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情緒abc理論的核心

情緒abc理論的核心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2 04:07:13

情緒abc理論的核心?一、了解情緒ABC理論“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情緒abc理論的核心?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情緒abc理論的核心(情緒ABC理論)1

情緒abc理論的核心

一、了解情緒ABC理論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泰德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創建的。ABC三個字母分别對應三個單詞:

A-activating event(激發事件)

B-belief(個體針對誘發事件所産生的信念、理解和看法)

C-consequence(個體産生的情緒行為和結果)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曆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 ABC 理論的基本觀點。在ABC理論模式中,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隻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閑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對此是這樣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緻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幹什麼仍繼續幹自己的;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冷靜下來幹好自己的工作。

再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賣鹽。老太太不管晴天雨天,差不多天天為兩個兒子發愁。愁什麼呢?每逢晴天,老太太就為賣傘的大兒子發愁:這大晴天,傘怎麼好賣呢!而到雨天,她又為二兒子發愁,她愁得是:這下雨天,鹽可怎麼曬呢!這樣一來,老太太日漸憔悴,痛苦不堪,陷入抑郁之中,兩個兒子都不知如何是好。就在老太太傷心之時。有一個人對她說:“你有什麼可愁的,雨天過了是晴天,晴天過了是雨天。天晴好曬鹽,你該為二兒子高興;雨天好賣傘,你該為大兒子高興。”老太太聽到後恍然大悟。

從這兩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系。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着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适當、适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緻不适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态之中時,最終将導緻情緒障礙的産生。

二、常見的不合理信念

埃利斯通過臨床觀察,總結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産生情緒困擾,甚至導緻神經症的11類不合理信念,并分别對其不合理性做了分析(Ellis,1967,1973)。這對于心理咨詢師工作分析求助者的問題有一定的幫助,在此分述如下:

1.每個人絕對要獲得周圍環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愛和贊許

這個觀念實際上是個假象,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因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既便是父母,老師等對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遠對自己持一種絕對喜愛和贊許的态度。因此如果他堅持這種信念,就可能千辛萬苦,委屈求全以取悅他人,以獲得每個人的欣賞;但結果必定會使他感到失望、沮喪和受挫。

2.個人是否有價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個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個環節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這也是一個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标,因為世界上根本沒有十全十美、永遠成功的人。一個人可能在某方面較他人有優勢,但在另外方面卻可能不如别人。雖然他以前有過許多成功的境遇,但無法保證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因此,若某人堅持這種信念,他就會為自己永遠無法實現的目标而徒自傷悲。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惡、很可憎,所以應該對他們做嚴厲的譴責和懲罰

世上既然沒有完人,也就沒有絕對的區分對與錯、好與壞的标準。每個人都可能會犯錯誤,但僅憑責備和懲罰則于事無補。人偶然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應因一時的錯誤就将他們視為“壞人”,以緻對他們産生極端排斥和歧視。

4.如果事情非已所願,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人不可能永遠成功,生活和事業上的挫折是很自然的,如果一經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就會導緻情緒困擾,也可能使事情更加惡化。

5.不愉快的事總是由于外在環境的因素所緻,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對自身的痛苦和困擾也無法控制和改變

外在因素會對個人有一定影響,但實際上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樣可怕和嚴重。如果能認識到情緒困擾之中包含了自己對外在事件的知覺、評價及内部言語的作用等因素,那麼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變。

6.面對現實中的困難和自我所承擔的責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們

逃避問題雖然可以暫時緩和矛盾,但問題卻始終存在而得不到解決,時間一長,問題也便會惡化或連鎖性地産生其他問題和困難,從而更加難以解決,最終會導緻更為嚴重的情緒困擾。

7.人們要對危險和可怕的事随時随地加以警惕,應該非常關心并不斷注意其發生的可能性

對危險和可怕的事物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是正确的;但過分的憂慮則是非理性的。因為堅持這種信念隻會誇大危險發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對之加以客觀評價和有效地去面對。這種杞人憂天式的觀念隻會使生活變得沉重和沒有生氣,導緻整日憂心忡忡,焦慮不已。

