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财經天下》周刊作者 周享玥
編輯/ 陳芳
他們都在囤“垃圾食品”
最近一段時間,方便面、火腿腸、罐頭、薯片、榨菜、可樂等一向被打上“不健康”“垃圾食品”的一衆快消品,出乎意料地又重新受到了“追捧”。
家住蘇州的95後易安,自認已經過了愛吃“垃圾食品”的階段,完全沒興趣,4月11月與小夥伴去超市采購時,卻罕見地跑到了“垃圾食品”所在的貨架前,将薯片、餅幹、罐頭、午餐肉等全買了個遍,最後塞了3/4個購物車才罷休。
“正經的一個沒買,倒是囤了一堆垃圾食品。”易安後來總結,自己的初衷雖然是要去囤一些可以飽腹的食品,但實際上,最後囤的東西中有90%都算是“垃圾食品”,另外10%還是“正經但又不完全正經”的方便面、面包等。
(圖源:受訪者)
杭州達人青雨也在最近購入了不少“垃圾食品”。作為家有兩個孩子的寶媽,青雨平時堅決反對小朋友喝碳酸飲料,因此可樂等幾乎從來不會出現在她的購物清單中。但這一次,青雨卻在囤雞蛋、牛奶,甚至蔬菜幹、檸檬片等的同時,還一次性囤入了三箱可樂、七八碗從來不買的泡面,以及一些平時很少給孩子吃的彩虹糖、大白兔奶糖等食品。
“我們家人比較多,至少應該有五六千元的東西,其中零食大概能占到30%,畢竟要考慮到小朋友的需求。”青雨告訴《财經天下》周刊。
住在蘇州的00後阿漫雖然平時就有囤東西的習慣,并經常從中感受到一種難言的“滿足感”,但最近同樣是她有史以來買快消品最多的一次。
4月13日,在連續一周都沒在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線上平台上買到菜後,阿漫直接沖向了小區外面的便利店,“怒囤”了一堆“垃圾食品”。最後,泡面、薯片、餅幹、辣條、糖果、巧克力、可樂等全被扔進購物車,帶回了家,直接将她的兩個三層高的儲物櫃塞得快要溢出來。
正在廣州上學的00後潇潇最近更是開始了持續性地采購,她幾乎每天都會登陸一下電商平台,選選自己想吃的放到購物車,等攢到3種到6種後,再一起下單。“網購一次的價格一般控制在幾十到一百元不等,有時也會去線下超市買一些。”潇潇介紹說,截至目前,她已經囤了五百元左右的零食和一百多元的牛奶。
實際上,不僅僅杭州、蘇州、廣州等地的消費者在加大購買各種零食,北京、沈陽、大連、無錫、淄博等地也都有不少消費者在開始囤“垃圾食品”。
住在北京的80後方桦,已經五六年沒有吃過方便面、榨菜等食品,火腿腸、午餐肉、罐頭等更是一度被她列進“從來不吃”的清單,打上了“垃圾食品、不健康”的标簽。但最近,芳桦也在這波“囤貨潮”中,順手在超市買了6大袋共計30包的方便面,有康師傅的紅燒牛肉面、番茄牛腩面,有統一和今麥郎的老壇酸菜牛肉面等,外加15包榨菜、一包火腿腸和一些罐頭。
(圖源:受訪者)
微信指數顯示,3月中旬以來,方便面搜索出現了大爆發,指數多日維持在2億以上,4月16日整體指數值日環比依然增加132.99%。
一些網友還在各類社交平台上曬出了自己的囤貨攻略,在小紅書平台上,最近一兩個月與囤零食相關的筆記量增加明顯,高達14萬多篇,囤方便面、囤可樂相關的筆記也有1萬篇左右。
“垃圾食品”又香了?
消費者為什麼一反常态,瘋狂囤曾經被自己嫌棄的“垃圾食品”?
