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爾文明的創世神話及人類起源?第一個已知文明誕生于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下遊坐标蘇美爾,距波斯灣伊拉克現轄海岸線僅有幾千米遠,整個地區常被稱為"美索不達米亞",為古希臘人命名在希臘語中,"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之國"該詞不僅指的是南部的蘇美爾,也包括綿延至北的阿卡德、巴比倫和亞述三地這四地東接底格裡斯河,西臨幼發拉底河,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蘇美爾文明的創世神話及人類起源?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第一個已知文明誕生于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下遊。坐标蘇美爾,距波斯灣伊拉克現轄海岸線僅有幾千米遠,整個地區常被稱為"美索不達米亞",為古希臘人命名。在希臘語中,"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之國"。該詞不僅指的是南部的蘇美爾,也包括綿延至北的阿卡德、巴比倫和亞述三地。這四地東接底格裡斯河,西臨幼發拉底河。
蘇美爾文明發轫在人類尚未改變自然地貌前,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途經沼澤,彙入大海。沼澤兩側為幹燥沙漠,僅沼澤中和沼澤四周生有植物。此地幾乎全年無雨,沼澤有充足地下水供給植物生長。每年春天,高山雪水融化,河水泛濫,形成沼澤。夏天一來,北部幹旱,河水逐漸幹涸。秋冬降雨後,河道再次充盈。 發洪水時,河水漫出常道。離開主流後,水流緩慢,泥沙迅速沉積河底,在主流高地附近形成自然堤壩。堤壩又在河床兩側生成自然盆地。
每遇洪水,水困盆地中,形成沼澤。 這種地況非沖積平原獨有。河水在群山間流得很快,穿過平坦的陸地時流速變慢,山上流下的沙礫碎石沉積到主流水底,幼發拉底河的河床因此成型。河水流過自然堤壩時,稍高于周圍平原。每隔一段時間,山洪暴發,河水沖破兩岸堤壩,形成新河床,在入海處改道,僅留下幾處凝滞不動的水塘。 這種環境為人類獻上了一些有用資源。魚類水禽豐盛。堤壩沿岸生有天然椰棗樹,果實富含營養。沼澤中蘆葦蔥郁,提供了建造簡易棚屋的材料。雖有洪水之患,但家家有船,就算某年水漫成災,也會很快消退。而且多數年份裡,總是地面高出水線。不言而喻,船是必備之物。因此,我們可以猜測,最早在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沖積平原定居的人類群落學會了如何造船。
不幸的是,蘆葦棚屋沒有留下任何痕迹供考古學家研究。捕魚人和套鳥人的船隻網索也極易腐爛。首批在這一流域定居的居民不太需要石頭工具,留下來的石器也深埋在淤泥中。因此,現代學者僅靠闡釋後世宗教符号,猜測沖積平原形成之初有人類群落生活在這裡。 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場景開始發生變化。村莊規模變大,泥磚房拔地而起。一千年中,在蘇美爾大地上,超過一定規模的群落變成城市,有高牆堅門把守。與此同時,文字系統形成,可供現代學者閱讀,一條理解古代生活方式的路徑就此開辟。我們将這種生活方式稱作"文明"。
灌溉農業的突破灌溉是這一切發展的關鍵。灌溉不興,作物不長。澆灌不到活命水,驕陽下新抽芽的谷物枯萎死亡。作物成熟時,也需要引水灌溉。隻要适時灌溉,年年大豐收可保無虞。蘇美爾的土壤由河泥淤積而成,水分充足,豐美肥沃。但随着務農人口增多,需要在離河更遠的地方澆田。因此,采用更完善的灌溉方法勢在必行。在上遊幾千米處取水,修建人工河道,離河流越來越遠的田地也能灌溉得到。