8、人必須依賴别人,特别是某些與自己相比強而有力的人,隻有這樣,才能生少得好些

雖然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要依賴于别人,但過分誇大這種依賴的必要性則可能使自我失去獨立性,導緻更大的依賴,從而失去學習能力,産生不安全感。

9.一個人以往的經曆和事件常常決定了他目前的行為,而且這種影響是永遠難以改變的

已經發生的事實是個人的曆史,這的确是無法改變的。但是不能說這些事就會決定一個人的現在和将來。因為事實雖不可改變,但對事件的看法卻是可以改變的,從而人們仍可以控制、改變自己以後的生活。

10.一個人應該關心他人的問題,并為他人的問題而悲傷、難過

關心他人,富有同情,這是有愛心的表現。但如果過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視自己的問題,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緒失去平衡,最終導緻沒有能力去幫助别人解決問題,卻使自己的問題更糟。

11.對人生中的每個問題,都應有一個惟一正确的答案

如果人找不到這個答案,就會痛苦一生。人生是一個複雜的曆程,對任何問題都要尋求完美的解決辦法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人們堅持要尋求某種完美的答案,那就會使自己感到失望和沮喪。

三、不合理信念的三大特征:

案例分析

有一個年輕人,自我感覺很有才華,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于是便覺得活着沒有意思。有一天他決定跳海,但他剛跳下去就被一個老漁民用漁網撈了起來。

他很生氣,沖着老漁民嚷道:“你什麼意思,把我撈起來幹什麼?”

老漁民說道:“年輕人,為什麼跳海呀,你這麼年輕多可惜呀!”

于是年輕人就對老人訴說了他懷才不遇的苦衷。

老漁民聽完,說道:“哎呀,你如今遇到我,運氣來了。我正好是治懷才不遇的專家,我幫你治治吧。”

年輕人很詫異,急忙問老漁民醫治之法。

老漁民說:“我有秘訣,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

老漁民說着,順手從沙灘上揀起一粒沙子,往旁邊一扔,說:“年輕人,幫我去把我剛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揀過來,然後我就告訴你。”

年輕人聽了很生氣,說道:“你想耍我呀?這麼多沙子,我怎麼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聽了,笑着說:“别生氣,我這還有個條件,如果你滿足了我這個條件,我也告訴你。我這裡有一顆珍珠,我把它扔到沙灘上,你去給我找回來。”

很顯然,年輕人輕而易舉地把珍珠揀了過來,交給了老漁民,并很虔誠地說:“老人家,我把珍珠揀過來了,可以告訴我秘訣了吧?”

老漁民一臉安詳,說道:“年輕人,秘訣我已經講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之所以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是無數沙子中的一粒,跟旁邊的沙子沒有太大的區别;但如果因為自己是一顆珍珠,那麼伯樂就會很容易地發現我們。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伯樂,而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萬馬叢中能夠讓别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千裡馬。

【案例二】有一個年輕人失戀了,一直擺脫不了事實的打擊,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沒辦法專心工作,因為無法集中精力,頭腦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義。他認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卻沒有收到回報,自己很傻很不幸。于是,他找到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處境并沒有那麼糟,隻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給他做了放松訓練,減少了他的緊張情緒之後,心理醫生給他舉了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這時候走來一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壞了。這時,你會怎想?"

