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在自己70歲之際推出了全新散文集《人生從容》,該書由賈平凹親繪封面,三次甄選親定49篇篇目。他在書裡分享自己從容樂觀的人生觀,告誡年輕人在任何年齡段都要奮鬥,不要躺平,積極面對各種困境。該書一經出版,其中的語錄就在各大社交媒體中廣泛流傳,其傳達的理念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就是内心的淡定與從容”,也為處在焦慮之中的人們注入了一股平靜的力量。近日,賈平凹接受了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的郵件采訪,談談他的新作,他的心境——
記者:怎麼理解《人生從容》這個書名,想傳達怎樣的人生觀?
賈平凹:為什麼起這個名字呢,實際上對一個人來講,他各個生命段完成各個生命段的事情,比如說小時候就好好玩,當學生就好好讀書,工作以後就把工作做好,到老年以後就過好老年生活,每個時段都是從容的。但是從整個人生來看,有句話是這麼講的:不管壞事、挫折或者是好事情,尤其不好的事情到來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改變的,而能改變的是你面對它的态度,有了這個态度以後對于突然而來的災難,就知道應該怎麼去對付。這就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的“從容”。
記者:您覺得人生從容是不是和年齡有關?
賈平凹:是的,這個從容從局部來講,年齡大了,經曆的事情多了,他越來越從容了。但我講的從容是從另一個角度,就是漫長的人生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事情,這是不可抗拒的,也沒法改變的,所以隻有在接受它的過程中形成這種心态,比較從容的一種心态,有了這種态度以後,會有另一種積極的解決方法。
記者:您說挺喜歡寫散文,感覺散文更自在一些,為什麼?
賈平凹:散文一方面它篇幅短,不像長篇需要熬幾年的時間。從具體情況來講,這十幾年都是在集中精力寫長篇,散文相對來說寫得少了。散文寫得最多是我30多歲的時候,明顯的,年輕時候的創作和後邊的創作還是不一樣的,年輕的時候有激情,對什麼事情都感到好奇,見什麼就想寫什麼,追求那種很清新的東西、很優美的東西成分多一些。到年紀大了之後,零星地寫些散文,那都是自己在生活中,人生幾十年裡面體悟到的東西,真正自己感受到的東西,把它寫出來。這個時候寫的東西它就沒有章法,沒有起承轉合,沒有開頭結尾這種講究技巧的東西更少了,更多的是自己的體會。它和年輕的時候比起來,激情可能少了,感覺恐怕也不靈敏了,句子也不是很優美了,但它更多的是自己體會出來的人生智慧。
記者:現在流行的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有些作家用這種方式和年輕人交流,您關注過嗎?
賈平凹:我知道這個情況,但我要補充一點,文學創作畢竟是個長遠的東西,比如說出版方面為了銷售你可以這樣那樣,但總的來講文學還是個實實在在的東西,有時也不能太迎合一些時尚的東西,作為一個作家來講,還是要踏踏實實地把自己作品做好,如果隻是迎合一些時尚的東西,我估計都是不可能長久的。
記者:網上有人說,過了35歲找工作就特别難,而且特别容易被社會淘汰,站在您的角度來看,他們是不是在販賣焦慮?如果是,您對過了35歲的人有什麼建議?
賈平凹:我自己是年齡大了沒有經曆過這種事情,像我這種上個世紀50年代的人,大學畢業以後自然有很好的工作幹,但那個時候的工作沒有挑剔,把你分到哪就是哪。但現在的年輕人,我接觸的周圍的年輕人特别焦慮,遇到的問題也特别多,面臨房子的問題、車子的問題、婚姻的問題,這生存的壓力比我當年要多得多。至于說35歲尋不着工作這方面情況我了解得不是很多,我覺得作為人來講,一生都在奮鬥,要相信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保持着這個信念、這個态度,任何事情就不顯得那麼焦慮了,焦慮對應的詞就是從容嘛。
來源:揚子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