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裡一位親戚狂熱迷戀上了瑜老闆,甚至炒菜做飯的時候都會聽着她的唱段“解悶”。
瑜老闆是京劇界裡一個“時尚而傳奇”般的存在。她既上得了台表演(被稱為京劇第一女老生),又做得了演講(通過《京劇其實很好玩》等演講不斷向年輕人傳播京劇魅力),還當得了節目評委(參加過《奇葩說》《喝彩中華》等節目),可謂全能型人才。她,叫王珮瑜。
舊時梨園行,戲班的“角兒”往往是班主,所以被尊稱“老闆”,後來即便“角兒”不是班主,也約定俗成稱“老闆”,這是對其行業地位和藝術成就的一種推崇。大家習慣稱呼她為瑜老闆,也可見對她的喜愛和尊敬。
瑜老闆除了本身天分極高,唱女老生被稱為“小冬皇”、“小孟小冬”外,還因為她不斷利用現代的表達方式、新媒體渠道,努力向受衆傳播京劇的魅力和欣賞方式,從而獲得了大量擁趸,更被年輕粉絲當作“另類青春偶像”在狂熱崇拜。
著名女老生孟小冬
如果看過電影《梅蘭芳》,就知道孟小冬是跟梅蘭芳先生同時代的著名女老生。瑜老闆被稱為“小冬皇”,就是指的這一位孟小冬。電影中,由章子怡飾演的孟小冬,和由黎明飾演的梅蘭芳唱的那出《遊龍戲鳳》,就是由梅葆玖老先生和王佩瑜配唱的。
同時,瑜老闆在生活中帥氣的裝扮、潇灑的舉止、沉穩的氣度,也被稱為“京劇界的李宇春”。總之吧,就是瑜老闆魅力多多,很有嶽峙淵渟的風采。因為親戚的極力推薦,從而喜歡上了這檔節目《喝彩中華》,在此真心安利,為浮躁的電視行業裡,能有人願意真正靜下心來做這樣一檔好看、有趣還能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而點贊喝彩。
《喝彩中華》是一檔原創的戲曲文化類節目,7月15日起每周六黃金檔時間在東方衛視播出,一共隻有7期,早在8月就已經收官,可見《娛評》是自來水哦。
或許一提是戲曲、文化節目,很多人會覺得沒意思,但像《喝彩中華》這樣能夠做到好看還不“跑偏“”的,其實還真不多見。目前在文化節目“紮堆”上馬的大潮下,内容難免良莠不齊,這檔節目可以算是文化類裡的清流,更算是娛樂化表達的綜藝節目中,清流裡的清流。
看了這節目,真正隻能總結出一句感歎:高手在民間啊!
其中有傳承了幾千年的傀儡戲,完全靠手指表現人物,指尖上的布偶人甚至可以耍雜技、倒酒……
有全程燦爛微笑、忍住淚水的七尺漢子,他是29歲的蒲劇武生,因為一次練功不慎導緻顱骨碎裂,本來被醫生判定為終身癱瘓的他,硬是因為熱愛的事業康複到可以繼續上台表演。
有昆曲界“國寶級”大師蔡正仁,上台隻為給孫女打拍子
眼神透着精氣神、可愛的“小穆桂英”
這檔節目表面上看起來采用了選秀節目的形式,然而完全沒什麼競技性,演員一個個也都透着自豪感,腰杆挺的筆直、絕不賣慘,基本個個選手都能過關,這些都讓看慣了一般選秀節目的觀衆“不适應”。對于這樣一檔有趣的節目,《娛評》沒有放過,采訪到了該節目的總導演王昕轶。
人物檔案
《喝彩中華》總導演、制片人 王昕轶
上海廣播電視台東方衛視中心獨立制作人,國家一級導演,上海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大型文化類節目《詩書中華》《喝彩中華》總導演、制片人;大型紀實真人秀《急診室故事》總導演、制片人,大型生活實驗類真人秀《我們15個》制片人。
娛評訪談
《娛評》:從《急診室故事》到戲曲綜藝《喝彩中華》,怎麼想到做兩檔跨度如此大的節目?
王昕轶: 其實我做《喝彩中華》是個人的回歸。我步入電視行業時,首先接觸的就是戲曲節目,後來也做大型晚會,包括戲曲晚會。近幾年,我覺得衛視平台播出的節目整體樣态,已經跟前幾年有非常大的變化。現在的娛樂、戶外真人秀、達人選秀節目非常多,但是在其中卻沒有出現過非常好的戲曲類綜藝,隻有央視此前推出過《叮咯嚨咚嗆》、陝西衛視的《伶人王中王》和今年央視做的《中國戲曲大會》等少數幾檔。
今年年初我就有這個想法,做一檔戲曲文化類綜藝。因為此前做的節目口碑還不錯,領導也信任。要知道,一檔戲曲類節目,能夠在東方衛視這樣的平台,拿出周六晚黃金檔時間來播出,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需要很大魄力的。
我本人非常熱愛戲曲,是上海曲藝家協會的副主席,我的微信朋友圈中會經常發與戲曲相關的内容,我對此也有過認真研究。這檔節目籌備的時間非常短,基本隻有一個月的時間,所以所有的準備、節目設想、選手(喝彩人),都是源于這十幾年在戲曲方面的積累。
《娛評》:這檔節目的模式設置特别簡單,隻是讓現場觀衆投票,而且每位選手好像都能過關,為什麼這樣設置,想達到什麼效果?
