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這個詞語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簡單的一個詞語,誰都能說,又有幾個人做到呢?
我感覺對于這幾個字,最好的踐行者就是白岩松。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跟我一樣的想法,那時候年輕,總感覺自己的本事不應該局限于此,三千塊錢穩定的工資總感覺不是我們的歸屬,總感覺隻要我有機會,我也能月入幾萬。
而白岩松告訴你,這種想法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一個局。
白岩松自己說過,自己也有月賺2000萬的機會,自己也心動了,想想以後,這麼多錢,也是個富豪了,但是,這個機會依然被白岩松拒絕了。
這麼好的機會,拒絕幹啥啊?
僅僅是因為《道德經》中的十幾個字——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争
他說:“我害怕,如果掙錢變得這麼容易了,然後呢?”
确實是這樣的,當錢來的容易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奔頭,這麼多的錢,我們能拿來幹嘛?更何況我們現階段的生活方式不需要這麼多的錢。
他說這個時候,道德經裡的那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争” 就顯得非常的重要。
天之道就是讓人有利而不讓人受害,人之道就是,做吧,不要管結果如何。
然而我們現代人,總是貪婪的先掙一筆巨款,再掙一筆,越來越貪婪,欲望的空洞越來越難填補,大家也就慢慢的忘記了初心。
而那些活得清楚的人,不管處于什麼境遇,都知道自己最初想要的是什麼,從來沒有忘記自己追求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有些人,之所以能站在高處,說明這個人确實有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白岩松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白岩松人生中,是《道德經》拽住了白岩松心,讓白岩松堅守住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烏鎮文化講堂”中,白岩松就說出了《道德經》對自己的幫助。
或許是機緣巧合,白岩松在三十五歲的時候,接觸到了《道德經》,也正是這個巧合,讓他人生的兩個困惑就此解開。
私和無私到底是怎麼樣的關系?
你得到的方方面面的贊譽越來越多,滿了怎麼辦?
“因其無私而成其私”,這句話是其從《道德經》中總結出來的,也讓其豁然開朗。
我們不必去考慮有的沒的,我們隻是需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自己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做好眼前的事情,但是,這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成了“自私”。
當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時候,回到這件事情的本質,這件事情也就穩了。
對于“滿”的思考。
當一杯水滿了的時候,任何東西都放不進去了,怎麼辦?把它倒掉!
讓一切回到原點,重新開始。
白岩松是這樣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十幾年前,自己的事業也是風生水起,各種獎項都降臨到了自己的身上,自己意識到了自己已經被捧得很高,開始迷失自己。
于是,他理清了思路,将自己的主持工作辭掉。在家閑了一年,也正是這一年,讓白岩松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道德經》在他的生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如同一位智者,在引領他前行。
《道德經》是一部讓我們國人自信的智慧之書。
兩千多年以來,《道德經》始終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高峰。
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大至宇宙,小至塵埃,修身養性、為人處世,各種智慧,盡收囊中。
對于尼采而言《道德經》像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魯迅也說: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宇宙真谛。
馬雲行商數十載,唯獨此書随身而行。
《道德經》中的智慧不是你一言我一語就能講明白的,老王在這裡,希望不管你是年輕氣盛的青年,還是血氣方剛的中年人,都要讀一讀這本寶典。
生活的智慧,獨到的看世界的方式,都能傳遞給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