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字值得終身奉行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字值得終身奉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23:31:44

《論語》在國學經典中算是一部比較容易讀懂的書,但是有些句子我們讀起來還是感到很費解,如“史阙文”“馬借人”之類,許多注家各執一詞,莫衷一是;有些句子我們都以為讀懂了,但是細究起來,也常常言人人殊,比如“切問近思”,或以為“切問”為“懇切地發問”,“近思”為“認真思考”,或以為“‘切問’者,問所當問,切己也,非子路之問‘事鬼神’‘敢問死’之類大而無當、虛空玄遠的問題。‘近’者,不遠也,如賢賢、孝親、事君、交友之類,皆人生所當了然之要務。‘近思’,就是要思考、研究身邊的這些事兒。”(參見拙著《論語研究論稿》,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308-309頁。)孰是孰非,恐未易斷。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字值得終身奉行(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1

章太炎先生說:“看唐以前的文章,都要先研究一些小學。”所謂“研究一些小學”,就是要熟悉字形字義,了解一些古人作文用字的習慣,太炎先生概括為三法:通音韻,明訓诂,辨形體。有些字,創造之初意義較少,人們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引申、比喻、轉借,意義逐漸增多,以今解古,難免望文生義,從而背離作者立言之本義。如對《論語》中“述”字的解讀,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論語·陽貨》:“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注疏》:“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者,小子,弟子也。子貢聞孔子不欲言,故告曰:‘夫子若不言,則弟子等何所傳述?’” 

“小子何述”之“述”,邢昺疏為“傳述”,似成确诂。錢穆、楊伯峻兩位先生譯文從之,李澤厚先生譯為“傳達”。若此,子貢問“您如果不說話,我們這些弟子傳述(傳達)什麼”,夫子卻答“天無言而四時運轉,百物生長”,則夫子所答非子貢所問。

蓋孔門弟子來學,學孔子之道,諸如為人處世,交友治學,從政行仁等等,非為“傳述”(傳達)孔子之言語,之學說,之思想。

《說文·辵部》:“述,循也。從辵術聲。”“述”的本義是“遵循”,如《書·五子之歌》:“述大禹之戒以作歌。”《禮記·中庸》:“父作之,子述之。”《漢書·藝文志序》:“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其“述”都是“遵循”的意思。

子貢雲“子如不言,小子何述”,說的是如果夫子不言,弟子無所遵從,不知怎樣做了。夫子答“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什麼也不說,但四季照樣運轉無窮,萬物照樣生生不息,以解子貢之疑,其義正合。

蓋夫子之意,人間自有正道,人各有志,各因其志而行,如四時行其所行,萬物生其所生,無須他人有言。孔子嘗言“誰能出不由戶,而何莫由斯道也?”(《論語·雍也》)蓋有感于“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史記·孔子世家》)而出此言。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字值得終身奉行(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2

《論語》“述”字凡三見。本章之外,另兩處見于《述而》和《憲問》。

《述而》首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述”謂循舊,“作”言創始。《先進》篇載:“魯人為長府。闵子骞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損之意即遵循舊制,不必改作勞民,也宗“述而不作”之旨,孔子贊其“言必有中”。

“述而不作”言其行事,非謂傳述典章。《康熙字典》引《說文》訓“述”為“循也”,即以“述而不作”為書證。

《憲問》第46章:“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胫。”

“無述”,沒有遵循,即不懂規矩,不循禮法。或訓“述”為“稱說”,謂“無述”為無德業可以稱說。度上下文意,似不合情境。孔子責其無禮,并非責其無成就可稱述。高敏女士說:“漢代以前,‘述’字似乎還沒有‘稱述’‘稱道’之義。”(《〈論語〉疑難句歧解辨證》,山東濟南,《孔子研究》2011年第4期第72頁。)

遺憾的是高女士又說,如果将“長而無述”“理解為‘述而不作’之‘述’,顯悖文意。”既然“述”字還沒有“稱述”義,那麼“述而不作”之“述”也非“稱述”。其實,“長而無述”之“述”與“述而不作”之“述”并“小子何述”之“述”,都用“述”之本義“遵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