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當年的南京和現在的南京對比

當年的南京和現在的南京對比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03:51:50

5月18日,江蘇省發布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其中南京市總人口由2010年的800萬增加至931萬,增量為131萬。

南京人多嗎?

作為一個市域面積隻有6587平方公裡、總建成區面積超過800平方公裡、中心城區總人口接近700萬的區域中心城市,南京的人口的确不算少了。

但是相比于1300萬總人口的蘇州,1200萬總人口的杭州,乃至950萬總人口的甯波,南京的人口的确也算不上多。

那麼,關于南京的人口該如何評價,南京又該如何應對?

當年的南京和現在的南京對比(七普剖析931萬的大)1

南京市域手繪圖,@雞絲jeans 繪

01 | 關鍵詞:特大城市


南京,市域面積6587平方公裡(包含水域及山體),共有11個市轄區,其中六合區、溧水區和高淳區為遠郊區。由于市域面積不大,遠郊縣(區)不多,所以南京市的人口高度聚集于中心城區。

目前筆者對于中心城區人口大緻的測算方式為:老城四區全部人口 近郊三區的城鎮人口 江北直管區全部人口 江北浦口區扣除江北新區直管區的城鎮人口。

以2020年的各區常住人口統計作為分析依據,其中溧水和高淳的總人口不到100萬,占比約為全市總人口的10%;老城四區人口超過300萬,占全市比重約為36%;江南的江甯、栖霞、雨花台等區,按照城市化率進行城鎮人口折算,粗估下來的人口總數約為204萬,占比約為23%;江北新區直管區的總人口約為84.34萬,浦口區除江北新區直管區部分的城鎮人口約為24萬,故而江北屬于中心城區的總人口約為108萬,占比約為12.5%;江北六合區不屬于江北新區直管區的總人口約為70萬左右,這部分人口不列入中心城區而作為遠郊人口。

綜合分析下來,南京市2020年的中心城區人口約為613萬人,占市域總人口的比例約為72%,如果把近郊的農村人口也一并納入,那麼這個比例将達到76%。

而橫向比較來看,南京72%的中心城區人口比例在全國各大城市中都位居前列,更是比省内第一人口大市的蘇州高出了40個百分點。

假設人口普查之後中心城區的占比保持不變,那麼普查後南京中心城區的人口将達到931萬*72%=670.32萬。巧合的是,這正好符合2016年國務院批複版南京總規中的中心城區人口數,不得不說,南京的确很講究“政治”。

總而言之,南京中心城區接近700萬的人口總量已經屬于國家标準中認定的“特大城市”,而這也讓南京整體的人口增長形勢面臨着更複雜的挑戰。

02 |關鍵詞:增長乏力


從增長速度來看,南京十年的人口增長總數為131萬,平均每年流入13.1萬人,增速大大低于浙江省會杭州,甚至可以算得上相對乏力。

究其原因,一言難盡,以下都是筆者比較關注的幾點,權當抛磚引玉。

——嫌人少?不,南京一直嫌人多——

如果說現在的社會輿論更注重所謂的“人口紅利”和城市的“吸引力”,那麼在十年前乃至更早的長期環境中,人口總量在很多人眼中并不是一個越多越好的數字。

從目前可查的資料中可以看到,從2004年開始,南京就一直在提倡優化人口,限制總量;而到了2010年後的2014年,南京市仍然在提出要控制人口總量,限制全市域總人口,彼時規劃中十三五末期的全市域總人口要限制在950萬左右。

當年的南京和現在的南京對比(七普剖析931萬的大)2

當年的南京和現在的南京對比(七普剖析931萬的大)3

而對應的是,南京高校的不斷搬離,新城指标的不斷控制,老城開發的不斷“疏散”,開發邊界的不斷壓縮。。。

如今看來,也實在是“卓有成效”,并“圓滿”超期實現人口發展的目标。

——産業是核心競争力——

環顧四周,蘇州抓住了勞動密集型産業發展紅利期,大市總人口接近1300萬,這讓蘇州成為了世界工廠,也讓各地勞動力趨之若鹜。

杭州則走了另一條道路:得益于新興産業的發展,杭州在互聯網、金融、文化傳媒、先進制造業等方面充分發力,不僅擁有阿裡、網易等互聯網巨頭,也擁有娃哈哈和吉利這樣的傳統企業,整體的産業水平的确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這才是杭州人口得以迅速提升的關鍵。

