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公司對用戶研究為什麼如此重要?它能幫助我們完成什麼任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很多初創公司,在新産品推向市場的時候,基本不太重視目标用戶的研究。對自己用戶的了解,也隻限于像年齡、性别、區域、收入狀況等的這些基礎信息。
通常這樣的情況導緻的結果是,企業輸出的内容吸引力不強,廣告投放效果差,用戶轉化率低等。
用戶研究為什麼如此重要?它能幫助我們完成什麼任務?我們需要通過哪些維度去了解他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去做用戶研究?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你也因這樣的問題影響到工作的開展,那就和筆者一起來探讨下用戶研究的話題吧!
20年前,美國高科技營銷魔法之父、《跨越鴻溝》的作者傑弗裡·摩爾,提出“鴻溝理論”。他提出任何一項技術的采用都有一個人群的接受周期。
剛開始的時候,創業公司的産品,将吸引到“創新者”,即那些僅僅會為了探索新型産品性能就決定購買的人群。然後産品會觸及“早期采用者”,那些有遠見,隻要發現某種新産品能夠有效滿足他們需求的人。
很多創業者常存在的誤區是,在分析了自己産品的市場目标人群時,用年齡、性别、興趣愛好等幾個标簽籠統概括目标用戶,表示“凡是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潛在客戶”,試圖跳過“早期采用者”階段,直接把符合條件的人都劃分到“早期大衆”的群體裡。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沒有産品能夠真正繞過早期采用者而直接到達早期大衆階段。因為早期大衆是需要通過他人推薦,看到别人用了他們才會考慮的。
所以新産品剛推向市場時,企業的第一波用戶是創新者 早期采用者組成的群體。
舉個栗子:筆者曾操作過一款種在沙漠的弱堿有機大米(沙米),價格約29.9元/斤。
剛開始我們以購買力(需求 消費能力)為中心畫圈,鎖定了3類人群:白領階層、寶媽群體,有嘗鮮、對口感有追求的吃貨。
最後,我們将第一波用戶圈定在了後2波人群。
我們可以通過了解用戶的使用場景、行為、動機、喜好、用戶需求等,改進産品的形态。
可以從顯性和隐性畫像上去做研究。
用戶的研究其實是一個不斷精進的過程,最終的目的是要達到我們知道,但用戶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事,替他說出他想說的話,這樣就能極大的獲得用戶的好感和擁護了。
例如:SK-II通過《人生不設限》的短視頻,提出倡導女性“改變想法,繼而改寫命運”,抛出“年齡隻是一個數字,别讓他人為你設定期限”的主張,幫用戶說出她們内心想說的話,從而獲得用戶的好感和信賴。
(1)定量:問卷調查、抽樣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等。
定量研究,通常是抽取全樣本、或有典型代表的樣本做基礎性的問卷調查,将問卷調查出來的結果進行彙總,通過數據分析的形式,整理樣本的基本信息。
(2)定性:電話、深度面訪等.
定性則是,通過抽取少量有針對性的典型用戶,進行深度訪談。通過一些暖場的、寒暄的開放性問題開始,讓用戶放下心理防禦。以聊天的形式,慢慢地一步步深入話題,了解到用戶的喜好、行為動機、價值偏好等的關鍵問題,獲取他們的反饋。
這樣的訪談,可以從身邊的朋友開始。如果你有朋友正好是你産品的目标用戶,可以先設計一些關鍵問題和他們進行交談,獲取相關信息。
(3)觀察法
即通過觀察目标用戶群體的行為表現、興趣愛好等了解他們。通常的做法是,混入用戶的圈子,去聽他們讨論的話題,在做的事,對某些事情的意見。甚至還可以和他們成為朋友,打成一片,獲取他們的行為偏好、價值主張等的信息。
一般情況下,3種方法可混搭、交叉使用。
用戶研究貫穿産品整個生命周期,尤其在産品剛推出的階段,通過用戶的研究,找到第一波用戶,是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步。
同時,掌握用戶研究的方法也是我們了解用戶不可或缺的手段。
作者:品牌玩家,公衆号:營銷航班,ID:YXHB18
本文由 @品牌玩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