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生産要取得較好的栽培效益除了要獲得較高産量外,還需要獲得較高的品質,在銷售過程中,個頭大的蒜頭品級更高,售價也更高,因此在生産過程中,使蒜頭的營養物質充分積累并獲得較大的蒜頭是大蒜栽培的重要目标,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做好以下4個方面:
選好栽培田
選擇三年之内沒有栽培過蔥蒜類蔬菜并且土質疏松肥沃,排灌良好的地塊進行栽培。種植過蔥蒜類蔬菜的地塊再種植大蒜,往往因為重茬障礙而使大蒜的病害、蟲害較為嚴重,不利于大蒜的健康生長也不利于長出較大的蒜頭。
大蒜根系為弦線狀須根,并且根系着生較為密集,在生長過程中對土壤的透氣性要求較高,因此在栽培過程中應選擇土壤結構疏松并且透氣性較好的壤土或沙壤土為宜,黏重的土壤透氣性較差而且土質緊實,不但不利于根系的生長和吸收運輸功能的發揮,在鱗莖膨大的過程中,也會因為受到的擠壓力更大,而不利于蒜頭的膨大,并且容易形成商品性較低的畸形蒜頭。
選好蒜種
選擇無病殘外形完整飽滿單瓣重5g左右的蒜瓣進行播種,有病殘的蒜瓣在播種後容易發生腐爛,并容易造成病菌進一步擴展蔓延,不飽滿的大蒜自身芽體發育往往較為瘦弱,在生長過程中往往蒜苗較為細小,蒜頭産量也會因為葉片面積小,光合産物少而得不到充足的營養積累而體積較小。
體積過大(大于6g)的蒜瓣播種後長勢會偏旺,不但會對周圍的蒜苗造成遮光而導緻苗勢不勻,而且在形成蒜頭後,由于自身的生長素水平相對較高,往往新蒜頭在采收之前沒有經曆休眠就直接開始發芽,形成馬尾蒜導緻栽培失敗。
在選擇蒜種的時候,還應該考慮到播種時間,如果是秋季越冬栽培大蒜應該選擇耐受低溫能力較強的白皮蒜為宜,如果是春季栽培或者為了早上市獲得較高的售價則應該選擇生長期較短,收獲期較早的紫皮或紅皮蒜,如果是為生産獨頭蒜也應該選擇紅皮或紫皮品種。
合理施肥
大蒜栽培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要遵循“前輕中重後補”的追肥原則,底肥應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為主,并配施氮磷鉀營養均衡的三元複合肥,在春季返青之前不需要再補充肥料,或者追施少量高氮高鉀複合肥,在進入抽薹期後則應施重肥,這一時期總的施肥量約占整個生育期追肥的40-50%,在蒜薹采收後的生長後期,則要補充高氮高鉀複合肥促進蒜頭的膨大。
有機肥可以為大蒜生長全面提供必須的16種礦物養分,但是沒有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會在施入土壤中繼續發酵,造成燒苗,嚴重影響大蒜的生長,而商品有機肥則會因為含鹽量過高,加重土壤滋生鹽漬化障礙,并使大蒜在生長後期容易發生散瓣造成失敗。
化肥是滿足大蒜生長所需要的氮肥、鉀肥等大量元素的重要保障,對大蒜頭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在越冬前如果施用肥料過多,尤其是氮肥過多會造成徒長,增加越冬期間被凍死的風險,而在蒜薹開始抽生的時候,大蒜對肥料的需求量處于最大階段,如果這一時期供肥量不足,葉片的光合作用功能無法充分發揮,蒜頭在膨大過程中就得不到充足的有機營養物質,自然也就難以形成較大的蒜頭。
在抽薹後,如果不及時補充氮肥和鉀肥,葉片的功能很快會衰退,地上部分的營養物質向鱗莖運輸的能力也将會被削弱,同樣不利于較大蒜頭的形成。
合理澆水
播種水和防寒水要澆足,返青水時間要早量要小,抽薹水量要足時間要及時,鱗莖膨大水要及時。水分是大蒜進行營養物質運輸和轉化的載體(即農諺“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但是在大蒜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對水肥的需求呈現明顯差異。
充足的底水是大蒜快速發芽并确保苗齊苗壯的基本保障,澆足底水之後要進行适當控水,以促進根系的快速大量生長;在越冬之前澆足防寒水可有效預防越冬期間被凍傷的幾率;返青水則可以使大蒜在早春快速恢複生長,以延長在适宜生長溫度條件下(不高于25℃)生長的時間,有利于增加産量,但如果水量太大會因為水溫較低影響返青速度;抽薹期則是大蒜産量形成的需水關鍵期,充足的水分供應是大蒜進行高效的光合作用并實現産量提升的關鍵;蒜薹采收後及時給水則可以延長大蒜葉片的功能期,增加光合産物的數量并促進養分向鱗莖運輸。
總而言之,大蒜要形成較大的蒜頭以取得更好的品級與栽培效益,是栽培田選擇、蒜種選擇以及水肥管理等措施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大蒜産量的降低并使蒜頭難以得到充分膨大而降低品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