反觀南京,由于成本、發展階段、産業布局、外圍郊縣少等多種客觀因素,南京的确沒辦法再通過大量引入勞動密集型産業來迅速增加人口總量,所以必然隻能通過産業提升和新興産業培育實現三産人口的集聚。

但是,真的不容易。

再複制一個杭州經驗對于南京而言幾無可能,隻能結合南京自身優勢選擇性發力。

避其鋒芒,找準定位。

——空心化,老城的發展困局——

從2010年到2020年,是南京主城新一輪城市擴張和老城存量開發的十年。

城市擴張自然不用談,河西、仙林、江甯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由于各種原因,老城的城市更新和存量開發進展皆不明朗:遲遲不能通車的五号線,遲遲不能完工的湖南路,遲遲未能形成規模的下關片區。。。

老城更新的開發失序直接導緻了成片及成帶的城市區域遲遲不能恢複人氣,期望中的産業轉型和業态升級也一直未能實現。

而反應到人口上則是:本應支撐南京老城升級轉型進而吸納新興人口的城市開發項目,由于整體性的滞後反倒讓老城進入了“隻疏散,未見來”的空心化陷阱中。

如若想改變這一現狀,在老城存量開發及老城産業轉型層面依然具有質量和效率雙提升的巨大空間。

——新城遍地,卻難以承擔發展之重——

從2010到2020,是南京全面啟動近郊新城建設的十年。

市域軌道交通線路基本建成、郊區新城的建設方興未艾,不過南京近郊新城的開發卻始終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那就是全面開花、個個不飽。

祿口新城、麒麟科技園、4号線沿線曾經的地鐵小鎮、江北的橋林新城、闆橋新城。。。這些新城早早地拉好了框架,但是在供地和建設方面卻進展緩慢。

以江甯的祿口新城和4号線地鐵小鎮為例,兩個區域都是地鐵通車多年,而站點周邊建設幾乎沒有任何改觀,本應借助地鐵大勢形成的TOD開發模式卻長期“啞火”,這的确讓看客們感到困惑。

而相比于遲緩的建設,近郊新城的房價卻在不知覺中邁入了2字頭。

反觀杭州,杭州的新城并不少于南京,但是在單一新城的成熟度上卻顯著的強于南京。不僅新城宅地供應充足,産業的引入也讓區域實現了“産城融合”,良性循環之下新城也迅速成長。

當年的南京和現在的南京對比(七普剖析931萬的大)4

杭州臨平新城,@moyan808 攝

總體說來,杭州從900萬總人口躍升至1200萬,實在離不開這些外圍新城的蓄水作用,畢竟,西湖邊想裝人的難度一點也不比玄武湖邊小。

——遠郊崛起,路漫漫其修遠兮——

如果說南京中心城區的人口增長是求質大于求量的高階增長訴求,那麼南京的遠郊區則是由于自身發展能級的不足而讓南京失去了一個全市域人口增長的支撐點。

溧水、高淳、六合(不含江北直管區部分)作為遠郊區,三區總人口不到150萬,總體特征都是丘陵多、農地少、村鎮密度相對偏低,人口底子本來就比較薄弱。

80年代末以來,南京的溧水和高淳兩縣就一直被江蘇省定位于蘇南西的生态農業縣,進而在工業發展政策上顯著的滞後于蘇南東部地區。而這也讓溧水高淳錯失當年的工業化發展紅利期。

盡管存在客觀問題,但是相比環境相似,地貌接近,人文相親的南京老屬縣溧陽,溧陽2020年常住人口為76萬,而溧水和高淳則分别是54萬和45萬。

所以,主觀能動性一樣很重要。

今年初,溧水提出了百萬人口規劃,大力發展空港新城和臨港工業,雖然難度頗大,但是溧水作為二産的主要流入地,人口實現大躍增也并非不可能。

而高淳則一直受到生态綠色的相關建設限制,所以在産業選擇方面受制頗多。不過,高淳也的确應該走出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外部環境所幹擾。

03 |關鍵詞:人口質量真的高


相比于總量的尴尬,第七次人口普查讓南京坐實了“高素質人口之城”的位置。

得益于雄厚的科教實力,以及相對高階的産業基礎,931萬南京常住人口中大學(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為35.23%,比第二名的蘇州高出近13個百分點。這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僅次于北京。