"我一定很氣憤,他怎麼可以這樣随便損壞别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年輕人說。"那我就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麼想呢?"心理醫生接着耐心地繼續問。"哦--原來是個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長凳上放有東西!"年輕人摸摸頭,想了一下,接着說,"謝天謝地,好在隻是放了一本書,要是油漆、或是什麼尖銳的東西,他就慘了!""那你還會對他憤怒嗎?"心理醫生問。"當然不會,他是不小心才壓壞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醫生會心一笑:"同樣的一件事情--他壓壞了你的書,但是前後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可能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很顯然,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釋和評價。

比如,同樣是失戀了,有的人放得下,認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卻傷心欲絕,認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會有愛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試失敗後,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次面試隻是試一試,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有的人則可能會想,我精心準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這兩類人因為對事情的評價不同,他們的情緒體驗當然不同。

對于上面這個失戀的年輕人來說,失戀隻是一個誘發事件A,結果C是他情緒低落,生活受到影響,無法專心工作;而導緻這個結果的,正是他的認知B--他認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對方的回報,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換個想法--她這樣不懂愛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如今她離開可能避免了以後她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那麼他的情緒體驗顯然就不會像如今這麼糟糕。

【案例三】我認識一個女孩小麗,她大學時學的是中文,後來,進入了一家廣告公司,擁有優越的工作環境和豐厚的年薪。按說,小麗應該過得不錯,不會有跳槽的念頭。

一天,小麗為老總寫一個活動的演講稿,怎麼也不能讓老總滿意。小麗硬着頭皮改了七八次,可總被老總批得體無完膚,還說她完全不是搞文字的料。委屈的小麗不停地哭,想到了要跳槽。

她認定是老總有意為難她。自己怎麼碰到這麼個挑剔的老闆呢?真是命苦啊!一連幾天,小麗都陷入這種痛苦又無法擺脫的情緒中不能自拔,當然,老總的發言稿也沒再讓她寫,而是讓比她早一年到公 司,跟她畢業于同一所學校的師姐代勞了。

對此,小麗很不高興。一方面覺得老闆針對了她,另一方面又覺得師姐代勞她的工作傷了她的自尊。我勸她說,工作上的困難,誰都遇到過。遇到了困難誰都不會高興,關鍵是你自己怎麼看待這個困難。沒有一個老闆會無緣無故地處處為難一個員工,他大不了可以開除你。這對你倒是一個磨煉的好機會,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本領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逼迫學到的。你不妨這樣想想,并虛心一點跟你的師姐好好學習一下。她聽從了我的意見。

幾天後,師姐和她共同完成了演講稿,老闆很滿意,并拍着她的肩膀說:"小麗,你還是有潛力的,工作的時候要勤于把它們挖出來呀!"聽了老闆這樣的肯定,她頓時又覺得老闆是個和藹的老頭了。這個女孩的認知改變了,情緒改變了,結果也改變了。

四、那麼我們如何利用情緒ABC理論來控制自己的情緒,達到改變A,從而改變C呢?可以按照下面的辦法來做:

1、列出引發自身不良情緒的事件,以及對這一事件的認識。對事件認識的書寫需要細緻、分條列出。找出對事件認識上的那些非理性觀念(錯誤的認知和評價)。

2、自我分析。對上一條中找出的非理觀念進行認識和糾正,找出正确合理的觀念。建立合理的觀念和認知,達到情緒上的改變。

3、分享積極的态度,學會自我暗示。積極的心态和行動正是得益于積極的暗示,人是唯一可以接受暗示的生命,通過這種積極的暗示,我們的情緒和生理狀态也會産生良好的作用和影響,而積極的心态又會激發人的内在潛能,讓自己成為帶有健康、積極樂觀的正能量者。

00001.

4、分析、接受最壞的結果.一種擔憂情緒出現時,不要讓自己沉溺于憂慮當中,去坦然地分析一下,自己可能面對的最壞結局是什麼。

5、有效地消除憂慮。最壞的結果還沒有發生,所以當已經知道并接受了自己憂慮的最壞結果之後,就可以幫助他們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最壞結果的改善當中。然後,找一張紙,将切實可行的方法列出來,并針對每一天制定一個詳細的補救計劃,嚴格按照計劃去做。經過幾次的實踐就會發現最壞的結果不但沒有發生、自己反而會有更多的進步,自己的情緒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