水渠上遊選的位置越高,灌溉面積就越廣。但是,新開鑿的水渠和護堤長度增加後,維護灌溉系統的任務就愈加繁重。很快,每年都需要千千萬萬人一起疏通灌溉水渠,監修護堤。 灌溉系統覆蓋的範圍越廣,風險越大。一年一度的春洪會突然毀掉整個系統。河水沖垮護堤,新沉澱的沙子堵住溝渠。偶然情況下,河流還會在上遊某處改道。這時候,就要調動男男女女,讓河流重入原渠。要不然,整個灌溉系統都得重新設計。廢舊渠、挖新渠得用上好幾年時間。
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回報相當可觀。适時适量灌溉的農田比靠雨水澆灌的普通農田收成要好。因此,灌溉農業可以年複一年在同一地域養活相對大量稠密人口。好處不止于此,河流淤泥十分适宜犁耕。一家人隻要搭上幾頭牛,就能多産。收獲的谷物供全家人食用後,還有剩餘。農民必須能夠生産餘糧,才能開啟文明進程。因為,隻有在這種情況下,才會有足夠多的人專辟時間,從事其他活動。由此,專長精藝成倍發展,新思想充分湧流,整個社會足夠複雜、富裕、強大到可以被稱之為文明。
青銅時代蘇美爾人取得的成就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間,這三個因素首次在蘇美爾齊備。在這五百年間,古蘇美爾人很快發展了新技藝,掌握了新知識。那些專奉神明、專造溝渠、專門制作陶罐的人有時間專注手頭工作,精益求精,變成全職行家裡手。新手藝很快湧現:車匠制作結實的圓形車輪;船匠、制帆工建造船舶、安裝風帆;珠寶雕刻匠雕琢首飾挂件;書吏保管書面記錄;金銀匠人術有專攻;青銅鑄造匠人将燒得滾燙的液态金屬倒進泥土模具中,制作式樣繁多的工具、武器。
在這些專職人員中,可能要數青銅鑄造匠人最為重要。 與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石制工具、武器一樣,青銅也不易腐壞。因此,首批研究人類起源的現代學者創造了"青銅時代"一詞,用來描述這樣一個人類用青銅而非石頭制作重要工具、武器的時期。這一時期也涵蓋之後鐵器的使用。但近年來,專家認為青銅時代和石器時代之間的差别沒有之前想象得那麼大。因為,在武士國王使用青銅劍斧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石頭工具一直都有人用。
另外,金屬也不像學者原來想的那樣,是在文明誕生之時才開始投入使用的。 在第一批蘇美爾城市形成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新石器時代的中東村民已經了解到了這樣一種知識:把某些類型的岩石投進烈火中,會有閃亮的金屬滲出來。
隻要找對石頭,就能用這種方法制出銅錫鉛銀。還能在小溪河床上撿到純金顆粒。這種閃閃發亮的東西很适合做首飾,但用作工具、武器硬度不夠。
快到公元前3000年時,中東金屬匠發現了一種更堅硬的金屬——青銅。這種金屬非常适合制作武器。此後不久,蘇美爾人開始制作青銅劍、斧子、長矛以攻敵,制作頭盔、盾牌、铠甲以防守。戰事愈發重要,對錫銅永無休止的尋找從此開始。這種尋找促使開化和半開化狀态下的商人深入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北、西、東三面山區。不長時間後,他們又走到更遠的地方,比如塞浦路斯和撒丁島,遠涉多瑙河,遊走于今日羅馬尼亞境内喀爾巴阡山的莽莽山巒之間。 這些技術進步促進了新型知識的積累。知識以更系統的方式加以組織。關鍵突破是全職祭司群體的發展。通過傳授和學徒兩種正式形式,祭司将智慧傳授于人。
結語通過獲取并保存這樣的技藝和知識,古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000年獲得了文明的精髓。與孤立隔絕的小村落中每個人懷着差不多一樣的能力,幹着差不多一樣的活不同,蘇美爾的城市更加複雜。有人在專門領域有專長,有人一無所精。大多數人繼續種田,挖土,幹别的重體力活。對他們而言,新石器時代祖先不知道的東西,自己也不用了解。雖然術有專攻的人數極少,但他們為人類能力增加了全新維度。他們的技藝和知識為一個人類曆史新時代打開了大門。這個時代就是文明。
參考文獻:
《世界通史》
《曆史的溫度》
《文明的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