有誤區,以下4個指标幫你選副得心應手的羽毛球拍。
本期編輯:張宇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