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河間市沙窪鄉東八裡莊村殷玉清主編的《西文莊村志》出版了。78歲的殷玉清酷愛看書看報、搞創作。他2000年退休後,忙着将《詩經》譯成白話文,為本村和3個鄰村義務編寫了村志,還整理了河間方言和歇後語。
78歲的殷玉清筆耕不辍。通訊員 邊鐵曙/攝
讓《詩經》變得通俗易懂
殷玉清喜歡和文字打交道,他上過大學,當過兵,做過電焊工,身邊總少不了書。因對志書感興趣,他在河間市郵電局工作期間,還參與了《河間縣志》《河間郵電志》《滄州郵電志》等志書資料的搜集與編輯工作。
退休後,殷玉清一直琢磨着做些有意義的事。他看見家中那本《詩經》,來了靈感。“《詩經》是中華文化瑰寶,但它生字多、語言艱澀。這麼好的東西,老百姓卻看不懂,怎麼普及?!”殷玉清說,他當即決定将《詩經》譯成白話文。
殷玉清翻閱了《辭海》《康熙字典》《說文解字》等資料,核實生字的讀音和釋義,了解《詩經》每個篇目的創作意圖和時代背景,再據此寫出接地氣的譯文。他将《關雎》前幾句譯為“熱戀的魚鷹在歡唱,在小河的綠洲之上。好姑娘苗苗條條,是我心中向往的對象”。老人又指着《鹿鳴》中的“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說,它意為“吹笙振簧,送客人滿筐的币帛”。他當時總感覺譯得不生動,在被窩裡也不停地琢磨,忽然靈光一現:币帛盛滿筐,不就是人們常說的“大禮包”嗎?這樣翻譯,誰都明白,還感覺親切。
5年前,《詩經》被老人斷斷續續譯完,他正籌備将文稿出版成冊,免費贈給鄉親閱讀。鄰村西文莊村還計劃把他譯的“白話《詩經》”寫到村牆上。
寫村志讓後人了解家鄉
殷玉清說,他想通過整理本村史料,讓後人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從2005年開始,他為家鄉東八裡莊村編寫村志,曆時7年,初稿近13萬字。
寫村志最大的困難是資料少,殷玉清反複研讀《河間府志》《河間縣志》《河間黨史資料》《河間大事記》等,還到處搜集口述資料。聽說鄰村有位八旬老太能說會道,對家鄉一帶所知甚多,殷玉清二話不說騎上自行車直奔對方家中,往返十多裡路,多次登門挖掘新鮮資料。
東八裡莊村有座廟門向東開的奶奶廟,後遭破壞。“俗話說,天下廟門朝南開。它為何不同?”為弄清這個問題,殷玉清走訪村中多位長者無果,又反複查閱相關資料,後來在二十四史的《遼史》中得知:後晉時,瀛州(包括現在的河間)被割讓給契丹族人。契丹族崇拜太陽神,他們居住的帳篷門口面向東方,拜神也向東方。東八裡莊當時駐紮了契丹士兵,因這一信仰,人們修了這座坐西朝東的廟宇。
東八裡莊村志分“大事記”“革命先烈”“農作物”“民間文化”“民風民俗”“民間傳說”等内容,手稿成書後,男女老幼一同翻看,村裡掀起了讀村志的熱潮。
2016年到2017年,殷玉清老人又受邀編寫了《時村村志》《李張各村志》《西文莊村志》,共計80餘萬字,被印刷成冊,發到了村民手中。
熱愛整理方言、俏皮話
“老鼠怕貓貓怕狗,窪裡的兔子怕鳥槍;忠臣就怕君不正,孝子就怕父不良;做大買賣的就怕沒有本,做小買賣的就怕不開張……”殷玉清老人打着節拍,哼唱起村志收錄的一首夯歌。他說,寫村志要創新,大夥兒愛讀最主要,所以一些有特色的老話兒、笑話等生動内容,也被他寫入村志中。
“河間話‘打個等兒’,意思是稍等一下;‘夜了個後上幹畝莫去了’是問昨天晚上做什麼去了;‘進京繞獲鹿——繞遠了’;‘為個虱子燒個襖——不值得’……”殷玉清笑着說,最近一年,他還整理了萬餘個河間方言句子和千餘則河間俏皮話。要問為什麼做這事兒,老人直言“有意思”。
(燕趙都市報通訊員 邊鐵曙 記者 代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