不過考慮到南京擁有超過70萬的在校大學生(大專及以上),在剔除兩地在校生的數據影響之後,南京和蘇州的大學(大專及以上)學曆人數的占比分别為27.4%和20%。

作為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南京的确擁有着江蘇乃至全國都位居前列的綜合人口素質。

同樣可以反應人口質量的還有就業人口的産業分布情況。根據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的相關資料,同時結合本次人口普查的總人口數據,我們便能清晰的看到各地在總人口的大帽子之下實際的産業人口究竟如何。

當年的南京和現在的南京對比(七普剖析931萬的大)5

感謝網友@philip_new制作的表格,雖然四普數據是2018年,但是依然可以反映産業人口的基本情況

由上表可知,南京的法人單位就業總人數為442萬人,人口就業率為47.47%。蘇州為60%,杭州為52.34%,廣州為47.59%,合肥為40.88%,鄭州為39.60%,長沙為31.04%,西安為31.11%。考慮到南京擁有70萬的在校大學生,扣除後的人口就業率也超過了50%。

而從就業人口的産業分布來看,南京信息行業與科研技術行業的就業人口分别位列第三和第二,而制造業人口(81.4萬)則大幅低于蘇州的410萬和甯波的233萬,也低于杭州的142萬,制造業人口的比例和廣州屬于同一水平。

總體說來,蘇州作為制造業大市和世界工廠,制造業為蘇州提供了52%的整體就業崗位,而總體60%的就業率也的确讓1300萬的常住總人口顯得非常“實在”。

南京作為科教文衛強市,也作為信息産業發展的強市,産業人口的綜合素質也可見一斑,而制造業人口的缺失也和南京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缺失關聯較大,這也讓南京在七普中失去了制造業人口的總量支撐。

反觀中西部地區,盡管各市常住總人口超過了南京,但是在人口的綜合質量和整體就業率上仍然與南京存在不小的差距。

04 前途依舊光明


七普數據一出,南京的表現的确并不讓人滿意。但是如果要就此唱衰,那也完全大可不必。

南京的整體發展一直都比較“穩定”,這是優點,但是某種程度也是缺點,但是如果要為了迎合外部一些非理性的聲音而刻意做出不适合自己的轉變,那也并不必要。

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想法:

1——改變對于人口的态度,正确認識城市人口對于城市發展的意義,不盲從于自媒體的浮躁,但是也絕對不要孤芳自賞。十年前“小而精”的發展願景具有時代特色,但是放到當下隻能被當做一個腐儒。

2——堅持首位度建設,實現省市一心。南京需要江蘇省的全力支持,江蘇省也需要一個更大更強的南京。支持蘇南和上海緊密協作,實現上海都市圈的産業借力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找到屬于自己的話語權則同樣重要。作為兄弟省份,浙江早早的提出了“杭州興則浙江興”的口号,杭州今天的産業發展也絕對離不開浙江全省的支持。

3——進一步強化都市圈發展,構築都市圈利益共同體,同時在有可能的情況下研究行政區劃擴容的可行性。南京太小了,的确太小了,在如今的行政建制之下,大不是萬能的,但是小則是萬萬不能的。延伸閱讀:為什麼要支持南京擴容

4——深入開展老城更新和産業轉型,利用自身優勢打造老城發展品牌,從中華第一商圈新街口的積極優化再到秦淮老城文化品牌的深入打造,讓更優、更美、更富的南京老城全面參與國際競争,積極綜合提升人口吸納能力

5——進一步細化人才引入戰略,全面學習杭州的人才服務理念。包括但不限于:人才就業、創業扶持基金,多維度的人才認定辦法(個人非常贊賞杭州對于理發師和快遞員的人才認定,非常棒),貫穿始終的人才落戶及就業跟蹤服務,甚至于小到人才景點年票的贈送等,細微之處見真章,杭州的确值得南京學習。

6——為郊區發展工業化鋪平道路,打造遠郊區的産業海綿,吸納更多的産業人口。大力支持溧水、六合發展制造業,在不影響生态的基礎上支持高淳發展新興産業,遠郊區的全面發展是南京整體發展不可或缺的本底。

總而言之,前途仍然光明,南京仍需努力,加油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