王昕轶:傳統戲曲,很難橫向比較,比如京劇和昆曲,很難說誰比誰更好。有做戲曲節目的想法後,我覺得最大的難點在于,我不知道在當下這樣的電視環境中,怎樣更好地去表達傳統戲劇,拉進更多的年輕觀衆,讓他們喜歡,而不僅僅隻是滿足原有的中老年人觀衆口味。
後來我們确定了節目的三個理念:
☞ 尋找到了喝彩的落點。這檔節目的初衷不是為得出比賽結果,它的藝術目标是讓更多觀衆喜歡,所以,節目競技性設置的非常“弱”,完全是觀衆投票,隻要能讓觀衆喜歡就通過。觀察員隻負責提供知識性的講解,或者與喝彩人有些故事、情感上的勾連。
☞ 通過喝彩的方式,讓那些始終堅守在傳統文化領域的喝彩人,把自己堅守的那份執着、驕傲、自豪大聲說出來,這種情緒會非常感染人。我認為,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想為之喝彩的東西。
☞ 我們不是簡單地讓觀衆來理解這些戲曲,如果想看戲,完全可以到網絡上找完整的視頻。我們希望讓觀衆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戲曲,其實蘊含了中國人這種堅韌不拔的堅守精神,他們能為自己熱愛的事情堅守一輩子。
《娛評》:如何在一個月的時間内,找到這麼多民間高人?
王昕轶:首先我做過戲曲節目和晚會,對很多人都是了解的,在邀請時也是有的放矢。喝彩人主要有幾類,一是兒童多,二是老藝術家多,三是有絕活兒的人比較多,所以呈現出來在表演上的創新也比較多。首先我知道應該找哪些人,其次再細分,看他們跟嘉賓之間會有哪些互動和故事性。
舞台上呈現的節目表演,我們都是經過大量設計和包裝的,我希望能把古老的傳統藝術,以一種非常“時尚”的氣質呈現出來,有現代感,而不是讓年輕人覺得很土。比如節目中搖滾和曲藝的結合,比如用阿卡貝拉的方式表現京劇《智取威虎山》中交響樂的選段,這些都是表達了我們對藝術的理解。
《娛評》:做過《急診室的故事》後,對您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王昕轶:在做過《急診室的故事》後,我最深的感觸就是,創作上我更加在乎“真”。《急診室的故事》是一檔全“真”的節目。《喝彩中華》作為綜藝,肯定不能全真,但我要求舞台中所有呈現的情感必須真。
我認為現在很多選秀或達人秀節目,選手表現的過于“凹”,上海話講是“很拗”,大意就是拿腔作調、故意賣弄情感,比如觀衆經常會诟病選手是在“賣慘”,這就不是真情實感,現實生活中誰會這樣呢。我覺得真實的關鍵在于,不能用力過猛、做作地去表達情感,而是要注意“收”和“斂”,就像畫作中的“留白”。比如我們的選手姚飛龍,雖然他的人生經曆了很大波折,但在舞台上他雖然眼含熱淚,但是一直全程在用微笑面對觀衆,其實這種情感反而更具張力。
現在很多文化節目會做“跑偏”,我認為做這類節目需要具備三顆“心”。
☞ 一顆是真誠的心。做文化節目不能說是為賺錢或是想博名,或者僅僅是因為需要做一檔文化節目,為完成任務而做。
☞二顆是敬畏之心。即使你再是這方面的專家,也必須要120%的尊重它,不會去惡搞它。其實創新過頭就會變成惡搞,如果你有敬畏之心,就會再三斟酌。
☞ 三顆是驕傲之心。你要發自真心的為它自豪。比如《喝彩中華》,我要将我作為導演的自豪感,傳遞給每一位選手。所以從節目中可以感受到,每位選手都很自豪,并沒有說因為我是唱戲的,我賺錢少,或沒有人關注我,就變得唯唯諾諾。隻有具備這種自豪感,才能撐起整檔節目。
這是文化節目必須要具備的标準。
而且,文化節目真的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駕馭的,包括嘉賓、導演。如果你肚子裡沒有這些文化藝術的底蘊,跟選手是無法交流的,火候很容易表現的“過”,就會顯得很油滑。在《喝彩中華》的錄制中,我會跟每一位選手至少有半小時到一小時的長談。走台時交流一次,錄制化妝前交流一次,上場前在台口看上一個節目表演時再交流一次。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幫助他放松緊張情緒,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對他們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因為我不能保證負責這些選手的副導演,能跟他順暢的溝通。一旦導演不懂專業的東西,無法跟他聊到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會在表演是打不開。所以為什麼我們看到王珮瑜可以呈現出特别自如的狀态,因為這些東西是貫穿到她血脈中的,聊得就是她的“家裡事”。而且即使她這麼懂了,在第一次錄制的時候,她依然還拿出了一個很厚的本子,把之前我跟她說的每一位選手,都做了非常詳細的筆記。我真是很感動,我覺得這就是對藝術的敬畏之心。
所以做文化節目中,導演、嘉賓都要有這“三顆心”,才能真正做出一檔讓自己自豪、感動觀衆好節目出來。
結語
或許,戲曲類節目對于年輕觀衆來說,接受起來還有距離感;
或許,這類節目現在收獲的更多是掌聲而不是經濟效益;
但是,這世界上總有些東西需要堅守,總有些精神需要繼承,總有些文化需要延續。
或許一兩個人、一兩檔節目的傳播力量是有限的,但是隻要我們開始行動,任何時候、任何動作都不算晚。
我們總不好在面對後輩子孫的追問時,心懷愧疚地說,這些優秀的國之精粹,起源于我國,而光大于異國。這是文化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未來需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