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說: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的确,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說透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音樂無國界,它是生命的旋律,在時間中慢慢流淌,給浮躁的心靈一個溫柔的依托。10月1日是國際音樂日,今夜,無論你在哪裡,都請給自己一首歌的時間,讓音樂帶你回歸甯靜……
△藍色多瑙河-維也納華爾茲
《夢幻中的藍色》
作者/肖複興
節選自《我的音樂劄記》有删減
倫敦的霧是紅色的嗎?多瑙河是藍色的嗎?
聽
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讓我想起莫奈的那幅有名的油畫,莫奈把倫敦的霧畫成了紅色。倫敦的霧是紅色的嗎?多瑙河是藍色的嗎?
△ 莫奈-霧中的查令十字橋,收藏于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
約翰·施特勞斯的傳記作者、奧地利著名的音樂學家普拉維先生在《圓舞曲之王》傳記中提到過1935年的一次調查統計:“一年之中,維也納附近的多瑙河有6天呈棕色,55天為土黃色,49天為淺綠色,109天為寶石綠色,37天為深綠色……多瑙河從未呈現過藍色。”
但是,自從1867年約翰·施特勞斯創作出這支圓舞曲之後,多瑙河一年四季就都是藍色的了。這藍色的多瑙河便一直流淌到今天,乃至以後無窮的歲月。
這支具有動人心弦的圓舞曲,是狂歡節晚會唯一明亮的光華。
1847
年2月15日,在維也納狄安娜大廳舉辦的音樂會上,約翰·施特勞斯的這支圓舞曲第一次登台演出。那是一次豪華的音樂會,入場券如牛市股票一樣昂貴。那時,他出師無名,這支圓舞曲被排為節目單休息後的第一個節目,這不是一個好位置。
因為節目有五個小時,演到他的這個位置上時,人們已經開始疲倦。在華而不實的僞浪漫主義盛行的時候,約翰·施特勞斯不知道迎接他的命運會是什麼。
誰想到這支圓舞曲一開始,就把所有人吸引住了,以緻曲子結束後,不得不重演一次。報紙上為他熱烈鼓吹,稱這支“具有動人心弦的旋律優美的圓舞曲,是狂歡節晚會唯一一道明亮的光華。”
多瑙河的藍色,不是多瑙河自己的藍色,而是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
可以
說,世界沒有任何一條河流如多瑙河那樣蔚藍。奧地利把它作為“國歌”,每年元旦的淩晨所有電台播放的第一支樂曲就是這支圓舞曲。在電影《在公元2001年》中,一艘駛向未來的宇宙航船遨遊太空的時候,影片響起的也是這支《藍色的多瑙河》。它已經成為一種象征,一種意象,一種無須翻譯即可彼此溝通心靈的語言。
多瑙河的藍色,不是多瑙河自己的藍色,不是維也納的藍色,不是匈牙利詩人貝克的藍色,而是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這是他的想象中的藍色,是他音樂中的藍色,是他心靈中的藍色,是他夢幻中的藍色……
這種色彩,在詩人便是詩,在畫家便是畫,在音樂家便是旋律。
每個人
都有他自己所喜愛所憧憬的色彩。這種色彩,和他眼中的色彩,和現實中的色彩,是絕不一樣的。正因為不一樣,才彌補了人對現實的不滿乃至厭惡,才激發或慰藉了人對未來的希望與渴求。
這種色彩,在詩人便是詩;在畫家便是畫;在音樂家便是旋律。在我們凡人就是夢。于是,莫奈才把倫敦的霧畫成了紅色。于是,約翰·施特勞斯才把多瑙河譜成了藍色。
真正的藝術,是超越現實的;真正的藝術,不是為了給現實留影,也不是為了給現實化妝,而是給現實一個對比,一個理想。
《藍色的多瑙河》成了維也納的音樂象征。
由
約翰·施特勞斯親自指揮的《藍色的多瑙河》1867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演,此舉引起了比在維也納狂歡節的演出還要大的轟動,自此,約翰·施特勞斯與他的圓舞曲聞名世界。
普拉維曾說:正是從那以後,“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成為約翰·施特勞斯作品中最動人心弦的樂章,而且成了維也納的音樂象征。維也納人甚至開始熱愛起他們那條可憎而又可怕的多瑙河了,而且把她看成藍色。”
一首樂曲,可以迅速将一條河流的形象和色彩改變,這是上帝都不會有的力量。而約翰·施特勞斯卻做到了,他讓我們走進了向往中的那一片透明的蔚藍色。
小約翰·施特勞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7歲開始創作樂曲,一生寫了四百多首曲子,其中以《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叙曲》、《春之聲》等作品最為著名。這些作品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民群衆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觀衆喜愛,他由此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王”。而約翰·施特勞斯與父親同名,兩人都以創作圓舞曲而聞名于世。為區别起見,人們在它們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
老約翰·施特勞斯,一生寫過一百五十多首圓舞曲,幾十首波爾卡和進行曲。他最著名的圓舞曲是《萊茵河女妖羅蕾萊》(作品第154号),最著名的作品是《拉德茨基進行曲》(作品第228号)。最大成就是他和作曲家約瑟夫·蘭納共同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礎,因此,老約翰·施特勞斯被人們稱之為“圓舞曲之父”。
聽!大師之作
▽
莫紮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歐洲著名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留下的重要作品幾乎總括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種體裁,而他本人也善于把藝術和生活結合起來,其中最令人稱道的是他可以将詩與音樂完美結合。
推薦作品:《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傑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被尊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他集古典音樂之大成,并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對世界音樂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作品《月光》以傳說的形式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上(題目為《月光曲》)。
推薦作品:《月光》、《命運交響曲》、《悲怆奏鳴曲》
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奧地利著名作曲家、音樂家,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樂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而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
推薦作品:《小夜曲》、《搖籃曲》、《魔王》
肖邦
弗裡德裡克·弗朗索瓦·肖邦,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是曆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内容緊扣波蘭人民的生活、曆史和愛國詩歌。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推薦作品:《降E大調夜曲》、《第二鋼琴協奏曲》、《離别曲》
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創了交響詩,将詩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現融化在交響音樂之中,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題交響音樂的内涵,為管弦樂創立了新的藝術形式。
推薦作品:《浮士德交響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19世紀偉大的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他的創作之中洋溢着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主精神,并且采用了很多俄國和其他國家的名著作為創作的題材。人們把他的三部芭蕾舞劇《睡美人》、《天鵝湖》、《胡桃夾子》視為經典之作,至今盛演不衰。
推薦作品:《小提琴協奏曲》、《天鵝湖》、《四季》
文/人民網、央視網等
圖/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寫留言」
聊聊你最喜歡的音樂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