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有一句俗語說:“清明上墳帶三人,祖先高興财上門”,何意?指的是哪三人
春日如期而至,清明祭祖活動,在傳統的中國人心中一直占據着重要地位;清明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傳統節日。俗話說:“早清明”,早又分為兩種含義:其一,開始上墳祭祖是在清明前一周甚至十天前;其二,是上墳祭祖時間越早越好。
在早晨太陽還沒出來,天還沒亮之前去,無論是哪種含義,都是宜早不宜遲,清明當天上墳也是可以的。不同于其他祭祖節日,清明節上墳祭祖過程中有:新墳,舊墳,寒食,清明,末後日,一年之中隻有清明時節可以給墳頭添新土,其他祭祖的節日都不能。
上墳祭祖的淵源要從遠古的巢氏、燧人氏說起,再從伏羲、炎黃的史前時期一直流傳至今。大多數人普遍認為祖先的靈魂是存在的,他們會一直注視着後人,祭拜祖先,以求得祖先對自己及家人的庇護和保佑,“清明上墳帶三人,祖先高興财上門”,祭拜祖先是家族延續的傳統風俗,不過讓祖先覺得高興帶來更多好運的,有這麼三類人。
第一類人,是孝順懂得感恩之人。祭拜神靈和祭拜祖先不同,前者是為能祈求風調雨順、社會安定的物質需求,祭拜祖先展現的則為精神的寄托、内心的需求。儒家文化中倡導百善孝為先,生前盡孝,長輩去世後應該也亦然,對列祖列宗一樣的尊敬。儒家思想教育,“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宗接代,對生命的延續也是展現孝道的一種方式。
“早清明,晚十月一”,隻要是清明節,中元節等可以祭祖的節日,大多數家庭都會攜帶自己的後輩去祭拜,掃墓,講述先祖的光輝事迹教導後人,展現先輩之威名,還可以教育子孫懂得感恩,沒有祖先就沒有現在的你們,要知道孝順懂得感恩,才能更好地獲得祖先的保佑。
不論是戰争紛亂、思想變化還是宗教信仰,都未能讓祭祖行為消失,摧毀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特有的文化現象。“上為祖宗,下為子孫”皇家宗廟,民間祠堂,各家祖墳都是不能被随意破壞的,挖别人家的祖墳是一種十分狠毒的行為,毀其宗祠則代表國家被覆滅。
第二類人,是金榜題名之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知識改變命運,讀書從古至今都是改變家庭階層的重要途徑,古時金榜題名,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延續至今的高考也是如此,如果自己家的孩子考上了重點名校,都會被戲稱是“祖墳冒青煙”了,一家培養孩子讀書到成年,取得一定的成績,耗費的是巨大的心血,金榜題名榮獲狀元之時,一定要向祖先分享這難得可貴的喜悅時刻。
第三類人,是事業有成之人。成功以後去祭拜祖先,代表沒有遺忘自己的祖先,也沒有遺忘自己的故鄉,告訴祖先後繼有人,光宗耀祖,同時向祖先表示即使富有後也沒有忘記的先輩的恩情,希望祖先保佑功成名就的後輩,無論做官還是從商都順順利利,節節高升,事業有成之後,衣錦還鄉,還能為自己的故鄉做出更多有意義的建設。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在清明節、中元節、過年等節日帶後輩們一同去祭祖掃墓,不僅向祖先表達思念,延續着孝道,而且也表明中國人民緻力于培養一個家族重視忠孝、緬懷先人,懂得感恩的優良家風,如今還有對愛國主義情懷教育的重視,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