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多年)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隻有标題,沒有内容)。因此,一般我們說詩經現存有305首(311減6),或取整直接說詩三百。【注1】
《詩經》作者佚名,已就是沒有留下名字,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開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内容非常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争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
詩經在内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所以三字經裡說:“有國風,有雅頌。号四詩,當諷詠。“
孔子曾概括《詩經》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簡單得說詩經是非常質樸純真的,好像善良、淳樸的少年時代一般。今天我們所的成語”天真無邪“,大體便出自于此。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可見,《詩經》對我們文化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常說子曰詩雲,便是如此,子曰就是孔子說(也可以延伸出去,是諸子說),而詩雲,就是詩經裡說了。
産生年代、創作者和傳承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着木铎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詩經的多數部分。這一部分共選了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樂調,稱十五國風,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産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今天的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周代貴族文人的作品則構成了詩經的另一部分。如《尚書》記載,《豳風(bīn)·鸱鸮(chī xiāo)》為周公旦所作。
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3000首之多,後來隻剩下311首,孔子編纂詩經之後,最早由他的弟子子夏傳承。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是戰國末年時,毛亨和他的侄子毛苌所編輯和注釋的,所以又稱為毛詩。毛亨學《詩》于荀子,而荀子學《詩》于子夏。
【注1】《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内),《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詩的典型特征--重章疊唱詩經的典型特征,大概就是重章疊唱,也就是大部分内容重複,反複歎詠了。
我們以今年疫情期間出鏡率很高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來舉例說明。
《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注釋】
戟jǐ,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既能直刺,又能橫擊。
裳cháng,下衣,這裡此指戰裙。
澤: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解析】
全詩三章,每行(章)隻替換了三處,也就是:袍->澤->裳;戈矛->矛戟->甲兵;同仇->偕作->偕行
這種簡單的技巧,讓詩句大同小異,卻在反複歎詠中,讓詩意一點點遞進。
軍情緊急,一時難以備全征衣戰袍,那就不要說沒有衣服了,是兄弟的就共用一件戰袍吧。“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戰鬥一起,大家就急忙修整好了兵器,為什麼大家能這麼快克服困難呢?因為大家認識到仇敵是共同的,必須一起共同抗擊。
第二章,同樣的,不要說外衣了,艱苦的條件下,内衣也是可以共享的,因為你我親如兄弟!趕緊的,弄好矛戟,我們一起出發!
第三章,下衣也不要分你我了,趕緊修整好铠甲,拿好兵器,一起共同殺敵!
這首先秦時期的戰歌,在如今的網絡世界上仍然十分流行,很多穿越小說裡甚至常常把它作為國歌使用。這首激昂慷慨、同仇敵忾的戰歌,确實表現了軍民團結互助、共禦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
如何閱讀古詩文1、通假
在古詩文裡,通假字非常常見,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據用讀音或者字形相同、相近的字來代替。
如 “女還,顧反為女殺彘。”(《曾子殺彘》),這裡的 女 就代表 汝,也就是你的意思。
還有常見的 大 通 太,反通返,見通現,說通悅,亡通無等等。我們閱讀古詩文時,如果一時覺得不通,就可以想象是否是通假字。
比如,"河曲智叟亡以應",不是說智叟死了,然後回答,這樣的話就很靈異了,對不對?這裡的意思自然是:智叟無以回答,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的意思。
回到這首詩上,與子同澤,自然不是說和你一起在水塘裡滾泥巴,而是這裡的澤通衣字旁的’襗‘,(注意澤的繁體是’澤‘,所以它和襗是形似的通假),也就是相當于如今的汗衫一類的内穿衣物。
2、文言文謂語助詞,之乎者也,焉哉矣
“之、乎、者、也”是文言文裡常用的語氣助詞,另外還有焉、哉、矣等詞。
我們以和與子同袍等意思相近的一段話來說明: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 《論語.顔淵》
這段話裡,我們首先就看到了一個通假,也就是亡同無。第一句話,一個叫司馬牛的人很憂愁地說道:"别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
子夏就回答道: "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說,’商‘【注2】聽人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裡的’之‘,在古詩文裡的用處實在是太多了。我們根據語義可以猜到,(對了,猜是閱讀裡非常重要的方法), 這裡的之是代指,用來代替曾經從他那裡聽說這句話的那個人。沒錯,這就是之在文言文裡最常見的用法,代替稱呼人或物,學術上叫指示代詞,相當于“此”處,“這”個,那個,’他‘之類的。
比如,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之子,是送她,于歸是去成親的意思。
從成語取而代之,就更容易理解,這裡的之是代詞’他‘的意思了。
再看下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這裡的’之‘,是”什麼什麼的“意思,這句話自然就是:四海的裡面(也就是全天下)都是自己兄弟。
這裡的’也‘,是古文裡的常見語氣組詞,常常和者搭配使用。大概就相當于我們現在所的’啊‘,表示很肯定。比如“南冥者,天池也。”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南邊那個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池子啊“,’者‘也有許多用法,在這裡是語氣詞,也就是做一下停頓,然後引出下文。
最後一句”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乎‘,常用在問句中末尾,相當于“嗎、麼、呢”。這句就可以翻譯成: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之乎者也,在古文中有相當多的用法,我們現在不一一說明,也沒辦法全部記下來,大緻上,我們記下如下幾種
之:代稱他、她、它,表示什麼什麼的,還有記住一個表示動詞,表示到什麼什麼地方去,如”吾欲之南海“,表示我想到南海去。
乎:相當于“嗎、麼、呢”等,用于加強語氣。如《論語》:“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者:指代,表示什麼什麼樣的人、事、物如《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表示,自知的人。還有就是停頓,以引申一般和’也‘搭配,如:“陳涉者,陽城人也”
