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被雷擊中後為什麼要全身換血

被雷擊中後為什麼要全身換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04 02:28:03

被雷擊中後為什麼要全身換血?廣東進入今年的雷雨季特别龍舟水這幾天,疾風驟雨、電閃雷鳴,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被雷擊中後為什麼要全身換血?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被雷擊中後為什麼要全身換血(女子在家中被雷擊倒)1

被雷擊中後為什麼要全身換血

廣東進入今年的雷雨季

特别龍舟水這幾天,疾風驟雨、電閃雷鳴

這樣的天氣外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很多人以為在戶外才會遭雷擊

可是,深圳寶安西鄉一名女子

卻在家中被雷擊倒了!

窗外三聲雷聲

母親應聲倒地

據曾女士介紹,昨天下午4點半左右,窗外有雷聲,她的母親在廚房裡忙活。突然,曾女士在客廳看到一道白光閃過,緊接着就感受到背後有一股熱浪襲來,回頭一看,正在做飯的母親應聲倒地。

曾女士将倒地的母親拖到客廳,發現她的面部、腿部都受了傷,随即撥打了120。曾女士表示,120到場後也說這種情況第一次見。

廚房窗戶玻璃破碎

入戶防盜門被沖倒

曾女士說,雷電是廚房窗戶進來的,當時窗戶上層玻璃就碎了,入戶防盜門也被巨大的沖力,推到鄰居家的門上。今天,記者來到現場發現,防盜門已被重新裝上,周圍還有損壞過的痕迹。

患者四肢燒傷達3度

醫生推測閃電後形成火球所緻

事情發生後,曾女士的母親被第一時間送往寶安人民醫院救治。在整形美容和燒傷外科,記者看到,曾女士的母親躺在病床上,四肢已被纏上厚厚的布,面部灼傷微腫。

醫生介紹,事發時有雷電落地,但從患者的傷情來看,實際是被火燒傷,燒傷程度達3度,結合患者自述,推測是閃電後因不明原因形成火球沖擊所緻。

雷雨天氣野外打傘易遭雷擊

市民謹記防雷常識

專家表示,雷電的出現是由于靜電感應,帶負電的雷雲,在地面感應到了正電荷,因此在雷雲和大地間形成了一個大的電容器。當電場強度增大到足以擊穿空氣時,就産生了放電現象。

一般來說,雷擊的出現是随機性的,但假如有人在野外相對空曠的區域撐傘或者打手機,那麼遭受雷擊的可能性就相對增加。

莊紅波

深圳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

如果地面存在導體或者金屬物,雷電就會選擇最近的導體金屬物進行傳導。

醫生也提醒市民,雷雨季節要當心,如果被雷電擊中的人,會傷及髒器,發現的人要第一時間打120,切記不要搬動傷患。如果是雷電引起的燒傷,應第一時間用自來水沖洗降溫,并及時就醫。

還有這些防雷擊常識

你一定要知道!

一、室外避雷注意事項

1.嚴禁奔跑,不要張嘴,應立即下蹲,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同時将雙腳并攏,減少跨步電壓帶來的危害。

2.不要在大樹底下避雨,打雷時最好離大樹5米遠。

3.不要在水體邊(江、河、湖、海、塘、渠等)、窪地停留,要迅速到附近幹燥的住房中去避雨,山區荒野找不到房子,可以到山岩下或者山洞中避雨。

4.不要拿着金屬物品在雷雨中停留。随身所帶的金屬物品應該暫時放在5米以外的地方,等雷電活動停止後再拾回。

5.不要觸摸或者靠近防雷接地線、自來水管、用電器的接地線、大樹樹幹等可能因雷擊而帶電的物體,以防接觸雷擊和旁側閃擊。

6.雷暴天氣時不要接聽和撥打手機。

7.雷暴天氣出門最好穿膠鞋,這樣可以起到絕緣的作用。

8.切勿站立于山頂、樓頂上或靠近其他導電性高的物體。

9.切勿遊泳或從事其他水上運動,不宜進行室外球類運動。

10.在曠野無法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築物内時,應遠離樹木和桅杆。

11.在空曠場地不宜打傘,不宜把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棍等扛在肩上。

12.不宜在雷雨中開摩托車、騎自行車。

13.人在車内一般不會遭遇雷電襲擊,因為汽車是一個封閉的金屬體,有很好的防雷電功能。需注意的是,乘車遭遇打雷時千萬不要将頭、手伸出車外。

14.頭頂炸雷時,若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場所,應找地勢低的地方蹲下,盡量降低重心和減少人體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如果你不止一個人,彼此之間的距離至少要6米,因為多人站在一起很可能會群體遭到雷擊。

二、室内防雷注意事項

1.關好門窗,防止雷電直擊室内或者防止球形雷飄進室内。

2.遠離進戶的金屬水管和與屋頂相連的下水管等。

3.盡量不要撥打、接聽電話,或使用手機上網,應拔掉電源和電話線等可能将雷電引入的金屬導線。

4.進戶電源線的絕緣子鐵腳應做接地處理,三相插座應連好接地線。

5.晾曬衣服被褥等用的鐵絲不要拉到窗戶、門口,以防鐵絲引雷。

6.行雷閃電時不宜淋浴洗澡,因水管與防雷接地相連。高層住戶還要注意關閉門窗,預防雷電直擊室内或者防止側擊雷和球雷的侵入。告誡孩子不要把頭或手伸出戶外,更不要用手觸摸窗戶的金屬架。

市民居家和外出都要注意安全

并随時留意天氣變化情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