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豆漿”是早餐的“絕妙搭配”,随着時間的遷移,這種搭配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一種“習慣”。特别對于油條來說,金黃酥脆,味香誘人,想起來就忍不住流出了口水。
但是,最近網上有人說“油條那麼酥脆都是因為制作過程中加入了洗衣粉”。
消息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視。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真有如此可怕?該如何吃油條才安全呢?今天就跟大家說個明白。
油條為何會變得“酥脆”?
油條的酥脆口感主要來源于它的制作工藝(配料、手法)。油條,主要是将面粉、小蘇打以及明礬混合成面團,然後将其拉成細條,入油鍋炸制而成。
酥脆的口感主要和這其中的一個簡單的“化學反應”有關,小蘇打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的一種“食品添加劑”,其成分是“碳酸氫鈉”(堿性),明礬的組成物質是“硫酸鋁鉀”,它是一種酸性物質,當兩者遇到之後,就會發生我們初中化學中學到的最基本反應“酸堿中和反應”,該反應會産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CO 2)氣體,氣體釋放就會促使面團出現蓬松的狀态。
而且,高溫油炸的環境下還會加快反應的進行速度,從而就會使得二氧化碳受熱更加膨脹,這也就會使得油條變得更加蓬松酥脆。除此之外,明礬遇水後産生的水解産物“氫氧化鋁”還會吸附水中的一些雜質,然後形成一些絮狀物,這也會使得油條變得更加酥脆。
加洗衣粉真會讓油條變得酥脆?
洗衣粉一般由漂白劑、表面活性劑、軟水劑等物質組成,用洗衣粉代替小蘇打和明礬,究竟能不能發面炸油條?
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這樣炸出來的油條經過高溫炸制很容易就會“塌陷”,另外也會失去油條本該有的“金黃色澤”,吃起來也不會有酥脆的口感,甚至還會有刺激性味道(洗衣粉的味道)。
說到洗衣粉炸油條的原理,主要源于洗衣粉當中的“表面活性劑”。其本身有着很強的起泡能力,揉面團的過程中表面活性劑會讓面團内部形成一些“液膜”,然後液膜會将氣體包裹于面團内部,這樣就會促使面包達成蓬松的狀态。但是經過高溫油炸,液膜被擊碎,面團中的氣體也就會随之跑掉。所以,油炸後的“洗衣粉油條”自然就會變成了“嚼不動的面棍”。
所以,從現實考慮,“洗衣粉油條”根本不會出現。
如何健康食用油條?
一、對于油條來說,可以吃,但不建議“常吃”。
1、油條本身屬于“油炸食品”,食用過多容易增加肥胖、高血脂等疾病的患病風險。
2、高溫油炸本身容易促使苯并芘、丙烯酰胺等有害(緻癌)物質的産生,容易對健康造成威脅。
3、傳統油條在制作的過程中都會使用“明礬”,明礬當中含有鋁元素,這種物質在身體中本身代謝緩慢,沉積之後容易對神經系統、肝髒和骨骼等方面産生威脅。
二、油條,“限量”食用最靠譜
油條本身屬于一種高熱量的油炸食品,其含油量一般在10%-37%左右,《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入油脂的量是25-30克,根據市售的油條的粗估重量(80克左右)計算,食用一根油條就要攝入20克左右的油脂。
所以建議大家單日食用油條不超過一根,一周食用次數不超過2次較為靠譜,而且吃油條的同時請減少其他高脂食物和植物油的食用。
三、選擇油條,“無礬”相對更健康
對于傳統油條來說,“明礬”在其中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所含的“鋁元素”對健康不利,我國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标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标準》(GB 2760-2014)中對“油條當中使用的含鋁膨松劑”做出了明确的規定,其最高限量是100毫克/千克。
所以,現在市面上出現了許多用無鋁複合膨松劑、無礬膨松劑代替明礬制作出的油條。為了健康考慮,“無礬”會更加靠譜。
四、降低隐患,減少“炸油條”的時間
油條經過高溫油炸,其中的澱粉和蛋白質等物質很容易産生丙烯酰胺等有毒物質,炸制時間越長、溫度越高,有害物質的含量就會越高。
所以,如果在外購買油條,請勞煩商家火候小點,熟制即可。如果自家炸制油條,等油條變為金黃色後就可以出鍋,控制火候,減少有害物質的生成。
五、油條可以吃,但需合理搭配
油條+豆漿,是大多數人最愛的“早餐搭配”,但除了這些,請搭配一些其他的食物,吃油條請拒絕“鹹菜”,換成新鮮蔬菜更為靠譜,另外建議再加一個雞蛋,這樣的早餐搭配才更加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