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服飾文化的存在不可忽視。從上古時期一直延續到清朝,有數千年之久。
而在中華曆史中,魏晉時期一直為人向往。雖然當時的社會一片混亂,政權更叠頻繁,但當時思想活躍,出現許多名士,開一代“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指的是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是魏晉時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士人們行為風流潇灑、不滞于物、不拘禮節。他們獨立特行,又頗喜雅集。
《菜根譚》:“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當時的名士風流不僅體現在他們的行為上,就連衣裳也能顯露一二。
紮巾
古代男子裹頭之巾,通常用缣帛裁成方形,長寬與布幅相等,稱為“幅巾”。
蘇轼《念奴嬌》:“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綸巾,是幅巾的一種,一般認為以較粗的絲帶編成。相傳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戰時,僅以綸巾束首,故又稱為“諸葛巾”。因其質地厚實,便于給頭部保暖,多用于冬季。
《晉書·謝安傳》:“著白綸巾,鶴氅裘。”
古代男子包髻的綸巾以白色為主,有潔淨高雅之意。而當時的女子并不限于白色。
《邺中記》:“皇後出,女騎一千為鹵簿,冬月皆著紫衣巾,蜀錦褲褶。”
由缣帛裁成的幅巾又稱為“缣巾”。缣巾比冠帽便利,故曹操用其做“時服”。
另有“角巾”,指有棱角的頭巾,也稱“折角巾”、“墊巾”或“林宗巾”。
東漢名士郭林宗裹巾外出,遇雨使頭巾一角陷下,時人加以模仿,遂成風氣。郭林宗性情高潔,不受官府征召,故角巾又被認為隐士的象征。
《晉書·王導傳》:“則如君言,元規若來,吾便角巾還第,複何懼哉!”
除去這些臨時紮系的頭巾,還有事先折疊成形,用時可直接戴上,如“菱角巾”。它兩端尖銳,形似菱角。
《雲仙雜記·菱角巾》:“ 王鄰隐西山,頂菱角巾。”
一種用黑色紗羅制成的頭巾,稱“烏紗巾”或“烏巾”。
一種用葛布制成的頭巾,質地纖細,形狀如蛤,稱“葛巾”或“漉酒巾”。
李白《戲贈鄭溧陽》:“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中一人散發,三人梳髻,四人紮頭巾,無人戴冠。
寬衫大袖
當時社會的動亂,鬥争的殘酷,給時人帶來了極大的生命危險。這就使當時的貴族與文人奉行享樂主義,逃避現實。他們反對束縛,追求自由曠達,魏晉玄學興起。而社會風尚也會在衣冠服飾上表現出來。
從記載來看,當時的文人多穿大袖寬衫,式樣較為質樸。秦漢時期的袍服的袖口往往會收起來,這個袖口稱“祛”。魏晉名士褒衣博帶,不受祛的束縛,袖口日趨寬大。
《宋書·周郎傳》:“凡一袖之大,足斷為二;一裾之長,可分為二。”
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此為尚,并一直影響到南朝。
《顔氏家訓》:“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
這個時期的衫子有單、夾兩式,一般為對襟,中間用襟帶相連,或不用襟帶,直接敞開。其色以白色居多,崇尚高雅素潔。不僅用作常服,也可用作禮服。
《東宮舊事》記:“太子納妃,有白毂,白紗,白絹衫,并紫結纓。”
寬衫大袖可穿着在身,也可披在肩頭,敞襟露胸者常有,配以丫髻或頭巾。
此時的女子也受影響,常穿寬衣博帶、長袖翩翩的衣服,如“雜裾垂髾”。
在衣服的下擺部位,上寬下尖,形如三角,層層相疊,名“垂髾”,再綴以飄帶。由于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又有“華帶飛髾”的形容。到南北朝時,去掉了曳地飄帶,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