《财經天下》周刊了解到,很大一部分人囤“垃圾食品”,實際都是出于一種“有備無患”的心理。方便面、火腿腸、罐頭、膨化食品、碳酸飲料等雖然在過去幾年間,被打上了“垃圾食品”的标簽,慘遭一部分人的抛棄,但在關鍵時刻,其方便食用、易儲存、保質期長的特點反而讓其在人們的囤貨清單中占據了重要一席。
芳桦之所以在自己價值2000多元的囤貨清單上添上方便面、榨菜、罐頭等産品,正是為了避免萬一遇到極端情況出現“吃不上飯”的問題。青雨的泡面則是專門為家裡兩個小朋友準備的,以便在沒有大人幫忙的情況下,他們也能自己完成吃飯任務。
實際上,這些方便操作且易儲存的“垃圾食品”除了被廣泛寄予極端情況下應急的期望,更是不開火或者不會做飯人士關鍵時刻的救命口糧。最近,就有網友在社交平台上感歎,自己本來想去超市囤點食物,卻發現自己“這也不會做,那也不會燒,最後除了買了一堆速食面條,全是垃圾食品”。
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瘋狂囤入這些“垃圾食品”,更多是為了能在關鍵時刻給自己提供一點“快樂”。
潇潇告訴《财經天下》周刊,自己雖然喜歡囤零食,但平時消費很理性,最近頻繁下單零食,實際也是為了防止一旦遇到突發情況,自己吃零食的自由會受到限制。阿漫也坦言,自己囤“垃圾食品”并不是為了“吃飽肚子”,而是為了保證自己不得不在家待着時,還能有一些配合玩遊戲、追劇等休閑娛樂的吃食。“否則光吃泡面得多難受呀。”
易安突然選擇購入大量“垃圾食品”的原因也很簡單,最近她已經很久沒有享受過堂食的樂趣,養成了在路邊空曠的地方吃東西的習慣,在她看來,萬一自己有一天不得不開始居家辦公,不能走動了,每天卻還隻能吃一些泡面或者面條等食物,“那就真的太沒滋沒味兒了”。
而青雨囤“垃圾食品”的原因除了應急,以及給家裡的小朋友“解壓”和“提供快樂”,實際還有很大一部分因素來源于可口可樂在上海變成硬通貨,以及“一箱可樂可以換三包軟中華”的那個傳說。青雨回憶稱,自己囤可樂和啤酒的事情,婆婆和家裡的保姆阿姨一開始都十分不理解,但她卻認為,這些東西雖然家裡人不一定用得上,卻是可以在非常時期用來做硬通貨交換物資的東西。
一個事實是,不管是出于什麼原因,一向被人們打上“垃圾食品”标簽的方便面、碳酸飲料、膨化食品等的确在最近迎來了一波消費熱潮。
易安在去超市囤貨的那天發現,超市裡的方便面、罐頭等所謂的“垃圾食品”基本都被選購一空,反而是生鮮區一些看起來有點蔫了的蔬菜被大量留了下來。
叮咚買菜的數據也顯示,僅2022年3月份,叮咚買菜全國方便面的銷量就較春節前上漲了近40%,火腿腸增長近50%,碳酸飲料增長10%以上,而榨菜增長近50%,其中,又主要以長三角區域銷量較高。
而據《财經天下》周刊走訪發現,這些“垃圾食品”最近也在北京的超市内,出現了一定的銷量上漲。
4月14日上午9點多,《财經天下》周刊在北京東城區崇文門附近一家正在補貨的物美多點超市内看到,泡面、罐頭、米面、大桶礦泉水等區域,貨物空缺都較其他區域更為明顯。對此,超市内正在補貨的員工解釋稱,“最近确實感覺架子上米、面、方便面、罐頭等東西空得很快。”
正在附近一家永輝超市上貨的康師傅上貨員孫燕,也明顯感知到了這波變化。她發現,最近她所負責的幾個超市,上貨量都增加了不少。“比如像物美多點這樣在附近比較大的超市,平時一次隻能送上六七十箱方便面,但最近卻能上到一百多箱。”孫燕說。
(攝/《财經天下》周刊)
“垃圾食品”是真的又香了嗎?
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财經天下》周刊,這波囤貨熱引起的所謂的“垃圾食品”的銷量上漲,是一種臨時剛需行為,這種剛需決定了消費者此時對于食品實際并沒有太多的選擇權。
“當前,整個消費的剛需度在提升,消費的頻次可能是降低了,但單次的采購量會加大。”朱丹蓬補充說,這對于龍頭企業來說,的确會是一種利好,可以通過全渠道布局,極大地提振自己的銷量,“但這也要看消費者對它的需求度有多高,如果是特别剛需的品類,銷量肯定會上漲比較多,但如果隻是休閑類的定位,銷量不一定會上漲太多。”
事實也的确如此,4月14日,正在北京一家家樂福超市内上貨的奧利奧廠家上貨員告訴《财經天下》周刊,最近一段時間内,奧利奧的相關産品雖然也在送貨量上出現了上漲,但幅度十分有限,“大概隻在平時每周送兩次貨的情況下,每次增加了一箱的量”。
扭轉不了頹勢
方便面等商品被打上“垃圾食品”的标簽有着近二十年的曆史。2003年,随着一份名為“世衛組織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名單的出現,方便面、罐頭、火腿腸、碳酸飲料、膨化食品等“垃圾食品”的稱号不胫而走,流傳甚廣,盡管世衛組織後來在2018年辟謠稱從未發布過垃圾食品名單,但“垃圾食品”的刻闆印象卻早已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
長期戴着“垃圾食品”帽子的方便面、火腿腸,在過去幾年間,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發展困境。
最典型的是方便面。随着外賣等的興起和消費場景越來越少,方便面行業的整體銷量下降早已成為不争的事實。