也:常用作語氣詞,表示判斷語氣,如“此開卷第一回也。”
另外,
焉:相當于“怎麼”、“哪裡”、”什麼“,多用于問句,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可用作代詞,表示’此‘,’這裡‘等意,如《左傳·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哉:表示感歎,相當于“啊”,如’幸甚至哉‘,"美哉,我少年中國";也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于“呢”或“嗎”,如"安知鴻鹄之志哉"
3、拆字,了解漢字如何組成
裳字,古書上經常這麼解釋:從尚從衣,尚亦聲。“尚”意為“攤開”、“展開”。“尚”與“衣”聯合起來表示“展開的(下)衣”
裳就是裙,裙,早先是男子的專屬,因為裙子,旁邊是一個君字,表示夫君,君長,所以裙是古代漢族男子日常穿着的下衣。
【注2】子夏:姒姓,蔔(bu)氏,名商,字子夏,“孔門七十二賢”和“孔門十哲”之一,尊稱蔔子。
詩經名篇選讀1、《秦風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跻。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注釋】
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的蘆葦。
蒼蒼: 茂盛的樣子。
所謂:所說的,此指所懷念的。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遊”指順流而下。一說“洄”指彎曲的水道,“遊”指直流的水道。
晞(xī):幹。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
跻(jī):升高,這裡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沙灘
涘(sì):水邊。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灘。
2、《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注釋】
呦(yōu)呦:鹿的叫聲。
蘋:藾蒿,葉青色,莖似箸而輕脆,始生香,可生食。
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幾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氣管裝在鬥子上做成的。
承筐:指奉上禮品。将:送,獻。
周行(háng):大道,引申為大道理。
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德音:美好的品德聲譽。孔:很。
視:同“示”。恌:同“佻”。
則:法則,楷模,此作動詞。
旨:甘美。
式:語助詞。燕:同“宴”。敖:同“遨”,嬉遊。
芩(qín):草名,蒿類植物。
湛(dān):深厚。《毛傳》:“湛,樂之久。”
【引申】
1)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篇曾引用
2)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簧片的樂器。瑟,傳統彈弦樂器,最初有50弦,後來變成25弦。李商隐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3、 《詩經·小雅.采薇》(節選)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注釋]
雨(yù)雪:下雪。雨,這裡作動詞,讀作玉,為 “下” 的意思。。
霏(fēi)霏:雪花紛落的樣子。
【引申】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被後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
2)唐代韋莊《台城》曾引: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
4、《大雅·假樂》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
受祿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幹祿百福,子孫千億。穆穆皇皇,
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
率由群匹。受福無疆,四方之綱。
之綱之紀,燕及朋友。百辟卿士,
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注釋】
假:通“嘉”,美好。樂(yuè):音樂。
令德:美德。
幹:祈求。一說“幹”字是“千”字之誤。
穆穆:肅敬。皇皇:光明。
愆(qiān):過失。忘:糊塗。
率:循。由:從。
抑抑:通“懿懿”,莊美的樣子。
秩秩:有條不紊的樣子。
百辟(bì):衆諸侯。
解(xiè):通“懈”,怠慢。
攸:所。墍(xì):安甯。
【引申】
1)《孟子.離婁上》,引: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5、《邶風·擊鼓》
擊鼓其镗,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釋】
镗:鼓聲。其镗,即“镗镗”。
土國:在國都服役。漕:地名。
孫子仲:即公孫文仲,字子仲,邶國将領。
不我以歸:即不以我歸,有家不讓回。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發聲詞,猶言“于是”。喪:喪失,此處言跑失。
契闊:聚散。契,合;闊,離。
成說:誓約。
于嗟[jiē]:即“籲嗟”,類似‘哎喲’。
活:通假“佸”[huó],相會的意思。
洵:遠。
6、《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注釋】
瓊琚(jū):美玉,下“瓊玖”“瓊瑤”同。
匪:非。
7、《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甯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注釋】
子衿:周代讀書人的服裝。子,男子的美稱,這裡即指“你”。衿,即襟,衣服的胸前部分。
悠悠:憂思不斷的樣子。
甯(nìng):豈,難道。
嗣(sì)音:保持音信。嗣:接續,繼續。
佩:這裡指系佩玉的绶帶。
挑(tiāo,一說讀tāo)兮達(tà)兮:獨自走來走去的樣子。挑,也作“佻”。
城阙:城門兩邊的觀樓。
8、《鄭風·風雨》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
風雨潇潇,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注釋】
喈(jiē 皆)喈:雞鳴聲。
雲:語助詞。胡:何。夷:平,指心中平靜。
膠膠:或作“嘐嘐”,雞鳴聲。
瘳(chōu 抽):病愈,此指愁思萦懷的心病消除。
晦:黑夜。
9、《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釋】
夭夭:花朵怒放,美麗而繁華的樣子。
灼灼:花朵色彩鮮豔如火,明亮鮮豔的樣子。華:同“花”。
之子:這位姑娘。于歸: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歸宿,故稱“歸”。于:去,往。
宜:和順、親善。
蕡(fén):草木結實很多的樣子。此處指桃實肥厚肥大的樣子。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樣子,這裡形容桃葉茂盛。
10、《國風·周南·關雎》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注釋】
雎鸠(jū jiū):一種水鳥,一般認為就是魚鷹,傳說它們雌雄形影不離。
窈窕(yǎo tiǎo)淑女:賢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體态美好的樣子。
荇(xìng)菜:一種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時而向左、時而向右地擇取荇菜。流,求取。之:指荇菜。
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覺。寐,入睡。
芼(mào):挑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