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老物件展覽館?原标題:鄉村老物件作者:羅大佺,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村裡老物件展覽館?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原标題:鄉村老物件
作者:羅大佺
鞋爪子
以前,鄉裡人穿上釘有鞋爪子的鞋,走在又溜又滑的山路上,平平穩穩,不摔跟鬥;如果走在石闆路上,則會發出“磕磕”的聲音,甚是好聽。
鞋爪子一般是鐵匠鋪裡的鐵匠打來擺在鋪子上出售,它由幾個橢圓的鐵圈組成,橢圓的鐵圈邊上,均勻地長着幾顆鐵牙齒,每隻鞋底要釘上兩個鞋爪子才行。農村人進城時,可以根據自己鞋的大小來篩選購買。
鞋爪子主要用于防滑,所以有的地方又把“鞋爪子”叫作“腳碼子”。不同的是,腳碼子是用麻柳、稻谷草搓成繩子綁到鞋上,鞋爪子則是直接釘到鞋底。
我的家鄉牟河壩位于川西南的深丘地帶。那時候的牟河壩隻有田埂,沒有機耕道,更别說碎石公路、水泥公路了。一到下雨天,山路泥濘,寸步難行。走在上面,深一腳,淺一腳,又溜又滑,稍不留神,就會摔倒在地,弄得渾身是泥。俗語“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指的就是這種鄉村小路。
那時候的農村很窮,不是每戶農家都能有釘着鞋爪子的鞋,一家有一雙換着穿就不錯了,因為打一副鞋爪子得花兩元多錢的“巨款”。大人們對鞋爪子很愛惜,雨天挑水、擡豬、碾米、背東西時才穿,一回到家裡就趕緊換下來,用竹篾片把鞋爪子上的泥巴刮掉,用濕布把它們擦幹淨,放到竈台下邊的貓洞裡烘幹。鞋爪子用的時間長了,鐵牙齒也磨得光秃秃的。沒有牙齒的鐵圈圈,也就隻能當廢鐵賣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孩子們可能也不知道鞋爪子是個啥東西了,城裡人穿的鞋,農村一樣買得到,也買得起,家家通的機耕道、水泥路更是替代了昔日的山路。鞋爪子的記憶越來越遠了,這日子可越來越紅火了。
石磨
兒時的鄉下農村,石磨是生産生活的工具之一,幾乎家家都有。
石磨由石匠用石頭雕琢而成,有大有小,由上磨、下磨和磨盤、磨架組成。上磨和下磨圓圓的,好像一對孿生兄弟。上磨下邊有齒輪,下磨上邊也有齒輪,齒輪相互交錯;上磨和下磨中間各有個洞,洞中一根木棒,把它們串起來,這根木棒就是磨芯。磨盤也是石頭做的,像一把芭蕉扇,兩邊有淺淺的槽子,把兩扇石磨圍在中間,讓石磨磨出的過濾物流在上面,出口是扇把子一樣的槽口,槽口下面放着一個木桶,盛裝流出來的過濾物。上磨還有一個圓圓的小洞口,那是放進食物的地方,至于上磨邊上鑲嵌進去的那根彎彎木棒,那是磨把,手抓磨把,輕輕一推,石磨就開始轉動工作了。至于磨盤下面的磨架,一般是用木頭做的,主要用來擱放磨盤。
石磨可以磨小麥、黃豆、玉米,也可以磨豆花、豆腐、湯圓,還可以磨糯米和豬食料。石磨磨出的糯米面粉白花花的,十分好看。童謠“上石崖,下石崖,白胡子老頭鑽出來”,就是指的石磨。這裡的“崖”字是川西南方言,讀“ai”。石磨磨出的豆花又嫩又香,是農家地方特色菜,至今有的飯館還打着“石磨豆花”的招牌。石磨磨出的豬飼料主要是玉米,豬長大了,該添膘了,農人就把玉米裝在水盆裡用水泡脹,用石磨磨成漿糊,在鍋裡加水加豬草煮熟後,給豬吃了,豬兒就會長得肥嘟嘟的。除了玉米漿糊外,給豬添膘的還有紅苕。從地裡挖回紅苕洗幹淨,砍成塊狀放在鍋裡煮爛,喂給豬兒吃了,一樣長膘。别看那時窮,但玉米和紅苕農村田地裡可不缺。
北方的石磨,是用驢子來拉着轉動,人站在旁邊,隻需喂料即可,那叫“驢拉磨”。川西南農村的石磨是手來推動,從右推到左,再從左轉到右,一圈一圈地轉着,那叫 “推磨”。掌磨人右手推動磨盤,左 手拿着木勺子,将食物舀來喂到磨 心裡。這時候如果有人伸出手來, 在磨把上搭把手,幫助推動石磨,掌磨的人自然要感覺輕松一些。
有一年夏天,父親從玉米地 裡搬了些苞谷回來,搬下玉米籽在飯盆裡泡了一陣後,準備磨嫩玉米馍馍。嫩玉米用石磨推成稠糊,裡面用切碎的辣椒和茄子做餡,在柴火鍋裡蒸好後,就成了又香又甜的嫩玉米馍馍。現在這種嫩玉米馍馍成為川西南地區的一種名小吃。
那天天氣很熱,父親推磨時 要我去幫搭把手,我嘴裡答應着, 身子卻遲遲沒動。父親滿頭是汗地推着推着,忽然停下走來,在我的屁股上拍打了兩下,問我為什麼不動?我嘟着小嘴,生氣地去幫他推磨,但小手搭在磨把上,隻是随着磨把轉,根本沒使勁。
不知父親是沒察覺還是怎麼回事,沒有責備我。多年以後我才明白,其實父親當年不是要我去幫他推磨,而是要我養成從小就熱愛勞動的好品格。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14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