相關數據顯示,自2013年起,方便面銷量就處于下行軌道。在國内市場上,2013年方便面的銷量為462.2億份,2014年銷量降為444億份,到了2016年銷量則降至385.2億份。
到2020年,因為疫情的帶動,方便面銷量罕見地出現了上行。尼爾森數據顯示,2020年方便面行業整體銷量同比微增0.1%,銷售額同比增長4.7%。其中,線上市場的拉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據百觀科技提供給《财經天下》周刊的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0年,僅天貓平台上的方便面銷售量,就從單月最低1000萬件出頭,一路上漲至了單月最高近5000萬件,銷量上漲明顯。
不過,這種上漲态勢很快在2021年再次調頭。尼爾森數據顯示,2021年,方便面行業銷量同比衰退了4.0%,銷售額則下滑了2.7%。
也是這一年,方便面市場的老大哥康師傅和統一的淨利潤雙雙出現下滑。具體到方便面業務上,康師傅雖仍然以45.7%的市占率位居市場第一,但對應的收入和淨利潤卻分别同比下降了3.60%、26.67%。統一的方便面業務也不例外,從上年的90.55億元收入縮減到了2021年的90.07億元。
再疊加最近的“土坑酸菜”事件,康師傅們的日子并不怎麼好過。而據品牌與産業戰略專家李興敏透露,截止到目前,“土坑酸菜”的負面影響實際還沒有完全消退。
曾經與方便面一起風靡全國的火腿腸和方便面可謂是一對“難兄難弟”。
一方面,火腿腸作為方便面的“黃金搭檔”,不可避免地也因着外賣等業态的出現,在消費場景上出現了大幅縮減,另一方面,頻繁發生的質量問題也逐漸拉低了人們對火腿腸的價值預期。
更重要的是,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冷鍊冷藏技術的成熟,以巴氏殺菌為主的“低溫肉制品”,由于能夠更大程度地保留肉的營養成分,符合人體健康需求,正在逐漸取代以火腿腸為代表的“高溫肉制品”,成為肉制品市場的另一大主流趨勢,獨留增長乏力的火腿腸們,在存量競争中緩慢前行。
這種趨勢在行業龍頭企業雙彙的年報裡有明顯體現。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6年,雙彙高溫肉制品營收連續四年下跌,從157億元下滑到了140.44億元,雖然此後三年又逐漸增長至了2019年的161.7億元,但平均下來,6年來年平均增長卻不足1%,營收占比也早已從2013年的35%降至2019年的26.81%。2020年半年報以後,“高溫肉制品”更是再未被單獨列示,而是與低溫肉制品合并為包裝肉制品。
無獨有偶,近幾年間,中國膨化食品市場的零售規模雖然沒有像方便面、火腿腸一樣下滑,但其增速也在逐年下降,從2014年的10%到2019年的8%,且有不斷放緩的趨勢。至于碳酸飲料市場,也一度在2014年左右開始走向下行區間,全國碳酸飲料銷量從2014年的1810萬噸一路下滑至了2018年的1744萬噸。
在李興敏看來,包括可樂、罐頭、方便面等食品品類實際上都已經進入了一個存量競争階段,“大概率不會再有大的增長,但用新的社會化的玩法去重做一遍,形成一個新興的有趣味的品牌,再火上幾年卻是完全可能的”。
事實上,這些食品企業過去幾年間也的确在嘗試各種方法,尋求新的機會,如康師傅、統一等多家方便面企業對中高端市場的探索,碳酸飲料領域打出的無糖概念等。
不過,截至目前,真正取得了比較明顯成功的,似乎也隻有一個無糖概念。
中國産業信息數據顯示,2014年到2020年,我國無糖飲料行業市場規模從16.6億元增長到117.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38.69%,且預計将在2027年達到276.6億元。而其中,無糖碳酸飲料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6.0億元增長至了2020年的66.9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49.47%。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中國碳酸飲料市場此前跌跌不休的态勢,讓其在2019年重新獲得了5.8%的同比增長,産量上漲到1845.3萬噸,并在2020年再次增長至1971萬噸。
如今,這波突然興起的“垃圾食品”囤貨熱,真的能夠讓曾經被不少人放棄的方便面、火腿腸、罐頭、碳水飲料們重新“香”起來嗎?
“這應該更多是一種階段性效應。”李興敏告訴《财經天下》周刊,之前愛吃方便面、火腿腸的人,可能因“垃圾食品”的标簽,不得不放棄,最近在采購時不排除是因為覺得其産品品質提高了,再次激活了消費,但更多的情況下,短期的囤貨效應實際并不會改變消費者對一個産品的固有看法。
朱丹蓬也認為,當前的囤貨熱很難從根本上改變這些“垃圾食品”的現狀,要想扭轉頹勢,更多還是要靠食品企業在自身層面發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