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甯波老廟介紹所

甯波老廟介紹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2:00:00

甯波老廟介紹所(甯波古戲台的守與望)1

工人更換祠堂房頂瓦片。 吳立高 攝

中新網甯波4月26日電(見習記者李典)選木材、彈墨線、刨木料、合榫卯……位于浙江省甯波市甯海縣強蛟鎮下蒲村的魏氏宗祠日前迎來了一場大“美容”。而這場“深層美容”的背後,離不開86歲的下蒲村村民魏文竈數十年如一日的守護。

“祠堂古戲台并不隻是宗族的記憶,更是民族的、世界的文化寶藏。”魏文竈說。與其他地方不同,在甯海,祠堂并非簡單的祭祀場所,内部設有的戲台使其成為所在村落的“文化交流中心”。如今,當地較好保存着120多處古戲台,被稱為“中國古戲台文化之鄉”,其中更有10座戲台列入中國重點文保點。

興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的魏氏宗祠古戲台便是那10座之一。闊4.8米、深4.7米的戲台坐落于魏氏祠堂中部,與勾連廊梁架交接,四周刻成16個龍鳳坐鬥,輔以一個個三國時期人物故事點綴,烘托出兩個相連的藻井之大氣、精美。

甯波老廟介紹所(甯波古戲台的守與望)2

魏文竈老人。 李典 攝

所謂藻井,是古時勞動人民發明的用于擴音與攏音的“天然喇叭”。在魏文竈看來,那是魏氏宗祠最出彩的部分。

他指着兩個相連的藻井介紹,唱台上方的藻井花紋呈逆時針階梯式,細看之下,衆多紅身黑喙的鳥兒朝着中心飛去,“百鳥朝鳳”之姿頗為壯觀;而另一個藻井更靠近觀衆席,中心的太極圖案顯示着當地人崇尚的陰陽平衡之道。

“如此精美的二連貫藻井戲台并不常見,這是魏氏宗祠能夠入選中國重點文保點的原因之一。”強蛟鎮黨建辦工作人員吳立高說。

“從我有記憶起,戲台就伴随着我們魏氏家族度過一些重要的時刻。”魏文竈回憶,每逢豐收等日子,村子男女老少都會來祠堂聽戲。戲台上,武将花旦咿咿呀呀間,唱出了古時的神話演義,唱出了民間的愛恨是非,也唱出了當地老百姓割舍不斷的記憶與鄉愁。

不僅如此,文物專家眼中的魏氏宗祠更是對研究清代建築史、戲曲舞台藝術史、江南民俗史及木雕文化等,都提供了寶貴的曆史依據與風貌資料。

然而,20世紀90年代,一場超大台風使這座東海之濱的古迹傷痕累累。那次,下蒲村村民自發籌集到10多萬元,對魏氏宗祠進行了一場大修。在多數村民推薦下,魏文竈成了這次大修的義務“監工”。購買木料、推敲修繕細節、安排工匠……在近兩年的翻修日子裡,他與祠堂之間也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情。

甯波老廟介紹所(甯波古戲台的守與望)3

工人進行木雕,用于更換建築受損構件。 李典 攝

從那之後,魏文竈便擔起了“業餘文保員”,守護着這座舊祠堂的“周全”。曆經數百年滄桑,祠堂古戲台出現了檐枋、梁柱、藻井等構件黴爛、脫落等損壞現象。他一一記下哪裡的顔料掉了色、哪裡的木頭駐了蟲、哪裡的瓦片滲了水……尋找機會向當地文保部門反映。

另一邊,甯海縣也成立古戲台研究中心,聘請資深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和著名專家學者聯合開展古戲台文化研究工作。随着當地開展“甯波古戲台拯救行動”,一座座飽經風雨的古戲台在一系列“美容”下換了新顔。

2019年,魏氏宗祠古戲台迎來曆史性時刻——獲批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135萬元。不再隻是“小修小補”,這一次,魏氏宗祠古戲台主體及鬥拱、大殿、廂房等處均可進行徹底的修繕。

“終于盼到這一天了。”面對迄今為止修繕魏氏宗祠古戲台的最大手筆,魏文竈難掩内心喜悅。自4月初修繕工程啟動以來,他幾乎天天守在祠堂裡,見證着古戲台一點點“改頭換面”。

甯波老廟介紹所(甯波古戲台的守與望)4

“百鳥朝鳳”的戲台藻井。 李典 攝

而保住了祠堂的“周全”後,魏文竈又開始思考:古戲台如何才能煥發新生?

“這一次,祠堂起碼可以維持20年不再修繕。”看着房頂的工人将老舊的瓦片扔下,裝上隔水層和新瓦,魏文竈站在祠堂外,憧憬着半年後修繕完畢的祠堂新貌。

甯波老廟介紹所(甯波古戲台的守與望)5

正在修繕中的古戲台。 李典 攝

“考慮到環境承載能力,祠堂戲台雖不能像以前一樣熱鬧,但可以把戲台與甯海特色文化聯系起來,讓它成為一道亮眼的文化風景。”他說,比如有節制地開放遊覽、讓學生進行參觀……

到那時,魏文竈希望祠堂裡的戲台不再隻是一座靜止的建築,而是成為一系列流動的、曆久彌新的、飽含中華傳統之美的文化符号。(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