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熱在三伏”,但今年還沒有入伏,很多地方就已經曆了上蒸下煮的暑熱天氣。盡管入暑後高溫屬正常,但氣象預報專家符嬌蘭認為今年夏季高溫很可能有一定的極端性。
一般來說,三伏天是一年裡熱的最集中、溫度最高的時期,相信很多人都期待伏天多雨,不僅有助于退去高溫,也能為農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但雨水過多并非好事,至少對農作物是這樣的。
因此,民間農諺“純金坐伏頭,陰雨到立秋”,這句老話是什麼意思?
一、入伏的由來
①五行說
五行,指維系世間萬物動态平衡的五種重要元素,即木、火、水、金、土。其中,木象征能生長的物質,火象征能散發熱能的物質,土象征自然界本身,水象征能流動、循環的物質,金象征堅固的物質。
五行說認為,木、火位于土上,水、金位于土下。
因此,木、火屬陽;水、金屬陰;土屬中性。
②幹支紀曆
幹支紀曆,是我國古代以10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一定順序各取一個字再相互組合,形成甲子、乙醜、丙寅、……、癸亥,共60個不同組合。
以60個組合周而複始不斷循環,用以紀時間、天時、人事等。
古人認為萬物皆分五行,天幹地支也是如此,他們将天幹地支在五行中的歸類,具體為:
金:庚、辛,申、酉。
木:甲、乙,寅、卯。水:壬、癸,亥、子。火:丙、丁,巳、午。土:戊、己,辰、戌、醜、未。
③三伏
在陰陽五行說中,每年最熱的夏季屬火,幹支中的“庚”屬金,金怕火、火克金。事實上,除有些秋收農作物喜歡強日照、高溫度以外,人類和牲畜往往比較厭煩夏日高溫,都想方設法避暑降溫,這與古人對“庚日金必須伏藏”的認識是相同的,由此演變為三伏天。
幹支紀曆規定:夏至三庚入初伏,四庚入中伏,立秋後一庚入末伏。其中,初伏、末伏均為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根據年份而定。
這裡的“庚”字就是天幹之一,每10天循環一個庚日。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依據的是陽曆,夏至每年固定在陽曆的6月21日或22日,由此可以推出,每年三伏天的時間在大緻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二、2022年入伏時間,三伏多少天?
今年夏至是陽曆6月21日,這天在幹支紀曆時間為:乙巳日。
根據幹支紀曆法,乙巳日之後連續三個庚日分别為庚戌日(幹支紀曆法60天周期中的第47天)、庚申日(第57天)、庚午日(下一輪60天周期中的第7天)。
從乙巳日到庚午日,共曆時25天,而乙巳日的陽曆日期為6月21日,故前推25天就是7月16日。
因此,2022年入伏時間為陽曆7月16日。
具體來說,2022年初伏:7月16日-7月25日(10天),中伏:7月26日-8月14日(20天),末伏:8月15日-8月24日(10天),共曆時40天。
三、“純金坐伏頭,連陰到立秋”有何寓意?
這句老話意思是,如果初伏出現在“純金”天,預兆接下來雨水充沛,陰雨天陰可能會一直持續到立秋。
雖然對人們消暑降溫有好處,這樣的天氣卻不利于水稻等喜溫作物生長發育,可能會影響糧食收成。因此,老話“純金坐伏頭,連陰到立秋”寓意糧食歉收。
怎麼理解?
所謂“純金”,說的是屬金的天幹與屬金的地支,根據幹支紀曆法,組合形成的幹支日,即庚申日或辛酉日。
古人認為:如果入伏當天剛好是庚申日或辛酉日,就是“純金坐伏頭”,接下來可能陰雨天氣比較頻繁。
因為陰陽五行說,認為“金生水”,即像金屬之類的堅硬東西可以挖井生水,從而實現源源不斷的水份。
由于五行與幹支的關系密切,因此老輩人忌諱入伏當日為“純金”的幹支日,即忌諱入伏當天日期為庚申日或辛酉日,以免持續陰雨天氣影響糧食收成。
然而,2022年入伏當天為庚午日,并非“純金”的庚申日或辛酉日,這預兆着接下來幾十天裡降水正常,不會頻繁出現陰雨天氣,這對糧食豐收來說是個好兆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