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專業本科班”上個月畢業了。
他們靜悄悄地入學。平時,他們既忙于本職,還要專注學業,一畢業又迅速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他們就是上海開放大學民政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生命教育)本科學曆教育班。上海開大與上海市民政局合作舉辦的這個本科班,學員均來自本市的民政系統所屬殡葬單位。
日前,記者跟随這個班級的同學,走進他們的工作場所,聽他們還原真實殡葬工作的崇高與艱辛,聽他們講述現代都市人對殡葬文化的認知、迷茫與需求。
1
生态殡葬新理念
“城市殡葬工作,不就是提供辦個追悼會的場地和完成火化這最後一道工序嗎?”“殡葬業太小衆、太冷門,有職後培訓就行了,還用正規高校開設殡葬專業?”議論、觀望、期待一直與這個新興的專業如影随形。
開設生命教育本科段教育,對于上海開放大學來說也是首次嘗試。上海開大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伊曉婷說,經過反複調研讨論,上海開放大學民政學院決定,在社會工作專業下增設生命教育模塊,開設殡葬社會學、生命哲學與生命教育、壓力管理、哀傷輔導與殡葬禮儀等4門課,并對綜合實驗、社會實踐、畢業設計3門課程作針對性的教學内容調整,面向本市殡葬系統員工招生辦學。這樣的專業在全國其他普通高校裡還是一個空白。而像殡葬社會學這樣的核心課程更是鮮為人知。
謝雲霞是5年前從企業技術崗位應聘招入澱山湖歸園公墓的。她說:“當時家裡的老人還一時有些想不通,但愛人卻很理解和支持。我的崗位是單位裡的黨建幹事,像清明、冬至等祭掃高峰時,我們都要到一線做黨員志願者。”
“常常有人當着我們的面不屑地說:‘你們不就是看墓地的嗎?’其實,墓園裡來來往往的人,文明程度、生活理念、個人需求千差萬别,這就要求我們的服務工作必須做到認真、細緻、科學。”謝雲霞是首屆殡葬本科班的學員,她說,在課堂上老師們無數次地提及“殡葬無小事”這個原則,規範地、系統地學習,不僅能幫從業者樹立良好的形象,還可以讓市民體驗到我們的服務規範和服務技巧,從而赢得市民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你們不讓燒,那就麻煩你們去地下跑一趟,幫我送過去吧。”有一年冬至,有個祭掃市民在墓園門口大聲叫罵。起因是按照本市的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公共墓園裡是禁止燃燒錫箔、冥币、紙錢、紙紮等祭奠用品和燃放煙花爆竹的,墓園也不再租借焚燒桶,并取消了臨時焚燒點。然而,對于創建“無煙墓園”,有些市民就是不理解、不配合,有的還會無理糾纏。這個情緒激動的祭掃市民得知不能焚燒錫箔後當場發飙,非要堅持說焚燒錫箔是傳統風俗,不讓燒不合理。謝雲霞說:“我們本科有一門課專講殡葬禮儀。我就運用掌握的知識,從祭掃禮儀、殡葬文明、遵紀守法等方面入手,與那個市民做了耐心的溝通交流。看到他的情緒有所穩定後,我又向他介紹了可以用鮮花、風車、絲帶等環保祭祀用品替代錫箔,同樣可以起到緬懷親人的作用。就這樣,一場糾紛被我的‘專業’規勸化解了。”
在謝雲霞的心中,殡葬工作實際上是對生命的一種信仰,能夠讓人們過上一些有意義和有追求的生活,讓人們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這是一種屬于殡葬獨特的文化。“不可否認,我們的工作也會經常遇到一些難處。就拿近年來倡導的生态葬來說,這是社會主義新時代殡葬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風尚。比如,這些年我們園推出了392平方米的墨梅苑景觀葬,其中包括了景觀壁葬(骨灰盒前後葬)、景觀葬(圓筒式骨灰罐葬)、景觀微晶石葬、花壇葬、水景葬等,還有深埋可降解骨灰葬。我們正緻力于打造上海生态葬式示範區。雖然我們年年都在大力宣傳和推廣,但從成效來看,其并未成為主流的殡葬模式。原因也不難理解,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習俗已經根深蒂固,需要進一步深化殡葬改革,通過移風和易俗兩個途徑,逐步轉變人們的觀念。”她說。
今年7月,謝雲霞本科畢業了。她說:“要說我們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既要服務于生者,還要服務于逝者。這種雙重服務是為了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我認為,這也是我們參加學曆提升的真正意義所在。”
2
不圖“做給活人看”
在籌備開設這個專業之前,上海開大會同市民政局曾做過認真的調研。當時,在殡葬服務方面,全市殡葬服務機構從業人員3822人,中專及以下學曆占54.03%,持有殡葬職業技能證書942人,占從業人員的24.6%。
2020年春季,在上海開大總校、徐彙分校、青浦分校三個點率先啟動首次定點定員招生,共招收85名學員,全部來自本市的殡葬行業。
“我的畢業論文主要是探讨增能視角下龍華殡儀館推進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在上海市龍華殡儀館工作了十多年的吳斌,也是首屆殡葬本科班的學員。他說,如何看待生命,不論是家長還是青少年,他們對生命教育都普遍缺乏正向的理性思考,這已成為一個社會傾向。現在的殡葬改革特别推崇正确的服務理念,其中一項重要的“延伸服務”就是開展生命教育,并且要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實踐活動提供幫助。
