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易懂的Quality故事02:科學性管理的提倡者“泰勒”
近代企業活動中,具備作業标準後,按照标準實踐從而進行生産管理是常識。獲得某種産品的生産認證時,都是必須要确認各種作業标準以及設定标準的各種條件的,從此就能看出,在工業活動中,作業标準是多麼的不可或缺,多麼重要的。
現金的作業标準,并不是說是過去的“匠人”們根據經驗或者直觀,獲得的手藝和技巧,傳授給弟子的一種方法。而是花費了很長時間和付出努力,經過試驗和分析,并實踐獲得的科學性的方法和該作業上所需的時間或各種要素,記錄之後文件化、規定化的産物。
如果沒有作業标準這種科學性管理方法的發展,那麼就無法像現在一樣,在近代工業中期待什麼生産性和品質的提升。
❤泰勒的故事
如此,我們來看看科學性管理方法的提倡者,實踐家,為此付出一生的偉大先驅者泰勒(F.W. Taylor, 1856~1915)的經曆。運營律師事務所的泰勒父親,雖然為了讓泰勒将來成為律師,在1874年讓泰勒入學哈佛,但是因為眼病最終隻能被迫中斷了學業。放棄學業之後泰勒在1875年入職了在費城的米德維爾(Midvale)鋼鐵廠,做了4年的模具工和機械工學徒。
泰勒作為學徒工開始工作的時期,美國的工業環境在南北戰争(1861~1865)結束後,工業規模突飛猛進的擴大,迎來通貨膨脹,生産與消費的不均衡,形成持續的經濟危機。所以那時的企業,為了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提升勞動力,克服困難持續不斷的努力。
對此,勞動者們結成“美洲勞工總聯盟”,并通過罷工等形式進行抵抗,勞動運動形成了非常激烈的局面,很多勞動者拼了命的進行鬥争。其結果就是,實施了8小時勞動制,抵制人工費的降低等,确保了勞動者的一定地位。為了克服這種逆境,企業們果斷的引進了新的機器設備和技術,并且根據在8小時勞動制的基礎上提升效率,在1880年開始了“效率增進運動”,并在這之後的20年裡進行推進。
在這種時代性環境下,在米德維爾(Midvale)鋼鐵廠工作的泰勒在勞資反目中間,知曉了員工們有意的怠工這一事實。被任命為車床組長的泰勒,為了糾正這種氛圍,自主的率先進行了一些工作有關的教育培訓,但卻沒有任何效果。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必要公正的分配作業量、并且合理的作業,為了真正提升效率,他認為需要先研究如何解決基本問題,也就是切削金屬究竟應該用怎樣的方法去做。需要研究切削金屬,怎樣的車刀更好,刀刃的角度多少最合适,切削速度多少最佳等問題。他認為切削方法科學性的确定好就能制作作業标準,那麼各個動作的所需時間可以根據測量結果進行操作指示,這樣就可以避免混亂并且也能提升作業效率。由此出現了“時間動作研究(time & motion study)”的概念。
最初泰勒預計切削金屬的研究會需要6個月,但是因為接二連三的出現各種問題,最終這個研究花費了26年。他在米德維爾(Midvale)工作的這段時間裡,通過哈佛大學的通信教育,學習了數學和物理學,之後在新澤西州的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獲得了理工碩士學位等。
泰勒在這段長時間的研究期間,在機械理工上有劃時代的發明。也就是稱為泰勒白鋼的高速鋼,1900年在發過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問世,比過去的碳素鋼的切削速度高10倍,使世人震驚。
依據泰勒對作業标準的長久研究和新開發的工具,産生了一般的操作工可以做到超出一級技能工10年經驗的10倍效果的生産量,這一革命性的結果。他在26年的研究時間裡,留有記錄的試驗就接近5萬次,切削的鋼鐵就能達到40萬kg。
泰勒在1905年救人美國機械學會會長,1911年在『美國雜志』上連載了3次【科學性管理房發的原理】為主題的論文。這個論文就是著名的,被稱為泰勒系統的“科學性管理法”
泰勒的偉大,可以概述為以下3點。
第一:克服了小時候的逆境,獲得了很大的成就。
第二:30餘年朝着一個目标努力。
第三:在職場生活中也沒有放下學習。
僅憑這樣的事實,就能看出,泰勒的管理法并不是桌面上理論性的東西,而是親自體驗,試驗和研究獲得的結果。所以他的價值更加真貴。
但是,泰勒的管理方法也并不是沒有問題的。特别是關于操作工的疲勞方面,人類的本性有關的知識問題等缺陷,這是事實。這類泰勒的科學性管理方法上的缺陷,作者認為可以由現今的一些“小組織活動(QC小組,TPM裡的重複小組織等)”進行補充。
對操作工,作業者賦予可以自主自發的發揮自己本身能力的機會,根據作業者自主努力的結果再改良作業标準,這種“小組織、分任租”活動,是“以人為本”,尊重人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高呼強化國際競争力的今天,重新琢磨一下泰勒的“科學性管理法”的原理,并再次強調一下品質經營“Quality Management”和“小組織、分任租、QC小組”等活動中包含的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