去年6月,龍華殡儀館“人文追思服務”正式獲頒“上海品牌”認證證書,成為首家獲此殊榮并同時通過服務認證雙認證的殡儀機構。同時兼任上海市殡葬服務中心團委書記的吳斌說,獲得了品牌認證,标志着服務标準提高了,目标更明晰了。“人本龍華,大愛無界”,也是龍華殡儀館的核心價值觀。
“我進入單位後,曾長期在一線工作,做過葬禮司儀等工作。長期的工作實踐,使我們越來越感覺到,生命教育是一個全過程的教育。”吳斌說,市民家庭遇有喪事,有些人家會出現攀比現象,常聽到有人會說“看别人家,辦得多隆重啊”“我們隻要求場面大、有氣派,錢無所謂”。從殡葬心理學來說,這就是典型的老百姓所說的“做給活人看”。而科學、文明的殡葬理念是要讓活着的人從逝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并傳承下去。正是從這一點來說,殡儀館的轉型,就是要賦予它更多社會教育、文化傳承的功能。
吳斌坦言,殡葬雖然事關千家萬戶,但平時很多人總是會用回避的心态對待這個行業,真遇到事情了,又往往會覺得找不到值得依賴的服務機構。“像我們這樣的國有單位,已經是上海的服務品牌之一了,但不太可能到處去做大規模的市場宣傳,主要還是靠在市民中建立起的口碑,靠我們的先進理念和優質服務,去赢得百姓的認可,讓廣大市民放心。但是,有一個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那就是市民一旦需要辦理喪事,往往第一時間就會被很多中介機構所包圍。那些中介的觸角會伸得很長,打出的廣告又是‘一條龍’服務。但他們的标價又有多少是真正與價值相符合的,市民卻很少考慮。漸漸地,殡葬市場就被弄扭曲了,讓市民誤以為隻要錢付得多就算對得起逝者了。”他說。
吳斌介紹,這些年,龍華殡儀館成立了“愛·龍華”生命文化教育基地,這可以說是殡葬文化與生命教育融合實踐的一次破題。他說:“我們在一些高校、社會組織、街道社區推廣生命文化教育的項目。市民群衆可以到我們單位參觀體驗,内容包括參觀上海殡葬博物館、開展個性化喪事模拟體驗、參加各類殡葬文化與民俗文化講座等。我們還不定期地将一些生命文化教育課程送入校園和社區。從效果來看,至少我們已經發現群衆對殡葬文化、對生命文化是好奇的,是有了解和認識的需求的。”
3
個性定制“追思樂”
“從提高殡葬從業人員的學曆層次、文化素養入手,進而在全社會推廣先進的殡葬文化,改變落後殡葬習俗,這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環節。”上海殡葬業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有必要注重教育公衆弘揚傳統殡葬文化的精華部分,如“厚養禮葬”的孝道文化等,同時使繁文缛節得以簡化,剔除不适應現代社會的糟粕。還有必要提升人們從生到死、養生送死、生死無憾的整體生命質量,消解死亡處理方式的工業化和技術化操作造成的負面影響。
陳之銳曾在浦東殡儀館做了十多年的殡葬禮儀工作,兩年前轉入上海市殡葬服務中心殡儀部工作,參與了 《殡儀服務員國家職業技能标準(2021年版)》的編撰審核工作。她說,這是一份殡葬行業的國标,無論哪個行業的發展,必須依靠技術人才的不斷湧現,每個工種也都需要有職業培訓的标準;另一方面,有了職業技能國家标準,行業技能大賽也就有了參賽及考評的技術規範。民政部每年都會舉行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競賽,與殡葬相關的職業有公墓園管理員、殡儀服務員、遺體防腐整容師、遺體火化師等。
國家職業技能标準把殡儀服務員的職業定義為“從事追悼、告别場所布置,接待、引導家屬和賓客,組織治喪活動等殡儀服務工作的人員”,并詳細規定了不同技術工種和技能等級的要求。“外界總認為我們這個行業很神秘,其實,國家标準的出台,從更積極的層面來說,也是為了打破這種‘神秘感’。”陳之銳說,人們總是說“移風易俗”,這沒錯,但這個“風”怎麼移,這個“俗”怎麼易,也是不能“一刀切”的。很多服務細節在國标裡沒有體現,但殡儀工作人員必須為當事家庭考慮得周全些,從而體現出一種人文關懷。
再比如,國标裡還有一條,要求達到禮儀師級别的工作人員,在提供悼念服務時,要能主持個性化殡葬儀式。陳之銳說:“就拿播放哀樂來說,現在有一些家屬提出不要播放哀樂,改為播放一些逝者生前喜歡的音樂,那麼,我們就要尊重家屬的意見,如何把家屬提供的素材更好地融入到整個悼念儀式中,是需要工作人員去思考和策劃的,并非簡單的替換,這樣才能把悼念活動辦得更具個性化,更能滿足家屬的願望,這也是對逝者更好的緬懷。現在一些文藝工作者百年後,他們的追悼會上大多會播放他們曾經的唱段及影像。”
陳之銳表示,現在承辦喪事的家屬,主要的年齡段也在向70後甚至80後轉移,他們接受教育的程度、對待生與死的觀念,也與老一輩有着很大不同。國标裡提出,殡儀服務要注重品牌建設,要能按照市場需要開發新的殡葬産品與服務。“所謂新的殡葬産品,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就是開發新的墓地、墓穴,而是要讓殡葬服務更加親情化和人文化,倡導一種有文化的殡葬理念。很多人對殡葬的認知還停留在‘非黑即白’,很是冰冷。随着現代殡葬業的快速發展,再加上新的技術手段已經得到廣泛應用,這都在促使人們的殡葬觀念也要有新的轉變。比如,骨灰盒的設計,就可以非常個性化和時尚化,有的還融入了新材料和新技術,開發出了可降解材質。再比如,壽衣的設計也在逐漸一改唐裝式樣,漢服、旗袍等款式都能按家屬的需要定制。”她說。
新民晚報·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王蔚
來源: 新民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